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璋,你果然未让我失望,此县交与你治理,是对了。”骑马于路上,看了一路,杨伊忽然说着。
黄璋呵呵笑着:“陛下,还不是您留下来的底子好,若非您治理得当,将一烂摊子交与臣,臣纵是愁白头发,也不会治理到这程度,这全靠陛下恩典!”
杨伊怔了一下,笑了:“你这家伙,初见你时,以为你在此呆久了,离得远了,性情越发拘谨了,可现在看来,多日不见,你这厮倒越发会说话了。”
随即,纵马前行。
这话若是杨伊对其他官吏说,只怕早吓得对方磕头认错,黄璋却算是杨伊当初亲自培养的班底出来的,自是不同,被杨伊这般说了,知道这是陛下将自己当成心腹才如此。
自是催马跟上去。
出了城,路两旁,到处是金黄色一片,麦浪随风而动,每一次,皆如浪花翻滚。
杨伊望着眼前场景,心中很是满意。
“看这小麦长势,甚是喜人,想来今年收成,必不会太差。”听到后面马蹄声跟上来,杨伊勒住马,坐于马上,轻声说着。
“陛下,请您放心,这些田都施了工部所出之肥,收成之事,璋定然会办的妥当。”随后,黄璋声音响起。
对黄璋,杨伊自是信任,第一批的童生中,他是佼佼者,否则也不会将绵竹交与其去治理。
听黄璋这么保证,杨伊点点头。
“走,去那边看看。”指着前面,杨伊又是一马当先,黄璋望见那个方向,眸光一闪,跟了上去。
“前方指挥收割小麦,是何人?”麦田一处,已开始收割小麦,杨伊勒马于地前,见这里指挥得当,效率甚高,于是,回头问着。
“主公,此人是我一兄长。”黄璋回答的说着:“正要为陛下引荐。”
“倒有些能力。”杨伊看了一会,说着,让他有些惊讶的是,这人顶上的本命气,却是金黄色,甚至有着微微紫色,这已然表示此人出身不凡,有着祖荫,命格还在黄璋之上,这也罢了,这等本命,她所见的,也不少了;最令她惊讶的,是此人竟然有一片清澈文气,如华盖般,笼于其身。
过一会,那人稍显空余,此时忙将手头工作交于其他人,自己走过来,先是微微扫一眼,然后向着黄璋拱手为礼:
“令君,您回来了。”
“阮兄,还不快过来见过陛下。”黄璋觉得这是他这位兄长不识真主,忙提醒说着。
虽然有几分猜测,但是这青年小吏此时还是面现愕然,转脸看向这个年轻人,此人竟是汉主?
稍微一愣之后,此人才行礼道:
“阮咸见过陛下。”忙上前几步行大礼。
阮咸?
此时却是杨伊微微一愣,这名字,却是听过,魏国雄踞中原之地,才华风貌皆远超汉吴两国,当然,这也是汉吴两国压力太大,并未曾有余力扶持文学之士。
魏国的文学之士,代表人物,从前些年的建安七子之后,如今却是竹林七贤称为上品。
约是在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与地名竹林合称。
七人是此时魏国风行的玄学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七人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所创作品则是大多在揭露和讽刺朝廷的虚伪,却也是此时文人的无奈。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可是他们固然有一身本事,但是却不知该效忠谁,曹魏是篡汉而立,如今司马氏还要篡魏,而这天下,却还是三国列战,炎汉正统尚在,东吴甘于偏安。
后来,他们七人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也就比较明显了;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后为散骑常侍,但是不显露才学,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但在当时年代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他们的创作虽与建安文学有明显的不同,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但仍然反映了这一时期魏国乃至天下的某种现实,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的。
“阮仲容?”
此时一旁侍立的曲垣却是惊问一声,竹林七贤之名,哪怕是处于蜀地,却也是耳闻过的。
杨伊不动声色的问了些问题,阮咸皆应对得当,倒令杨伊连连点头。
“卿随朕走一走?”
“敢不从命!”
阮咸此时随着杨伊在这田间地头上迈步,杨伊此时开始问一些深奥的问题,却是令她颇为惊喜,这个时代,大才本就不多,汉据蜀地,固然有些人才,但是若是论才,却还是中原称雄。
“黄璋如何?”
继续说着,路上,杨伊笑问了一句,她自然也有标准的,黄璋虽算不上大才,但举止得宜,却当得起一县之职,年纪轻轻的,这都很不错了。
“吾这贤弟很不错。”阮咸斟酌了一下,放又开口说着:
“吾这贤弟的出身,虽然是士族,但是却因为大势,家族分割两国,没有多少根基,只是自小有眼色,懂进退,又识字,得陛下赏识,有此际遇……若是深究,也就是中等之才了。”
听着阮咸说的,杨伊说着:“你说的甚好。”
在这年代,除非特殊情况,非大户出身者,想认字学文,却是难事,黄璋的出身,固然有着种种阻碍,但是却不耽误他能识字学文。
而黄璋被杨伊任命为绵竹令,这是杨伊起步之处,可见看重,而黄璋在此却束手束脚,不敢大动,连举荐人才,都心有顾虑。
谨慎是好,可过于谨慎,又会阻碍发展,虽然看似做的不错,但是杨伊以为,他应该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