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尚可喜(1 / 1)
托奇图正带领自己手下的人加紧赶路,半路上遇到了鳌拜败退的军队。
这家伙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鳌拜竟然是战死了,这可是正黄旗最主要的两员大将之一。
派出手下的人继续打探,同时他的大队人马也开始向北撤退,如果真如这些溃兵所说的一样,那么现在大明军队势如破竹,就剩自己在外游荡的这一万骑兵有个屁用?
一个时辰之后手底下的人打探清楚了,鳌拜的军队还剩下三千多,但大部分都没有战斗意志了,有的人甚至越过了德州,更往北跑去。
这些人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想办法回京城,然后拉上自己的家眷,抓紧时间返回辽东,按照他们的想法大明军队抵达京城之后,多尔衮就算集结所有的满清军队,那也不可能力敌大明军队,咱们还不如早点跑。
托奇图很清楚,回到德州之后肯定会被那几位王爷骂,但总好过已经战死的鳌拜吧,如果要是自己还在德州外面乱逛,恐怕也比鳌拜好不了多少。
鳌拜的脑袋被送到朱慈琅这里的时候,整个军营里也是高兴不已,大家都听说过鳌拜的大明,那可是满清第一巴图鲁,没想到在我们一支二线军队的面前,虽然冲入了我们的队列,但弟兄们沉稳应对还是把这家伙给杀了。
刘泽清这老家伙算是站起来了,你刘良佐不就干掉了百十人的斥候兵吗?我这可是干掉了六千多名大清骑兵。
当然刘泽清这边的损失也不小,三个团几乎打没了一个团,主要也是因为新兵太多的原因,再加上鳌拜那些人异常英勇。冲进来之后左砍右砍的的确是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伤亡。
不过不管怎么说,还是拿下了这场战役!
消息传回德州的时候,多铎抽出自己的鞭子对着托其图就是两鞭子。
“是不是你的军队行动缓慢,这才让鳌拜孤立无援?”
多铎非常气愤的说道,早就已经确定了两万骑兵合兵一处,然后共同吃掉刘泽清的部队现在没把人家给吃掉,一万正黄旗的骑兵就回来了三千多人,这等于是被人家给吃掉了。
托其图虽然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人,但此刻郑亲王也不方便多说话,毕竟这家伙真的是犯错了。
“回王爷的话并非在下不想去驰援,实在是德州南部平原广阔,在下跟鳌拜将军之间书信往来过少,没有得到消息啊!而且之前说好了,要等在下的军队过来之后,才会对大明军队发动进攻,结果鳌拜将军手下的人躲藏失误,战争仓促之间爆发,这都是鳌拜将军的手下说的。”
托奇图之所以敢回来就是因为调查清楚了这些事情,并不是自己在战场上不卖命,也不是自己不想跟鳌拜进行结合,而是一切来得都那么突然。
“此话当真,可有人给你证明?”
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声音从主位上传过来。豫亲王多铎也明白,如果真如这个家伙所说的一样,那只能是怪鳌拜运气不好。
托奇图赶紧的带进来几名正黄旗的骑兵,他们都能够证明刚才所说的是真的。
多铎有些烦躁的让这几个人下去,浑身上下血呼呼的,弄得整个屋里一股血腥味儿。
“禀报诸位王爷,诸位将军,大明军队三军合为一处。目前已至城南不足三十里处。”
托奇图刚刚从南边回来,大明军队就尾随而至,根本就不给他们喘气的时间,好在德州城的城墙还算是厚实,应该能够抵挡一段,不过多铎和孔有德互相看了一眼,守城战对于我们来说更难。
“此事只依靠我们已经不行了,应该立刻汇报给朝廷,让朝廷命令英亲王阿济格的军队策应我们,先暂时放过李自成,调动英亲王的主力由河南直入山东或江苏北段,只有这样眼前的军队才会向南回防,我们一路追杀过去,与英亲王会合的时候,这支军队也就算是杀干净了。”
洪承畴作为这些人的军师,马上就提了另外一个计策,他也很清楚靠着眼前这些人硬。拼恐怕不是大明军队的对手。
本来这些人愁眉苦脸的,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听了洪成成的这个计策之后,大家都是眼睛一亮,只是英亲王那个人在陕甘地区杀得正带劲,他愿意带兵南下吗?
“不若我们这样,英亲王对付李自成也是很难,现在未必抽得出人来,不如在河南境内集结另外一支军队,不需要他们真的打入山东南部,只需要做出一个姿态,眼前的军队必不能继续北上。”
孔有德看出大家所发愁的那就是英亲王那个人油盐不进。
他想干的事情必须得干成才行,在场的这些人当中还真没人能够说动他。
“河南巡抚整理起来的军队战斗力不强,如若这样做的话,应该自京城当中派出一员勇将整理河南境内的军队,然后快速南下,这中间的时间不能超过一个月。”
郑亲王济尔哈朗也赞成这个意见,实在是眼前朱慈琅的军队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一万八旗骑兵一晚上的功夫就没了,虽然还跑回来三千多人,但你看那三千多人的精气神,一个个的都好像被抽了筋的。
“尚可喜那老货手里还有两万多人,来到京城之后,他可没参加什么战斗,一路南下收编军队,他手里的实力可不弱,不如奏请朝廷封他为河南将军,让他整理河南境内除豫亲王之外的所有军队。”
多铎的脑袋里忽然闪现出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大明降将尚可喜。
这家伙投降大清已经十来年了。
原为海州总兵手底下的军队也自成一派,跟八旗铁骑比起来差不了多少。
“此计甚好。”
孔有德也是伸出了大拇指,打仗的时候不能光依靠满人,如果要是依靠汉人力挽狂澜,看你们这些满人以后还怎么说。
几个人说干就干,郑亲王济尔哈郎写奏折,其他的人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