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朱元璋麻了,大明亡国处处离不开我?(1 / 1)

加入書籤

“标儿。”

“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当皇帝?”

???

突然响起的话语,把朱标吓了一大跳。

“父皇,你…”

“你没事吧?”

注意到朱元璋脸上满是黯淡与憔悴,朱标心头不由地一慌,声音轻柔而又关切。

他看的明史不是从政治切入的,而是从经济与民生,故而没有朱元璋太多责任,更多是当朝皇帝的糊涂账。

唉——

朱元璋只感觉胸口堵得慌,整个人无精打采的。

别的朝代灭亡,似乎皆和开国之君没多少关系,那都是后世子孙不争气。

可大明的亡国…

方方面面,都能扯到他这个开国之君身上。

分封制,国家被宗室俸禄拖累,导致府库入不敷出。

户籍制,职业世袭化,大大限制人口流动,最后土地兼并太过,导致百姓无法谋生,只能沦为流民,起义连连。

废除丞相制,集权皇帝,政务繁多,皇帝荒唐怠政,导致宦官当权、文臣结党营私,朝堂混乱。

宝钞、士绅免税、还有皇明祖训诸多等等…

他的初衷是有利于大明,巩固朱家天下啊!

结果!

全部都在和他唱反调!

大明亡的时候,好似全天下都在奢望它快点亡。

士!农!工!商!

竟然没有一个阶层愿意去帮大明的皇帝。

崇祯帝朱由检眼里的魏忠贤“擅窃国柄,奸盗内帑,诬陷忠良”。

可这样的阉人却稳定大明边军的粮饷,都比朝堂那些蝇营狗苟之辈要强。

天启帝都认为魏忠贤这样的人“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大明亡的时候…

他朱元璋最看不起的宦官太监,成了大明最可靠的人。

掌印太监高时明,北京城破前备好棺材柴火,城破自焚殉国。

太监方正化,领兵抗敌坚守保定,力战杀敌十余人后自刎,壮烈殉国。

王承恩,李自成攻入北京后,随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是唯一入葬皇陵的太监,被誉为“千古忠宦”。

朱元璋不禁想到了李自成的檄文——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其意是说:崇祯不昏庸,被身边奸佞蒙蔽孤立,臣子为私利结党营私,忠诚正直者少。

那些奸贼!

他们享受着锦衣玉食,咱大明皇帝成了民贼独夫!

而这一切,竟和他这开国之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死了两百年,都能和他扯上关系?

朱元璋跟朱标说了一大通,宣泄着心头的苦水。

他双目时而狰狞,时而怅然若失。

“标儿,那些个大臣一个个嘴里说着忠君体国,道德仁义,结果…”

“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鼠辈,朋党谋私,气节尽散!”

“就这,还成咱的错啦?”

扎心!

朱元璋感觉格外扎心。

他一直不想认可的孟子语论,却在大明后期一步步沦为现实。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为何?

因为洪武一朝,他这个皇帝做得太绝。

视百官为家奴,一边肆意屠戮,一边庭杖脊梁。

诚如许易所言,“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朱家之人享尽天下富有,却让别人拿着微薄的俸禄,高歌皇帝的仁厚。

他不像是一个皇帝,更像是一个血腥残暴的地主。

——将不利于朱家的因素彻底抹杀,视万民如牛马,供一家驱使。

大明从他开始,似乎已然打上“一家自私自利”的风气,焉能怪百官无义?

父皇……

听着朱元璋那酸苦的肺腑之言,朱标攥紧手中的史书,一言不发。

他看到的差不多,甚至那些数字更赤裸裸。

那是一份关于抄家的记录——

正德一朝:

江彬:“入公帑者黄金七十柜,柜一千五百两;银二千二百柜,柜二千两。”

钱宁:得金七十扛,共十五万五千两,银二千四百九十扛,共四百九十八万两。

刘瑾:“金二十四万锭,又五万七千七百两,元宝五百万锭,银八百万,又一百五十八万三千六百两。”

嘉靖一朝:

严嵩:黄金三万余两,白金三百万两,大量珍宝及字画……裘衣一万七千四十一件,帐幔被褥二万二千四百二十七件。

严世蕃:与同党罗龙文、鄢懋卿三人合计抄没黄金三十七万两、白银六百四十万两。

……

大明的贪官,宛如泛滥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见朱标欲言又止,朱元璋强颜欢笑,道:

“标儿,咱们父子,难道还有什么是不可说的吗?”

“儿子…”

朱标如哏在喉,他身为人子,岂能在此时再去争论,大言父之过?

可家事国事,事无小事,朱标还是将手里的史书递了过去。

朱元璋接了过来,目光幽幽望着那些数字…

似早有所准备,这位“雄猜好杀,本其天性”的洪武皇帝,此刻有的不是愤怒与咆哮,只有压抑到极致的低沉。

而沉默。

往往也是最可怕的。

“父皇。”

朱标忽然唤了一声,这一个称呼,也让这场对话成了君臣之间的议事。

朱元璋神情低迷,摆了摆手,“有话你就说吧。”

朱标拱手,郑重说道:“人之有私,此乃天性,实难动摇。”

“儿臣以为,堵之,不如疏之。”

“荀子富国有言,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先与民利,然后再从他们身上索取。”

“利之所在,民才能归之,百姓才会真正觉得皇恩浩荡。”

微微顿了顿,朱标瞥了一眼朱元璋的脸色,继续说道:

“空印与郭桓案一案,正是人性使然,杀戮无法断其根源,反而令我大明深受其害。”

“故而儿臣觉得,许易先前所说皇商一事,未尝不可再慎重考量一二。”

朱元璋沉默了。

看了看手里的史书,又看了看朱标那份…

想明白一切的他气得咬牙切齿。

“咱就说那小子缘何这般好意,拱手将大明历史给咱父子,原来他在这等着咱!”

“父皇…”朱标想再劝,可却被朱元璋一个恶狠狠眼神瞪退。

“说吧,那小子给了你多少好处,让你这般替他说话?”

听着朱元璋这吃味的语气,朱标眼前一亮,顿时放心笑了。

“儿臣,为的是大明。”

朱元璋眼神乜斜了这太子一眼,哼唧不吭声。

卖你老子…

你倒是轻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