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酒逢知己千杯少(1 / 1)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喝得畅快。
九爷望着李文光,笑着说着:“文光,你小子能耐,我相信你,未来你一定是个厉害角色。”
李文光摸着后脑勺,不好意思的说着:“九爷,感谢你的信任,有了你的帮助,我相信我们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过得很好的。”
“我们一起努力,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过得风生水起的。”
赵杰望着李文光,又看了看九爷,确实,他自从跟着李文光混,现在整个人都感觉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大家就这样,一边聊着,一边喝着,别提多痛快了。
九爷告诉李文光,这次,他那边又弄到了四台电视机,到时候,李文光可以全部拉回去。
这边缝纫机全部加起来,十几台了,这要是全部弄回去了,真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电视机四台,也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李文光又让九爷帮忙收了好些其他的瓶瓶罐罐,红木椅子这些,这大大小小的,也是够一车了。
九爷告诉李文光,这几天,他这边可是没少走关系,好些百货商店、供销社等地方,都要李文光的货的,他可是忙的很呢。
前段时间,好些人都催促的很,现在好了,李文光有货车了,这下子他们要货,那就方便多了。
省城这边,有九爷在,李文光还是很放心的。
李文光又和九爷说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房子的事。
九爷笑着拍着李文光的肩膀说着:“放心好了,房子的事情,交给我就好。”
这事情不大,对于九爷来说,小事情。
这下子,李文光也就放心了。
几人又聊了许久,大家也就各自回去休息了。
翌日。
天还没亮,李文光就早早的起床了。
今天,李文光和赵杰,准备去找玛丽夫妇和宋雯婷。
这次来到了省城,肯定得去找他们才行。
“文光,等会我们开着货车去。”
“好,开货车去。”
其实李文光还没有多想去嘚瑟呢,赵杰可是不愿意的,他可是忍不住的。
李文光买了早饭回来,两人简单的吃了一些,收拾了东西,准备去找玛丽他们了。
这次,李文光可是没少从【现代】弄来好些礼物,这么多的东西,不送出去怎么行?
两人把东西全部整理好了,放在了车上,出发。
李文光按照着上次的记忆,转了好几圈,又问了人家,这才找到了外贸公司。
李文光刚才货车上下来,只见门口站着穿着青蓝色连衣裙的宋雯婷。
“李大哥、赵杰,真的是你们吗?”
“是啊,真的是我们。”
赵杰笑着立马说着。
宋雯婷瞪着圆滚滚的眼睛,仔细看着面前的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没过多久,她回过神来,由刚才的震惊,变成了满心的欢喜。
“你们等会,我去喊玛丽和杰克。”
宋雯婷微笑着,快速往屋里走去,很快,玛丽和杰克出来了。
大家彼此笑着,打着招呼。
“我的天啊,真的是你们来了,我们实在是太高兴了。”玛丽笑着望着李文光说着。
杰克立马也附和着。
宋雯婷没有说太多的话,只是看着李文光,微笑着。
“这些东西是送给你们的。”
李文光和赵杰一起,把他们带来的东西都拿了出来,送给了他们三个。
“我的天啊,这东西实在是太好看了,我喜欢。”
“是啊,这东西真的很好,我也喜欢。”
宋雯婷看着手里的几本书,又看着好些发夹,不用想,这一定会李文光送给她的。
她拿着这些东西,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感动和欣喜,只是,她却只能把心中的那份特殊的感情,放在心里。
