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电器集团批发市场。
叶丞紧缩了缩衣领,站在这一处电器批发市场门口。
岁月斑驳,有着浓郁的特有80、90年代画风。
让叶丞不觉心里微微一凛,更让他笃信,是回来了。
里里外外,是不少的大小商贩,有着各类型的小商铺。
虽然远远比不上华强北的繁华,但已经初具规模了。
看来,电器时代的风口,已经是起风了。
叶丞踱步走进去,看着琳琅满目的各类电器品类,他心绪颇为有些激动。
仿佛触目所及之地,都不是电器,而是堆叠成山的,白花花的银子。
发达了!
叶丞内心一阵狂喜。
他紧紧攥着拳头,等将那一批海螯虾售出,他就能收回一笔大约1600元的款项。
然后,他就可以有启动资金,杀入二道贩子的行列。
由于目前电器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倒卖电器必将是能够大行其道,牟取暴利。
实际上,在这个时代浪潮风口上,“倒爷”是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群体。
“倒爷”一词广泛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倒爷”一度盛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帝都地区最为流行。
内地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尤其是在价格双轨制的时代,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即被人们戏称为“倒爷”。
而叶丞要干的事,就是从江城电器批发市场,采购一批电器。
然后倒卖到江城周边,其管辖区之下,乃至于全国各地,这些电器尚未触及到的区域。
由于电器仍是一种稀罕的物品,还远远没有售卖到一些偏远地方。
那么,只要抓住这一波行情,及早布局,铺设一条倒卖商品渠道链条,那就是一条巨大的产业链。
叶丞去了双卡座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包括彩色电视机,以及bp机。
这几样电器,在这个时代,堪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产品。
但凡村里,或者家庭里,有一台双卡座录音机,都是将音量调到最大。
让整个村都知道,比村长都还要牛逼。
而bp机,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大哥大的价格高出天际,一部大哥大卖到好几万,得托关系才能买得到。
这时,bp机成了手机在全民流行前的替代品,腰间别着一部bp机忒拉风。
bp机又称寻呼机或bb机,由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
1983年,上海开通了中国第一家寻呼台,bp机正式进入中国。
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繁荣发展,经商人群越来越多,对bp机的需求日渐高涨,bp即是从这一时期在全国风行起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
bp机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们交往的空间和时间,只要你手中有一部bp机,无论人在何处,随时都可以接受寻呼信息。
bp机是一种单向通讯工具,使用方法远不如手机或电话方便。
比如要找某一个人,得先拨打寻呼台的电话,告诉接线客服你要联系的机主传呼号,并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
这时,传呼台就会给要联系的机主发信息,机主bp机接到信息后再找个电话回过去。
这通操作确实比较麻烦,但是作为新鲜事物,仍让人乐此不疲。
别看bp机黑乎乎的,其貌不扬,比火柴盒大不了多少。
但是刚上市时,价格贵得咋舌。
买一部bp机加上服务费、入网费差不多要两千多元。
其中bp机一千多元、服务费每年四五百元,入网费每年600-800元。
高昂的价格使得bp机一度是奢侈品的代名词,比经典的苹果4刚问世时还要火。
苹果4是2010年发售的,价格在5000多元,对于当时的多数人来说,一两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一部苹果。
但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城市工薪阶层月平均工资不过两三百元,一碗牛肉粉丝汤不过五毛钱,一毛钱能买两个煎包。
以1993年魔都为例,居民月平均工资为471元,要不吃不喝攒半年的钱才能买下一部bp机入网使用。
考虑到物价因素,当年的一部bp机价格相当于现在的一两万元。
正因为这样一些原因,叶丞之所以要去二手市场,就是要将这样的差价给压下来。
如果单纯地买一台全新的bp机,一两千算下来,那基本能够吓跑一大批工薪阶层。
但从二手市场去倒卖,就能将价格压下来,通过二手,让很多人都有条件,去购买得起这样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