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钧:“那你后来又是为何要来凉城参加科举呢?”
卢纶:“因为一首诗。”
周钧:“一首诗?”
卢纶开口吟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周钧:“这首诗……好像是……”
卢纶:“这首诗乃是当朝丞相所做,说的就是纠正科举中的不端之风,为大唐攉拔才俊。”
听到这里,周钧也不好说什么,只是嗯了一声。
卢纶见状,以为周钧不信,接着说道:“凉城发了举贤令,对于以往的科举制度,行了『四改三废』,此举有利于天下读书人,乃是大唐自开国以来,难得一见的良政。所以,我才说,凉城科举要更公正一些。”
周钧看向卢纶,又问道:“洛阳被叛贼所占,江南又是伪唐之地,天下读书人难道会去这两个地方做官吗?”
卢纶:“周二郎怕是久居凉城,不知天下大事。”
“在文人学子心中,长安洛阳两京,乃是大唐之都,许多读书人,只在乎名头,并不在乎国号,所以每年去洛阳赶考的人,还是有许多。”
“至于江南科举,原本名声不显,只是近两年来,不少门阀大户家的名士,都来江南定居。渐渐的,江南科场的名声,也在文社和官塾的带动下,慢慢兴起。”
“反倒是凉城科举,虽是大唐正统,但长期未曾开设,在天下文人之中的知名度,当是最低。而且,南方文坛和高门显户,又大多鄙夷北方人,认为北方朽落,所以很少有南方文人,愿意来北方赶考。”
周钧闻言,说了一声原来如此。
与卢纶交谈了一会儿,周钧出了酒肆,打算返回尚书省。
行在路上,周钧不禁开始回忆卢纶的过往。
卢纶祖上,曾祖父为永宁令,祖父为济州司马,父亲为临黄县尉,他的亲属也大多为县丞、县尉之类的小官。
这种社会地位,即介于达官阶层和士民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使他既有依附达官贵人、以诗干进的一面,又有了解社会现实、创作出一些优秀之作的一面。
卢纶天宝年间落第,之后又几次应举,但均未能及第。后来他远赴鄱阳,与吉中孚、司空曙、苗发、崔峒、耿韦、李瑞等交游唱酬,这些人被统称为大历十才子,而卢纶又是十人之首。
在之后的唐肃宗、唐代宗时期,卢纶又是数次参加科举,还是不中。
身为好友的元载看不下去,便以文采过人之名,将卢纶推荐给了皇帝。
卢纶这才得以开始做官。
卢纶在中唐时期,名声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与韩愈、王维齐名。
要问原因。
首先,他文采好,有25卷的诗词歌赋留存于世,而且每一篇都质量上佳,这在唐朝诗人之中,极为少见。
其次,他人缘好。卢纶性格温润,不与人争,又不以家世出身结交,故而朋满天下。
中唐时期的不少权贵,光是唐朝宰相,诸如元载、王缙、常衮、李勉、齐映、陆赞、贾耽、裴均等人,与卢纶皆是挚友。
能够以末官之身,与近十位宰相交好,卢纶的交际水平,可见一斑。
想到这里,周钧对车外的王翃问道:“今年凉城科举,由谁考校?”
王翃答道:“高大夫为主考,杜侍郎为副考。”
周钧:“你去告诉高适和杜甫,今年秋闱放榜之前,记得先把及第的名单和卷子,拿来给我看一遍。”
王翃:“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