“李大哥,这些东西是我给嫂子和心心准备的,她们这次没来,你给他们拿回去吧。”
宋雯婷准备的是一条很好看的丝巾,还有一双红色的小皮鞋,以及好些零食。
“谢谢,这些东西,她们一定会很喜欢的。”
李文光又拿出一些草药,给了玛丽夫妇,这可是补身体的好东西。
玛丽夫妇拿着东西,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他们又告诉李文光一件好事,玛丽这边需要的布鞋订单,又要加大了。
这个消息很好,李文光别提多高兴了。
现在,队里好些妇女、小媳妇都要跟着媳妇做布鞋了,人员越来越多了。
而且,现在,他又弄到了这么多的缝纫机,这要是量上不去的话,还真的不划算呢。
现在,玛丽他们需要的量加大了,这下子,那些妇女们,可是有工作干了。
李文光和刘红英反正是夫妻,合同李文光签了,也是可以的。
产量翻倍,这真是可喜可贺了。
这次要是回去,刘富贵和王书记知道了,心里别提多高兴呢。
很快,李文光就把合同签好了。
这可是个好东西,这要是拿回去了,媳妇该开心了。
几人就这样聊着聊着,就到了中午了。
中午,大家再次到了国营饭店。
大家看着李文光开了辆货车,很是不解。
一问,才知道,这车是李文光买的。
一个个别提多震惊了,李文光果然是干大事的人。
几人很快到了国营饭店了。
李文光拿着一个黑色包,直接去了后厨。
李文光找到了后厨的大师傅,给了点好处,借用了人家厨房一下。
没多久,李文光就端了好些牛排出来了。
李文光端着牛排放在了玛丽夫妇面前。
玛丽夫妇瞪眼看着面前的牛排,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他们没有想到,他们在这边,居然能吃到正宗的牛排,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李,非常感谢你,我们早都想吃这一口了。”
玛丽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
他哪里想到,李文光居然给她带来了这么好吃的东西。
李文光又拿出来了好些可乐,这也是从【现代】那边带过来的。
玛丽一边吃着,一边流着眼泪。
不该是哪里人,思念家乡,这是改变不了的。
李文光又拿出一些其他的好吃的,好些是宋雯婷喜欢吃的。
大家吃着、聊着、喝着,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酒逢知己千杯少,这时具象化了。
自从是上次李文光一家回去以后,宋雯婷难受了好几天。
她和刘红英也聊了许多,她们也成了好朋友了。
在这边,宋雯婷也没有几个能聊得来的朋友,她和刘红英就很能聊得来。
“雯婷,那个邓子豪后来没有再找你的事了吧?”
李文光本来不想问的,但是他还是忍不住关心一下。
毕竟上次,李文光就那样走了,留下来了宋雯婷面对那个烂摊子。
于情于理,他都要慰问一下的。
1979年的春寒还没褪尽,墙根下的残雪化成黑黢黢的泥水,在土路上洇出星星点点的湿痕。刘大娃坐在炕沿上搓着冻得发红的手,听见院门口传来吱呀的推门声,跟着是李文光喘着粗气的吆喝:“大娃,看我给你弄啥好东西来了!”
他拄着炕边的木拐刚要起身,就见李文光和两个后生抬着个铁家伙进了院。那东西裹着军绿色的帆布,四个轮子在泥地上碾出浅浅的辙,帆布边缘还沾着点干硬的草屑,像是从哪个县城的废品站里翻出来的。
“这是……”刘大娃的手在木拐上攥出了白印,喉结动了动。他右腿从三年前那场塌方里就没了知觉,这两年要么蜷在炕上,要么就靠左手撑着木拐,把半个身子的重量都压在左腿上,裤管空荡荡地晃,走两步就一身汗。
李文光把帆布扯下来,露出底下银灰色的钢管架子,座椅上铺着块磨得发亮的黑人造革,两边扶手上各有个小铁圈,后轮比前轮粗一圈,轮毂上还沾着点暗红色的铁锈。“县城医院淘汰下来的,我托王干事给弄的,人家说修修还能用。”他说着,蹲下去转了转后轮,轮子“咕噜”响了一声,带着点涩。
两个后生把轮椅抬到炕边,李文光扶着刘大娃的胳膊:“试试?”
