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制度,是由刘备与太傅白艺、尚书令陈群、吏曹尚书诸葛诞以及尚书台中数十名官员一统研究出来的,其中陈群出力最大。
而前尚书令陈宫,由于年老如今已经致官,在侯爵府养病。
其实原先并没有中正府,只有大小中正官,由中央收集人才表,然后直接交由吏曹选任,但是最后在白艺的提点下,刘备才设置了中正府,以制约大小中正官的权利。
刘备任命白艺以太傅兼任中正令,其余大小中正官,都逐渐开始配齐,中正府也渐渐运行了起来。
关于中正官的权责范围,以及对一个人的品评过程。
中正官只能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都归在他的职责范围内。
也就是说全国有多少个州就有多少个大中正,有多少个郡,就有多少个小中正。
而品评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家世、行状、定品。
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包括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都归纳在簿世中,存档于中央和各州郡的中正府中,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行状即个人的品行才能的总评,也就是此人在当地的风评。也就是说,若此人没有德行、才能,将会得到很低的分数。
中正官得知此人的风评后,会将其作为评语,写在交给中正府的士人表中,往往只有寥寥数语“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才优德浅”、“家风纯正、德才平平”等等。
定品就是最后的定级了。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不过这里面可操作的范围,就看中正官以及中正令了。
这也是为什么白艺要提醒刘备设立中正令一职。
若是全由中正官品定,难免有失偏颇,不一定能够让天子得到想要的人才,而有着中正令的制约,能够最大限度的约束中正官的行为。
若中正官上交的当地州郡人才品定表有问题,中正府会将其打回去,重新品定,直到满意为止。
若是大小中正多次不改,中正令可以奏请天子,重新推选中正官,再行品定。
刘备规定,全国性的中正评议,三年一次,不仅对当地新的士人进行评定,还需要对往年评定过的士人,重新评定,以防评定不准确。
不过中正官也可以随时对所评议人物予以升品或降品。
中正官评定的品第又被世人称之为“乡品”,乡品的高低,往往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
而任官者其官品也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不然会问责吏曹的主任官员。
因此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被人称之为“清官”;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低,升迁也慢,受人轻视,被人称之为“浊官”。
而对于各州郡家世门楣的评定,中正府沿用了白国公族府对其的评语,以县豪、郡望、州世、国族对其定义。
国族者,如今在中正府,只有皇族刘氏和白国白氏。
皇族刘氏出生者,往往直接由皇帝封爵,故而中正府管不到;白国白氏若有想要到中央出仕者,也往往由皇帝任命官职,故而中正府也管不到。
故中正府只能评定州世及其以下的世家。
章武四年
正当刘备沉浸于中正制的试行,以及其余政事中时,一则关中的来信,让他不得不从中抽离出来。
将中正制的监督交于白艺、陈群等人,将政事交于丞相吴质、司徒许靖,以及皇后白月,并由太子刘禅监国。
又担心关羽年事已高,又一人在兖州,便将其召了回来,担任大将军大司马,主管全国日常军事。
另以白兴为兖州都督、高顺为豫州都督、张辽为扬州都督、白波为大河都督、陈捷为大江都督。
又将广陵都督太史慈召回邺都,担任宿卫军的领兵将军,准备随时与刘备出征。
做完这一切后,刘备可以放心的离邺,在中护军陈到率领的三千白毦军保护下,秘密前往关中。
正月二十五日
刘备抵达长安,在徐庶、张郃等人的迎接下,入驻长安兵营,旁人不知。
“罪将徐晃拜见大汉天子,罪将不识天数,妄自悖汉,以私心对抗天心,以私兵对抗天兵,实乃罪无可赦。
还请陛下处罚,徐晃绝无二话。”
“徐将军起来吧,此前你身为曹将,各为其主,听令行事,本是将领本职,何罪之有,反倒是如今弃暗投明,不仅无罪,反倒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