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印度,最难的就是这个通讯了……”
朱慈烺感慨了一声。
从印度到大明朝,通讯确实是挺困难的。
来回哪怕顺畅,也得至少两三个月,才能够沟通一回。
而且,海上的航行船只,可不是陆地上的驿站体系,甭管什么时候,都能够顺利的通航,说不定遇上什么风暴,意外,就要断了联络呢。
毕竟,大海之上,什么可能,都会有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人心,想要搞事。
一旦发生了叛乱,或是割据,那么以大明朝的行政效率,可能等派兵过去平乱,去镇压,对方已经坚实壁垒,等着大明朝的平乱大军过去。
到时候,估计就平不成功了。
同时呢,距离上的遥远,再加上沟通上的困难,也肯定会造成当地的官员,汉人与中枢离心离德。
在这样的情况下。
朱慈烺的担心,可不是说说而已。
而想解决这个问题嘛,实际上也挺困难的。
在朱慈烺看来,想要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靠技术了。
如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从印度到大明朝之间,所需要的时间,能够控制在二十天以内,就可以了。
呃,这个有些困难啊。
如果能够把大明朝,沟通印度的时间,缩减到二十天以内,也可以。
但这似乎也不太现实。
因为印度离大明朝太远了。
此刻,端详着地图,朱慈烺拿着测距尺,在地图上测离起来了距离。
从印度到大明朝,真不算近啊。
虽然说,比起去美洲来说,要近的多了——从印度到大明朝的航线。
就是沿着大明朝的沿海地区一路南下,然后进入到南洋地区,最后,过马六甲海峡之后,船只将会驶入到印度洋内,进入到孟加拉湾内。
到了这里后。
大明朝就可以进入到西疆地区了。
总体航线的距离,可不算短。
如果以广州作为航线的起点的话,大概有一万里的海路。
一万里的海路,比起去美洲而言,要近的多了。
从大明朝往美洲去,大概有两条航线可以走。
一条是赤道航线,这条航线呢,从上海作为起点,出发后,向东南方向,一路航线到菲律宾一带,然后到,在马尼拉靠岸补给之后,就可以继续南下,最终,在印尼群岛附近,驶入到赤道附近,然后一路向东航行,最后再转而向东北,驶向大明朝的清河湾内。
总航线的长度,是四万里。
而另一条航线,则是上海出发,然后一路向东北方便的日本国航行而去,在长崎,江户等地补给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航行,沿着北太平洋航线,驶向美洲地区后,转而南下。
这条航线的距离,是要稍微近一些的。
总共只有两万里出头。
当然了,跑美洲的船,是不可能说,只走赤道航线,或者只走北大平洋航线的。
那样的话成本就太高昂了。
一般情况下,往美洲去的船只,出海后,是途经日本补给后,然后再驶向美洲,最终沿着美洲大陆南下,进入到赤道航线上,沿着太平洋,转一个圈,最终才反回大明朝。
这么一来,回程时,虽然多了两万里的海路。
但是呢,却可以连接上赤道附近的一个个热带小岛。
而在这里,可以载上大批的货物归国。
如此一来,虽然多跑了点海路,但是利润却要丰厚的多。
相比于往美洲去的航线而言,去印度的航线,明显是要更近了。
哪怕是从南京出发,也不就是一万多里的海路而已。
如果风向合适,顺畅的话,不到一万五千里的航线,理论上,大概二十多天就可以跑完了全程。
呃,当然了,这是理论上。
实际上,起码得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够跑到。
因为虽然印度洋航线,看起来更近,但却比太平洋要难走的多。
非常折腾,洋流还挺复杂的,风向也不怎么样,而且风暴什么的,还经常会发生。
因此,走印度归国,最快也得一个月时间。
一个月的时间,再考虑到印度那么大,在当地接收信息,作出反应,也得耽搁大概大半个月的时间,而送到大明朝这边后。
再耽搁几天。
如果印度那边,真闹出来什么叛乱,那等大明朝反应过来,然后派兵过去镇压。
大概已经是半年之后的事情了。
因此,朱慈烺必须得想办法,缩减一下,这个联络的时间。
他思考着说道。
“靠快船,驿站肯定是行不通的。”
大明朝现在走印度的驿站,是可以建立起来了。
有两条路线,一条是翻越喜马拉雅山。
然后走雪域高原,然后进入到四川后,沿江一路南下的陆上驿传体系。
当然了,这个不太靠谱。
因为喜马拉雅每年都会大雪封山,而且这山路可是贼拉的不好走啊。
走这条路线,纯粹是扯淡。
还有另外一条路线。
那就是,从孟加拉出发,然后翻越若开山脉,走缅甸进入到了云南境内,再从云南,一路借助大明朝的驿站体系,将消息送到南京。
这条路线实际上也不太好走。
论起折腾的时间,不比走海路差到哪去。
实际上,大明朝想要收接到云南那边的信息,哪怕是快马加急,也是得二十天左右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
朱慈烺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来供他传递信息。
这种技术,在后世那完全就是被淘汰掉的落后技术,但是在朱慈烺看来,这妥妥的是“天顶星”科技一样,牛掰的存在啊。
反正,大明朝能不能搞出来这个,朱慈烺是一点信心也没有。
呃,他当然没有信心了。
毕竟,如今的大明朝,虽然搞出来了蒸汽机,还搞出来了铁路,蒸汽列车。
似乎是有了一点,迈向工业化的意思。
而据朱慈烺的了解,历史上,貌似工业革命没过多久,用于信息传递的有线电报技术,就已经问世了,这似乎并不是一种,太过于困难的技术啊?
好像在大清国,刚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之前,莫尔斯电码就已经问世了,第一条电报线路,也投入到了运营,而到了鸦片战争后,大清国还没彻底睁开眼,看世界之时。
一八五零年时,英吉利海峡下的海底电缆,就已经完成了铺设。
这似乎,并不是一件太过于困难的技术啊。
在朱慈烺看来,大明朝,大概,或许,可能,会搞出来这项技术吧?
尤其是,这还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如果真有能够让电报问世的话,那么消息传递的速度,将会变的飞快。
同时呢,也将让大明朝,对地方的控制力,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最重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