刘大娃的手在扶手上碰了碰,钢管凉得像冰。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右腿,裤管垂在地上,像条死蛇。左腿肚子突突地跳,他怕自己坐上去,整个轮椅会往右边歪,摔个四脚朝天。李文光看出他的犹豫,往座椅上垫了件厚棉袄:“稳当着呢,我试过了,你看。”他猛地往扶手上坐了一下,轮椅只是轻轻晃了晃。
刘大娃深吸了口气,左手撑着炕沿,李文光托着他的腰,他把左腿先挪到轮椅前面的踏板上,那踏板是块薄薄的铁板,踩上去有点晃。右腿没知觉,得用手薅着裤管往旁边带,帆布裤腿蹭过钢管,发出沙沙的响。等屁股挨到座椅上时,他浑身的劲儿一下子泄了,后背重重地靠在椅背上,那人造革被压得“吱”了一声。
“咋样?”李文光问。
刘大娃没说话,只是盯着自己的手。他的手常年攥木拐,虎口处磨出了厚厚的茧,此刻正悬在扶手上空,不敢往下放。这椅子比他想象的稳,整个身子被托着,不用再使劲绷紧左腿,连腰都松快了不少。炕沿到地面的距离,他以前得挣扎半天,现在就这么轻轻一坐,像是脚底下突然长出了根,又好像飘在半空里,说不出的古怪。
“挪挪试试?”李文光把他的手按在扶手上,“转这个圈。”他指着右手边的铁圈。
刘大娃的手指在铁圈上打滑,那圈上有细密的齿纹,磨得指尖有点疼。他试着往自己这边扳,轮椅没动,铁圈在手里空转,发出“咔咔”的响。“不对,往前推。”李文光握着他的手,带着他往前转了半圈,后轮“咕噜”滚了半尺,带起地上的尘土,迷了刘大娃的眼。
他猛地缩回手,心跳得像擂鼓。轮椅还在往前滑,虽然慢,却真的在动。他这辈子没坐过这么快的东西,除了当年在公社见过的拖拉机,可拖拉机是铁牛拉着,这东西是自己用手转出来的。他低头看后轮,那轮胎上的纹路里卡着小石子,转起来时石子在地上划出细碎的声儿。
“再试试。”李文光松了手。
刘大娃咽了口唾沫,重新握住铁圈。这次他用了点劲,铁圈带着他的手往前转,轮椅果然又动了,只是方向歪歪扭扭,朝着炕边撞过去。他慌得往回扳,左手也跟着使劲,结果轮椅“哐当”一声撞到墙上,震得他屁股发麻,右腿的裤管被挤在墙和轮椅中间,皱成一团。
“别急,看着前面。”李文光把轮椅往后拽了拽。
刘大娃的额头上渗出汗珠,顺着鬓角往下滑。他盯着院子里那棵老槐树,心里想着要往树那边去。右手转铁圈,左手在扶手上慢慢调整方向,轮椅像条喝醉了的泥鳅,在院子里扭来扭去,轮子碾过泥地,把冻土块压得咯吱响。有好几次差点撞到鸡窝,他都赶紧往回扳,铁圈磨得手心发烫,可他舍不得停。
他看见灶房门口的水缸,以前他要喝水,得撑着拐走三分钟,现在转着轮椅,半分钟就到了。他甚至能弯下腰,够到缸沿上的瓢,这动作他去年冬天还做不到。阳光从槐树枝桠里漏下来,照在轮椅的钢管上,亮得晃眼。刘大娃转着铁圈,让轮椅在院子里打了个圈,裤腿不再空荡荡地晃,而是被轮椅的踏板支着,稳稳当当地垂着。
李文光在旁边笑:“看你这高兴的,跟娶媳妇似的。”
刘大娃咧开嘴,露出两排黄牙,他想说啥,可喉咙里像堵着东西,只能一个劲地转铁圈。轮椅的轮子碾过地上的泥水,溅起细小的水花,打在裤脚上,凉丝丝的。他望着院门外的土路,路通向村口,通向公社,通向他这三年来只敢在梦里去的地方。
转着转着,他的手开始发酸,虎口的茧又开始疼,可他还是不停地转。铁圈“咔咔”地响,像是在替他说话。1979年的春天,刘大娃坐在轮椅上,第一次觉得自己的身子不是沉在泥里的石头,而是能跟着轮子一起,往前面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