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 笔趣阁
  2. 游戏
  3. 我在江湖做女侠
  4. 第三十六章 缓急之道
设置

第三十六章 缓急之道(2 / 2)


只是这次见到李慕,杨伊的心里,对人才更加迫切了起来,比如去年就想着了罗尚,目前此人,应该还是在微末之间,此人能以军功战之两州都督并列侯之位,命格气数自然是很高的。

只是去年,杨伊曾有意此人,只是那时杨伊还是一名不正言不顺的摄政王,加上当时时间也不足,觉得招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没有去。

而现在杨伊已然登基为汉主,气运凝聚,是招募这人的时候了。罗尚有文有武,也有名将之姿,就算不是顶尖的名将,也是稍逊一些的一流名将了。

这人破阵陷阵,大可用之,像是李慕的几子,可都是大将大帅之才。

就像是那李含,若是此时,各率五百兵对峙,张牧之还可勉强破之。

若是换了增兵至各率五万的话,那么杨伊现在麾下的这几人,张牧之、宁毅、孟犇等人,全部加起来,都未必是对手,就是魏仇、关彝两人才可能抗衡之。

而李氏兄弟,却是五人,加上一个不下于几兄弟的李含,这就难以比较了。

不过杨伊此时却不在意,这些人等,不到气运勃发之时,还不足为惧。

就像是当年光武帝,若是其兄在,也是只能蛰伏,也是当时更始倒行逆施,刘縯被杀,光武帝被迫去往冀州,自己拉队伍,才算是青云直上,奠定了王业。

“可见天命地气也有局限,我最怕的,还是你们跑路啊,那时就潜龙入海,不能制服了,也许我应该招募之,让他们进仕在吾的左右?以就近监督和制约?”杨伊此时皱着眉,想着对策。

人道不是仙道,不是神道,无论什么命格,若是不能集众,不掌大权,就不显大能,可以纵观历史上的那些潜龙,只要让他们独立一方,立刻就是龙入大海之局。

如此想着,杨伊也拿定了主意,要行这“釜底抽薪”之计,使潜龙没有腾飞的云雨。

……

如今之时,随着暖风吹来,这春天已然来了

一片辽阔田野,微风带着泥土散发出的芳香,把一大片一大片新长出来的麦子吹得荡漾,整齐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农夫点点布满其中,勤恳的劳作着。

天空有着飞鸟欢快飞翔,远处群山围绕,山脉青青的淡影,和郁郁葱葱的田野,显的如此和谐。

马蹄声连成了一片,在道路上巡查着。

到了一处村子前,骑队缓了下来,大家都在打量着建造着青砖墙的一处村堡。

“公子,为何允许张氏在此建堡,还让集族而居呢?”此时马亭低语问着。

杨伊对于一些人是很优待的,就比如张氏一族,在杨伊的功业中也是功不可没,就允许下山,并未曾分拆其族,还划出一大片平原,许建堡。

不只是这一族,还有之前剿灭羌族立功的诸族,杨伊都有着一些特权,在此还建立了新县,只是位于山间,如今道路还未曾通畅,不过各族都有人手做工,看着再有两月,也就差不多了。

这时代和后世开明时代不一样,族亲相聚,结村自保,在这个时代,本是常理,岂可卤莽乱之而失人心?

要建村堡,由他们去,只要国势不断进步,终是能容纳,能消化。

而如果对付族亲宗亲这类意识,如果强行干涉的话,就是横暴无道,就是违背民情民心,就事实上做出了劳民刮民伤民的事,必会招致严重的后果,对此,杨伊十分清楚。

人走得太急,就会跌倒;弦绷得太紧,就会断裂。

若是为了人主的利益,过于法令峻急,部下和百姓都会反抗,就像理线一样,越理越乱,这是治国的深奥道理。

见李洹还在沉思,这位新郡郡守,杨伊还是满意的,才能上先天有些不足,但是肯学,也听话,杨伊此时也不多说,只是指着一个个大水车说着:“看此情况,开垦的不错啊!”

“公子,这新县上报,已经开垦出三万亩,已经种上春麦,还有一万亩地,是水田,做稻种田,出产秧苗,早稻再过不久也可播种,到四月就可插秧,因此在四月插秧前,这新县就会有五万亩地开垦完毕。

四五月也是最忙,先是插秧,后是收割小麦,一切完毕,就是分田。”

“恩,诸卿辛苦了。”杨伊说着,想了想,又说着:“稻田插秧,似乎可以抛秧,这样还会节省许多民力。”

插秧是农村莳秧的一种普遍方法,又叫插田,一般秧苗长到3~5寸长时即可移栽,即叫插秧。

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主妇要备好饭菜酒肉,供家人和帮工者聚餐。插秧结束,称“关秧门”,插秧结束那天的晚餐,主人家要宴请帮工者,称“打散”。插秧种田时,一天三餐外,还要加两次点心。

这过程非常辛苦,也耗费许多许多钱粮。

“吾依稀记得,待稻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与插秧不同,它是直接用手抛在田里,比插秧更省时,更轻快些。”

此时李洹却是思索,这插秧,可是自古以来流传的农耕,杨伊却不意外,别说这个时代了,就算是将近两千年后,也还是插秧的。

不知何时,就改成抛秧了,这能大幅度地减轻劳动强度,原本一亩插秧,就需要三到五个人工,但是换成抛秧,却是只要一人。

这不但降低劳动成本,省工,并且还省秧田,提高工效至少五倍以上,同时没有缓苗期,可比手插秧田,每亩还增产一些粮食。

不过,这事益缓不益急,杨伊此时微微一笑,说着:“此法不必推广,水田中,各县中,命各亭留出百亩地,试下这抛秧,若是失败,当然不提,若是成功,等秋收就是了。”

什么事都不能急,不然弦绷得太紧,断裂了,反而不见其益,只见其过,比如这抛秧,必是良法,但是若是强行推广,或有小人上下欺瞒,就可能让民怨之,那时,这尚还弱小的季汉王朝,只怕立刻有倾覆之祸,那么,就算日后证明是良法,也已经晚了,又有何益之?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