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源山的山贼数量有点多。
确实,宝源山是一坐大山,或者说是一系列山峰的统称。
但在张溪的概念里,山贼嘛,一个山寨撑死也就一百来人,整个宝源山上,按每个山头上有一个山寨计算,那也就是十几个山贼的窝点。
这么一算,也就是千把号人而已。
可张溪万万没想到,还没到十二月呢,从山上下来投降的山贼,已经超过一千人了。
当然,有些人也不是下山投降的,是纠集了同伙,想要下山突破官兵拦路逃跑的这样的人,张溪是不会手软的。
一般的山贼,怎么可能是正规军的对手。
正规军手里是有弩箭和长戈的,而山贼,甚至做不到人手一把短刀。
再加上张溪不停的让人往山里喊话,说只要出山投降,就保证这些山贼的活路,不会屠杀他们反正就是攻心加围困,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下山投降。
从十二月初旬开始,有人熬不住山里的寒冷和缺粮,陆续下山投降,一直到十二月末,张溪的营地里,下山投降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一千人。
这下张溪坐不住了。
留守营地的士卒也就是一千五百人左右,看着一千多投降的山贼,还得花粮草供应着感觉有点亏。
因此,张溪在邓艾的建议下,把这一千多投降山贼做了一个整理改编,分成几个小队,然后派人上山,找到几个临近营地的盐泉,派士卒把守外围,然后让这些投降的山贼在里面煮盐。
用盐来换粮食。
一方面张溪也能有点收入补贴,另一方面,也是给山上的山贼们看看,你们下山投降后,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无非还是煮盐,不过这次是给官府煮盐,而不是给世家大族们煮盐。
给世家大族煮盐,人家不给你们任何保证不说,能换到的粮食也有限。
但如果给官府煮盐,不仅有帐篷睡,还有士卒保护,最主要的是,给的粮食真的多。
一斤盐能换二十斤粮食呢好吧,张溪自己都觉得自己好像有点心黑,但对于山贼们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吸引力。
这年头的官盐价格,是一斤盐换五十斤粮食,但这是让老百姓拿粮食去换盐,不是说盐户也能获得同等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的事儿,在这个乱世根本不新鲜。
山上的山贼,其实就相当于是世家养在山上的盐户而已,所以世家给他们的价格,是一斤盐换十斤粮食。
这个比例,也就是将将的让山上的山贼们能活的下去,持续给世家劳作而已。
现在张溪把价格足足提高了一倍,这对山上山贼的吸引力,那是巨大的。
而有了前一批下山投降的山贼作为榜样,剩下的山贼,顿时心里都开始松动了。
而唯一还在限制他们下山投降的关键问题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汉人。
先下山投降的那一千人,基本都是汉人,而且还基本都是巴东郡本来的盐户。
大汉是盐铁官营的,所以这年头的盐户,是由官府供养的,每个月给与一定的供养,然后用盐来换取粮食有些像现在的计件制打工人。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那么当盐户,除了没啥人生自由外,其他也挺好的。
但一旦到了乱世,粮食价格上涨,官府崩坏,没人给盐户供养,同时又不给换粮食了,这些盐户就会第一个活不下去。
这一千多人,基本都是在刘备入川的一系列战争中,失去了供养,不得不为世家大族干活的。
现在下山投降张溪,不过是换个打工对象而已,对他们来说,区别不大,更别说张溪给的粮食还足够多。
但山上剩下的几千山贼,他们并不是盐户,甚至大部分都不是汉人,而是賨人。
这些人对当盐户没有兴趣,他们更担心的是,汉人是不是要对他们赶尽杀绝。
这些賨人,其实原本也不是巴东郡的,而是从巴西郡那边迁移过来的。
他们属于賨人的外围势力,因为跟汉人相处的时间更长,汉化的更严重,除了保留了自己的祖先崇拜方式外,跟汉人的差别并不大。
随着北方流民的涌入,益州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进一步的压缩了賨人的生存空间,所以有些賨人就从巴西郡跑到了巴东郡来谋生,又正好赶上宝源山的盐泉暂时无人看管,一些賨人就占据了这些盐泉,跟山下的汉人交换粮食和物品,要在这个地方扎根。
现在好了,汉人要收回这些盐泉,等于是断了他们的生路,而如果他们下山投降,山下的汉人将军会怎么对待他们,賨人们实在心里没底。
因此,賨人们的头领,推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賨人小伙,下山来跟张溪谈条件。
賨人们的要求不高,就是能安置下他们,让他们有一条活路就行。
反正他们的汉化程度挺高的了,能说汉话,也能种地,只要有地方能安置他们,他们下山也不是不行。
但如果汉人将军真不愿给他们一条生路,那么他们賨人从小生活在山里,汉人将军要想剿灭他们也没那么容易,但山上的不少盐泉,可就不太好说了。
张溪那个郁闷的,我就是进山剿个匪,没遇到世家捣乱,怎么就突然冒出一个民族问题来了呢这事儿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