"
刚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在云城没有根基,做什么都很难。好在同村的人都聚在一起,本来就是沾亲带故的,又一起经历了生死,剩下的人都不是胆小怕事的。大家伙也没有什么外心,劲都往一块使。虽然一群人里面没有什么青壮年劳力,可是呼啦啦一大群人凑在一起,别人也不能小瞧了,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也遇到过地痞混子找茬,可是这都被挡了回去,有了那么几次之后,阿秋他们也算在这边站稳了脚跟。
当初村里面日子过不下去了,就一起往外跑,有亲戚在外地可以投奔的去了亲戚家,还有一些像阿秋这些无处可去的,就一起去大一些的城池谋出路,当然还有一些人安土重迁,苦哈哈地在故土谋生存,到底哪一种更好,谁都说不上来,至上阿秋他们在云城稳定下来之前,也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苦日子。
跟阿秋同一批的人都是村子里面的亲戚,有阿秋娘家跟婆家的亲戚。婆家这边,阿秋的公爹有兄弟三个,当初走的时候,大伯年纪大了,不愿意离开村子里面,加上唯一的儿子也入伍了,就更不愿意离开了,二伯跟叔伯两家就跟着一起走了。娘家这边,只生了一儿一女,阿秋又是老来女,本来家里也要有人应征的,但是阿秋家里条件尚可,就花钱买了人头,阿秋的哥哥一家就免了兵役。阿秋的爹跟娘挂念唯一的女儿,加上家里半大小子多,也多少能顶事,怎么也比阿秋婆家妇孺幼童强,就搭伙一起走。除了亲戚外,还有村里沾亲的好几家。
日子要想过的好,还是要有来钱的渠道,城里又没有田可种,一大帮子人都要吃饭呢,坐吃山空也没有本钱啊。
阿秋就把大家伙召集在了一起商量以后的出路。
最后,针线手艺好的妇人做针线活,做点帕子之类的小件,统一送去成衣店售卖,因为量大,也能接到活,等慢慢打出名头了,就开始接一些大件增加收入,后来村子里面手艺好的一些姑娘,也被雇去了绣坊做工,不仅收入稳定,也能多学一些手艺。
做饭手艺,阿秋就让人做了小食摊子,不拘包子、馅饼或是馒头,一条街上可能连着好几个摊子都是阿秋他们的,种类不同,也不会影响生意,相反彼此间也能相互照应。等到钱财攒的多了,就开始合伙租个小铺子,不仅能免受风吹日晒的,还能增加几个花样,收入也会增加许多。
还有一些手艺好了,就接些手艺活,就像阿秋娘家,等时机到了,就在城里开了家猪肉铺,重拾老本行。
因为没有根基,刚到云城的时候,唯恐步子迈大了,惹人觊觎,所以一行人都是小心谨慎。五年过去了,也渐渐有了规模,尤其当时年纪还尚小的一些孩子,也长大了,能顶立门户,才真的在云城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