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就瞧上了谯周这个靶子,加上当年他也是投降派的头目,这几年随着大汉奋起,谯周就成了耻辱柱,但是反思之下,还有不少人也很是惶恐,比如前任尚书令樊建,这等被罢职的高官。
也算是平安着陆了,不过随着如今清算积弊之事再次被提起,这些人也开始惶恐了。
实际上,这个事情刚一展开,下面一些人,便有些慌乱,说些这方面的流言多少有这么一点试探的心思,若是能请回来一位太上皇,他们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罪责了。
说来说去,景耀六年的罪责之首,还是那位被掳走的皇帝,他们又有多少的责任,按照他们的意思,姜维的责任恐怕还更重一些。
而如今皇帝这么做,就是不顾规矩,要追究以往,而不得不说,这些人终于还是猜对了。
在长安改元之后,皇帝就将这些放流言的人抓起来,不顾他们家族曾经的身份,朝廷也开始正式清查刘禅时期发放的恩荫、赏赐,将那些依靠宠幸,但是对国家无功无劳之辈,彻底清除出去。
这个政策,从大道理上来说,当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杨伊即刻明旨指示执行,而朝中九卿、边疆重臣,也都表示了明确支持。
便是国子监、太学生那里的舆论也都是极为积极的。
然而,断人财路,去人官位,简直是双重的杀人父母,所以,官僚士人层面的支持,却不耽误京城内忽然间便暗流涌动,杨伊忽然间便成为了‘苛刻之君’,董厥等人成为‘懦弱宰相’,李洹、马亭、杜轸等成为‘冒进小人’!
而事情也终于越演越烈,最终闹到了眼下这个情形。
不光是有人题歪诗,也不光是伶人自以为得了民间舆论来当面讽谏,便是官僚内部有了动摇的地步,甚至有权贵公开追忆起上皇之时的‘圣政’来。
事情缘由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没必要多说什么,关键是如何应对?
这也是杨伊今日寻姜维来的意图,姜维当年就能和中枢分庭抗礼,如今虽然坐镇西疆,可姜氏还是大汉的一等一名门,在官僚体系与权贵体系中,都有相当的发言权。
“可否稍加甄别,限制剥夺范围?”姜维稍微犹豫了一下,决断还是再劝一劝。
“不行!”
杨伊却是不愿意,这也是为集权,那些封疆大吏也该处置一下了,各地郡守、县令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那何妨同时梳理旧事的同时,对景耀六年后有功臣僚予以嘉赏、追赠?”姜维在思索片刻后,提出了一个建议。
“好!”杨伊这才同意,这是要将功补过了,如是补不足,那么就只能不客气了。
“朕的意思是……”杨伊自然不会是仅此而已的,又说着:“如今这些人扯到这里,让朕着实愤怒,所以想让内卫锦衣卫再去抓个几家!以作震慑!”
闻言,此时翰林学士杜轸上前,拱手说道:“陛下,须防用威过度!”
“朕也没把这些人像是国贼那般处置,又是留妇孺、又是留下家具宅邸的,当事人也多少只是充军为奴而已,还想如何?”
杜轸闻言也很是无奈,只能尽全力劝解道:“须有证据确凿,不可做牵连。”
杨伊点头。
而锦衣卫指挥使张牧之旋即在几名近臣复杂的目光中出列拱手,却又小心相对:“陛下,可要防着这些人家眷四处流窜?”
“不要。”杨伊冷笑相对。“入宫来求情也好,往亲眷间哭诉也罢,朕且看他们如何折腾……”
众人无话可说,张牧之也即刻转身准备往京中去,这件事到此,也算是绝无转圜可能了。
不过,就在此时,一名内卫匆匆迎面而来,却又带着一个密信盒子,张牧之本能上前,临到跟前看到对方是内卫,方又赶紧避开,然后直接越过对方出门而去。
内卫和锦衣卫如今像是对立了,双方互相辖制,这也是皇帝之意。
自有临近内卫赶紧上前接过,只是打开一看封皮,便肃然起来,然后转到亭上直接交给了皇帝。
杨伊见是内卫讯息,同样严肃,而打开大略看了一下后,却又不禁失笑,并抬头相对姜维所言:“姜卿,却是吴国来信,说了一件事,乃是吴国国主孙皓忽然中风,梁王秉国!”
周围近侍文武,此时一并面色大变。
“陛下,可要唤回张指挥?”李密此时上前一步,面色严肃。
“不必。”杨伊继续看着札子后半段汇报,却是微微摇头。
“那可要唤宰执来议事?”李密又继续追问。
“不必专门议事,将此事发给各部院便可……”杨伊扔下信报,抬起头来,不慌不忙。
“当下之事,是礼部、刑部、大理寺让他们将追夺恩荫一事,从速、从严、从广,给处置了!不然等着吴国闹起事来,这清算积弊一事,不免要稍作暂停……再追上张牧之,让他再多抓个三四家……”
“陛下。”此时杜轸看了一眼一言不发的陈寿,恳切再对。“事有轻重缓急……”
“这算什么急事?”杨伊不以为然。“无非是宫廷之变,最多有圈禁国主的嫌疑罢了,北面魏国那么多事都过来了,何必在意这个?反倒是剥夺滥恩滥荫一事,却能为国省下多少钱粮?孰轻孰重,难道不是一目了然吗?”
杜轸愕然当场,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他是众卿中唯一坚持儒家的真学了,只是这天下,却像是没有一国再讲“礼”一般,相比魏吴两国,汉国如今这般竟然还算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