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袁枚则在《子不语》中写到“雷雨晦冥,龙来哀号,声若牛吼。”
而宋代画家董羽则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
从数千年前无信史可考的文化时代到殷商、西周,再到战国先秦,关于龙形象的器皿、纹饰一向层出不穷,有翼、无翼,有角、无角,更有良渚文化的兽身龙、查海遗址的蛇形龙,其形象也多有不同。
西汉时期的龙形象身体细长,似蛇形,身尾不分,末尾有鳍,头部似鳄鱼,整体较瘦长,分为有翼、无翼两种;有的角似牛角,细长,前端略带弧形,上下颚等长,上下唇分别向上下翻卷;分为有无两种,翼为鸟翅形,兽腿,短粗。足部分为兽、鹰足两种,三趾。
而到了东汉,龙体粗壮,似虎形,身尾分明,个别有鳍,角似牛角,角下都出现突起的棱,顶端前卷,也有类似鹿角的,且都有翼,兽腿较长,以虎的形象为主,其他动物形象辅之。
建安至魏晋(十六国时期)的龙体较细长,似虎形,身尾分明,头角略似鹿角,羽翼分有无两种,有翼的龙形状仍旧为鸟翅形,腿为兽类,长。
南北朝至隋时,龙体细长,似虎形,身尾分明,颈和背上出现焰环,龙翼依旧分有无两种,出现飘带形翼,鸟翅形尚存,四肢上飘,有长的兽毛。
唐宋时期,体粗壮丰满,回复到蛇体,身尾不分,脊背至尾都有鳞。
宋代时尾上则有一圈鳍,吸取了狮子形象的特点,圆而丰满,脑后有鬣,唐代时出现分叉鹿角,前期略似鹿角尚存。上唇很长,顶端成尖形,下唇短而不再下卷,龙翼已经都为飘带形,宋时出现四爪的足,后肢和尾常交叉盘旋。
在史蒂芬和一些学者进行的探讨中,认为龙并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生物,而是神话生物,和西方文明的神话生物天使一样,都只是一种形象,真实界应该不会出现。
当然,这也并不绝对,如今世界线很诡异,一方是科技文明发展的极其迅速,种种神奇的科技造物,让史蒂芬都有些为之惊异了。
机甲、太空电梯、ai智能,这些只存在科幻故事中的产品,竟然一个个面世,在学界,每年新增的论文数是往年的数倍之多,各种新观点,新问题,让史蒂芬都感觉自己已经落后了,看不懂了。
而另一方面,超凡的世界,好像大众都默认了,从新人类基因普及之后,就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超凡职业,西方的法师、东方的武者,另外还有巫师、忍者、变异人等等,但是超凡好像并没有对世界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世界还是按照轨迹,分成了两个阵营,北约这个军事防御为主的组织,和上合这个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竟然形成了数十年前冷战时代的对峙。
相比苏盟,以华夏文明为主的上合,并没有给人那种世界末日般的压力,反而给人一种更为文明的姿态。
从文娱界到科学界,上合给人一种泱泱大国的风范,而反观美利坚,却是让人极其失望。
而这也促使人更想了解一下以往以俯视态度看着的华夏文明,史蒂芬正是其中之一,他迫切的想要了解,华夏文明为何如此的有底气呢?
因此,他认出了这个诡异生物形象的来源,不过史蒂芬还是有些疑问,这是“龙”吗?
契合一部分“龙”的形象,但是大部分的状态又是很诡异,又为何非要和潜艇过不去呢?
这些疑问,史蒂芬想不明白,就是此时远远关注着的杨伊也不明白。
看到“龙”的刹那,杨伊差点就过来了,不过仔细探究之后,发现这个生物的形象有着“化龙”的趋势,但是终究还不是龙,就如同鲤鱼跃龙门之前,终究也只是红鲤罢了。
这个生物,虽然已经有几分龙的异象,但是离真龙还是差的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