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春日皇宫耕耘,解决空印的办法?(1 / 1)

加入書籤

绕过奉天殿和坤宁宫,许易和朱标来到玄武湖。

周围禁军矗立,守卫极其严,天子卫率,装备精良,展露出独有的尊贵与肃杀之气。

不远处,一头水牛在地里“哞哞”作响。

朱元璋手拿鞭子,一手掌着犁耙,正在犁地。

马皇后也在,此刻她正拿着簸箕筛选稻种,一旁还有开垦出来的水田。

两块水田,一块种后世的高产稻,一地种大明的优种水稻。

两块旱地应该是用来种番薯和土豆,估计老朱想尝试一下自己收获的喜悦。

“啧,难怪叫我过来,这是没打算放过我啊!”

一看架势,许易就知道老朱还在为几天前的事耿耿于怀。

不就是因对讲机丢了一波大脸么…

拉上他来这劳作?

摆明不想让他在家过舒坦日子啊。

“标儿!”

“父皇!”

眼看朱标到来,一身粗衣、撸起袖子的朱元璋踩着赤脚迎了过来。

满身泥泞的模样,看起来与老民夫别无二致。

“你来得正好!”

“来来来!”

朱元璋大笑将朱标拉到了自己开垦出来的地前面。

“今天啊,咱们爷俩每人一块地,看看谁种出来的土豆多。”

“公平起见,也别说咱欺负你,咱可以让你先选,如何?”

“好!”见朱元璋有如此雅兴,朱标自无不可。

昔年汉文帝也曾与民同耕,被视作帝王佳话。

这高产作物是大明未来的希望,若不亲眼见证它从地里长出来,那属实遗憾。

朱标当即脱下衣靴,换上了粗衣,来到地里替朱元璋执牛绳和鞭子。

天边浮白,雨后清晨的风浪透着凉爽之气。

燕子在天空盘旋,不时落下叼起春泥。

一父一子在田地里耕耘的场景,实在太过和谐。

难怪后世说……

朱标眼里的父亲是朱重八,朱棣眼里的父亲是朱元璋。

老朱来了…又走了…

看都没看一眼。

明明是他叫他过来的。

so?

叫我过来晾着我?

????

“…这老犟驴!”

许易没去打扰这两人,来到马皇后这边查看情况,看看需不需要帮忙。

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技术早已经成熟。

南宋农学家陈旉《农书》中谈道“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培育秧苗与现代大差不差:选肥沃秧田,浸种催芽后匀播。

元代《农桑辑要》记载插秧的标准为“每四、五根为一丛,约离五、六寸插一丛”,要求“窠行整直”。

明代农书《便民图纂》中也详细记载“三起三落”的烤田技术,通过间歇排水晒田促进根系深入土壤,使得单产提高。

许易可没想过在古人面前秀种田经验,这种事他们比他在行。

见许易过来,马皇后连忙招呼他过来给看看情况。

“许易,你带来的高产种子,似与我大明的稻种差不多。”

马皇后捏了捏稻种,看起来很懂浸种,道:

“这些稻种个头大一些不假,可这些稻种的吃水情况几乎是一样的。”

许易抓了一把,过了过手的感觉。

他早年间跟着爷爷生活,也干过农活,明白这些种子已经浸泡到位。

“这些是常规稻,被精心培育出来的,籽粒更为饱满,具备抗倒伏、高产等特性。”

“后世还有一种名叫杂交稻,集合了水稻的优点,产量更高,甚至一亩可达上千公斤。”

“!”

“上千公斤?”

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但马皇后还是在这个数字面前狠狠吃了一惊。

他们大明水稻亩产两百公斤,都已经算是高产。

大明设立卫所屯田,闲时为农,战时入伍。

《明会典》上记载称,“每军种田五十亩,又或百亩、或七十亩、或三十亩、二十亩不等。”

宣德年间,河北宁晋县“每军余一名,给田五十亩,每亩征粮一斗二升。”

几十亩土地,养一家军户?

每亩只上交一斗二升,一斗为12.5斤,一斗二升大约就是25斤。

哪怕如此,永乐年间都有大批士兵耕种所得不足以供给一家的口粮。

宣德四年,户部尚书郭敦奏称,部分卫所产量的下降已经不足百石。

要知道“一所”指的就是千户所和百户所。

万亩土地,种不出上万斤粮食?

当然,其中涉及屯田制崩坏,良田被霸占的情况。

可侧方面也说明,大明土地的粮食产量并不高。

“许易!”

“既然杂交稻产量更高,你又选择这常规稻。”

“难道说,这常规稻还更适合我大明不成?”

马皇后还真是蕙质兰心,一眼就看出了问题关键。

“没错!”

许易点头,给她科普了一下二者的区别。

杂交稻产量高,但不适合留种,越种产量越低。

常规稻虽然产量低一些,可胜在稳定性强,能够留种接着继续种。

呼——

听到解释,马皇后也默然松了一口气。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真要是选一时高产的杂交稻,反而不利于大明。”

“许易,你考虑得很全面。”

许易耸了耸肩,“必须的么,这点操守我还是有的。”

“毕竟关乎几千万老百姓的以后的生计,我不至于拿杂交稻来糊弄你们。”

许易转移了话题,又问起了“皇商”一事。

马皇后笑道:“我是没办法,这事还得你去说才行。”

“你知道的,重八那性子,他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说动的。”

许易点头表示认同,老朱现在还记恨几天前对讲机的事,典型的心眼比针还小,口头禅就“砍人”两字。

“算了,还是我来吧。”

一语双关,许易从马皇后手里接过簸箕,他看着也不算个事。

用簸箕育种,事后还是一整块,后面不好分苗,古代可没有培育秧苗的秧盘。

许易把水田给整了整,堆起湿润的水田泥,将买来的秧盘一块一块铺了上去,这样一株一株容易分开。

撒籽。

扫把扫开。

铺设保温膜。

太阳刚出来,秧苗的前期工作就基本搞定。

许易也将那一堆一堆的秧盘以及其他工具,交给了马皇后,方便春耕种植。

老朱那里,许易压根没去瞅一眼,娴熟掏出鱼竿,在玄武湖开始了钓鱼。

不多时,完事的朱元璋拿着鱼竿坐在了一旁。

“小子!”

“标儿跟咱说,你有解决空印的办法是吧?”

果然~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