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 笔趣阁
  2. 游戏
  3. 我在江湖做女侠
  4. 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下难事纷纷来(三)
设置

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下难事纷纷来(三)(2 / 2)


“北夷若是国人,行汉礼,言汉语,却是无妨,只是魏贼窃据疆土数十载,对各夷族宽厚之,致使现在北夷各族势大,隐隐已有联合之势,这时若不一举灭之,就是心腹未平,难以图远,必趁他们没有真正联合,没有出得真王之时,当一举灭之!”

“陛下所言,皆是正理,以臣拙见,北夷虽然有数百万之众,但真正骨干不过十万,其余大多只是依附之,只要能把这十万人并他们心腹,或诛灭,或贬为奴,或发往军前效死,就能使北境安稳如山,臣以为,国人哭不如夷人哭!”

杨伊听了,不胜慨叹,喟然说着:“陈卿所言极是,现在时间,也断没有劳师数年,糜饷百万的道理,这事就这么办了吧。”

夷人的核心,必须全部诛杀,一个不留,还有就是这一代夷人中的男人都必须去死,然后才能让北夷的下一代迅速融和到国中。

对于羌人,就是行此策,短短三年,就卓见成效,不听话的,都被灭其族,皆贬为奴,听话的,也被迁往河湟之地,或者西域,或者南疆等等。

为大汉国族,开疆拓土,毕竟国民死不如夷民死,总要有人死的。

只是不少儒士,或有不满,不过此时也生不出什么事,就随着这些人,一起开疆拓土去是正好。

顿了一顿,杨伊又说着:“孤非只用霸道,这女人还有幼儿,分散留在我大汉勋臣之家,想必只要数年,都只说汉语了,因此下一代就可成佃户,再过几代就可成为国人了。”

“朕非是暴戾之君!”说到这里,杨伊看了众人一眼,目光注视着殿外,笑着说着:“朕如此作,自知千古之后,有伤德望,但是为了大汉社稷和万民,还是要行这事,这责任,自然由朕和社稷来担当,你们不要怕。”

众臣听着杨伊侃侃而言,却是背若芒刺,本来这策,应该是下面臣子献上,皇帝用之,那么这恶名就有臣子担着了,就像是当年的商鞅和晁错那般。

商君不必多说,晁错却是可惜了,高祖七年,晁错出生于颍川,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文帝时,因能文任太常掌故。

后朝廷征召研究《尚书》之人,晁错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学成归来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

晁错任博士时,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的方法,得到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刘启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家誉为“智囊”。

文帝十一年,匈奴屡侵边境,侵扰狄道,文帝发兵征讨,晁错乘机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指出对匈奴的作战中器械要坚固锋利,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

文帝很赞赏,赐给晁错诏书,以示嘉奖,但并未采纳晁错主动出击的建议。

晁错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被文帝所采纳。

于是晁错又上《募民实塞疏》,对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文帝十五年,晁错任太子家令时,文帝令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士。

由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问题,提出征询,此时贾谊已死,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回答为最好(即《举贤良对策》),深得文帝嘉许,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

此后,晁错曾多次上书文帝,提出削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议,文帝虽未采纳,但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袁盎等大臣并不喜欢晁错,持反对态度。

后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既是景帝;提拔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单独晋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是经他的手修改订立的。

丞相申屠嘉心怀忌恨,以晁错擅自凿开庙墙为由,报请景帝处死晁错,晁错提前得到消息,申屠嘉未能得逞,只得谢罪而退,不久患病而死,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愈加显贵。

景帝二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

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会讨论,因景帝宠信晁错,没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不同意,从此和晁错结下了怨仇。

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

晁错更改了法令三十条,诸侯哗然,都强烈反对,憎恨晁错。

晁错强行削藩,冒着极大的风险,晁错的父亲劝解无效,服毒自尽。

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时逢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于是景帝问计于袁盎,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并请求景帝屏退旁人,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

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

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询问交涉进展。

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清君侧只是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景帝深以为然,拜为城阳中尉,其后景帝降诏讨伐,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这是史书上的记载,多有美誉,真实的情况,却是口口相传,不见于书,就和当年商君一样,商君死,则国安,谁要提出这等不顾自身的策,那么自身就陷于绝对的危难之中,随时就可能会遭遇反噬。

不过此时,杨伊却是说了此言,殿中群臣既谈不上羞愧耻辱,又谈不上喜悦。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