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为止天下人口已经超过了三千万,开垦的田地也已经满足了大汉的基本需求。
当然这些多出来的一千多万人口并不是自然增长的,自然增长的只占极少部分,大部分是朝廷将逃入山中的逃民重新编户齐民,那些自王莽大乱后逃匿的百姓重新下山,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大生产中来。
既然如此,刘秀就准备接受南匈奴的示好,向他提供一些基本物质,这样也能在北匈奴与大汉之间设置一道极强的屏障。
八月
匈奴日逐王比再次向西河太守求内附,刘秀将这件事拿到朝会上讨论,最后五官中郎将耿国力排众议,主张依据“孝宣故事”来接纳他们,作为大汉与北匈奴之间的一道屏障。
最后刘秀将河套草场划归南匈奴归附的匈奴人放牧。
九月
得到大汉明确接受的日逐王比,悍然突破了蒲奴单于对他的封堵,率着手下四万多匈奴人一路南下,抵达了河套草原,依托着汉朝成功打退了蒲奴单于派出的追兵,在此立账。
等到稳定后,日逐王比向匈奴人宣布,自己将自立为单于,接替父亲的称号,自称呼韩邪单于,正式与蒲奴单于决裂,并派出自己的儿子前往雒阳学习先进文化。
而大汉为了保护呼韩邪单于比不被蒲奴单于消灭,以耿恭为护匈奴中郎将,领兵五千驻扎在河套地区的高阙城。
北匈奴见事不可为,只好吃下这个哑巴亏,而自从呼韩邪单于比南降以后,整个北方的局势顿时大变。
有前瞻眼光的大才,都看得出来大汉兴复之势不可阻挡,于是纷纷开始与北匈奴开始貌合神离。
首先是大量忍受不住气候的匈奴部落,投靠呼韩邪单于比,前往河套草原定居,北匈奴的实力再次受损。
其次是被北匈奴控制的乌桓人脱离了控制,选择投靠汉朝,刘秀立即派出护乌桓校尉,领兵一千,驻扎在渔阳郡北部的白䆄城。
而匈奴东部崛起的鲜卑人也脱离了北匈奴的掌控,开始不断向北匈奴发起,再加上退居漠北后社会经济极度萎缩,力量大大削弱,蒲奴单于没办法,只好多次遣使向东汉请求和亲。
其一,是怕汉朝北伐,让本就不富裕的北匈奴,雪上加霜;其二,是想挑拨破坏汉朝与南匈奴的关系;其三,是想在西域抬高自己声望,毕竟大汉在西域还是很有声望的;其四,是想通过和亲与大汉建立互市,交换所需物资。
面对北匈奴的这种俯首做低的姿态,刘秀并没有被其迷惑,他十分明白匈奴人的狼子野心,就算是已经依附了汉朝的南匈奴,也是他们不得已而为之,若是有朝一日大汉衰弱了,他们一定会上前咬一口。
建武二十七年
北匈奴再一次遣使请求与大汉和亲,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认为,此时正是北匈奴最为衰弱的时候,于是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
但是刘秀有不同的意见,其一,此时大汉正处在恢复阶段,若是贸然兴兵,必然会打断国内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不利于大汉长远的发展;
其二,北边的鲜卑如今有崛起之势,占据了乌桓以北,匈奴国以东广大的地区,要不是没有出现一个鲜卑王,恐怕北匈奴早就抵挡不住鲜卑的进攻了。
因此刘秀认为,不仅不能出兵灭之,反而要有限的的扶持,毕竟大汉伸手伸不到那么远,如果北匈奴覆灭,必然会有新的民族占据北匈奴的草场,而这个民族有很大的可能是鲜卑。
届时,鲜卑占据广大的草场,受到气候的影响,必定会南下,这样会形成有一个比北匈奴还要强大和棘手的游牧大帝国。
如今北匈奴已经是强弩之末了,留着他,等到大汉哪天腾出手来,可以轻松灭之,为今之计,还是让他先遏制鲜卑的进一步扩张吧。
于是刘秀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尚且不能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让有司回复匈奴使者,拒绝了他们和亲的请求,但是同意在双方国境之间设立有数的互市,并不禁止双方百姓在互市中的往来。
不过对于战略物资,大汉还是把控十分严格的,只有少量的铁制品流入匈奴国内,是为了让他们不至于被鲜卑给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