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铅有剧毒,留在人体组织内,会引发伤口感染和慢性中毒,即便是擦伤,也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使得士卒失去战斗力。
看完了霰弹炮的弹药,另一个让周钧感到称奇的,是安西那群人,居然真的将火枪给弄出来了。
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外形类似掷弹筒一样的铁管,还不能算是火枪,它们在历史上有另一个名字——火铳。
火铳始于14世纪初的元代,兴盛于明朝。
早期的火铳,类似于一个单管或是多管的圆柱形棍子,内部有枪管可以装药,尾部还有火绳口。
安西送来的火铳,都是单管,不过相比六百年后的作品,在外形上多了下托和抵肩,在重量上比虎蹲炮要轻,但是也有六公斤左右。
使用的时候,需要抵在腰间或者肩窝,由于后坐力较大,只有熟练的士卒,才能拥有一定的准头。
根据军典官的叙述,这些火铳以铁弹或者铅弹为子弹,如果是在平地上,发射速度大概为一分钟一发,有效射程只有一百四十步(210米),甚至还不如一些重弩,而且精准度也是不高,但是优点在于携带起来,比火炮要便利,而且拥有一定的穿甲能力。
一般使用战术是,让每个轻骑兵,携带一门,向长矛盾阵冲锋时,可以抵近射击一发子弹,打乱敌人的阵型,从而更加便利的进行混战。
周钧听到这里,已经有些哭笑不得。
火枪的初衷,是步兵列队以集团性射击的方式,对敌人进行饱和式、持续性的打击。
但是安西的火枪发展思路,却被火炮所带偏,开始慢慢向着追求火力最大化靠拢了。
这样发展下去,不难想象,单管火铳会逐渐变为多管火铳,而且作战职能会被定位为突击,在战场上使用一次过后,就会成为烧铁棍一般的近战兵器。
这一切,自然与周钧的初衷,是相悖的。
周钧看完了火铳的演示,当即写了信,用海东青寄向了安西都护府。
信中,周钧要求安西兵工厂,将火枪的发展关注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摆脱火绳这种不可靠的点火方式,尝试利用燧石,来击发火药。
二、火枪的作用,在于持续、稳定的提供火力输出,而不是无限增大瞬时性的爆发杀伤力。瞬时性的爆发杀伤输出,是火药桶,是火炮,而这些都不应该是火枪的发展方向。
三、关注火枪材质的可靠性,提高枪管的使用寿命,持续改进兵工厂的钢铁提炼能力。
做完了这些指使,周钧正想拉上郭子仪,去校场再试试火炮,孔攸行色匆匆的赶了进来。
周钧见状,问道:“怎么了?”
孔攸将周钧拉到一旁,低声说道:“丞相,有几件要紧的事。”
周钧看着孔攸。
后者说道:“第一件事,申叔公率领的西路军,利用火药炸开了石城堡,已经顺利攻下了赤岭天险。”
周钧:“这是好事,如此一来,吐蕃人就失去了东进中原的通路。”
见孔攸的脸色丝毫没有转晴,周钧问道:“怎么?还有其它的事?”
孔攸:“南唐之主李亨,死了。”
周钧一愣,连忙询问细节,发觉李亨之死与历史多有相似,不由也是叹了一声命数。
孔攸压低声音,用几乎只能二人才能听见的音量,对周钧说道:“第三件事,凉城有海东青传信,李隆基听闻李亨死讯之后,病情突然转危,恐时日无多。”
周钧闻言,愣在了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