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央视露脸,扬名内地!(1 / 1)

加入書籤

电梯到达一楼,门缓缓打开。

林浩然迈步而出,李卫东和李卫国立即紧随左右。

后面还有十位保镖紧随其后。

酒店外,三辆防弹的黑色奔驰车队已经等候多时。

这些车,都是香江那边运过来的。

在内地,正常情况下不会出任何问题,除了他自己的保镖之外,内地甚至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小部队保护他。

可对林浩然而言,谨慎一下还是最好的,与其将自己的安全交给别人,不如掌握在自己手中。

虽然内地安排了安保人员,但林浩然始终坚信“安全第一“的原则。

他记得前世许多商界大佬都因安保疏忽而出事,这个教训他绝不能重蹈覆辙。

更何况,如今他的商业版图越做越大,难免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

这些防弹奔驰和精锐保镖,既是对自身安全的保障,也是对合作伙伴的一种实力展示。

“去市政府。“林浩然简短地吩咐道,随后坐进车内。

车队前方,一辆警车开道,后面跟着数辆军车护卫。

这样的待遇,足以看得出内地政府对他的重视了。

车队缓缓驶出酒店,林浩然靠在舒适的真皮座椅上,闭目养神。

下午要与省领导与鹏城市政府洽谈扩大制造业投资以及基建项目的具体合作事宜,这关系到未来数年他在内地的战略布局。

另外,省领导也希望林浩然出出主意,希望他能够给这个改革开放提提意见。

毕竟,这改革开放,虽然是以鹏城为主,但粤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同样肩负着探索和示范的重任。

省领导深知林浩然作为成功港商,既有国际视野,又了解内地情况,他的建议必将极具参考价值。

没人会因为林浩然年纪小而小看他。

毕竟,别看内地看似环境封闭,可领导们的国际视野可不封闭。

林浩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内地领导也早已经调查清楚了。

先是利用九龙仓增持战获得第一桶金。

之后,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商战以及前瞻性的投资,最终获得了如今这富可敌国的身家。

总之,林浩然短暂的数年商业经历,经历大大小小这么多的投资、商战,没有一次是失败的。

这样的商业奇才,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值得仔细研究和借鉴。

内地领导们明白,改革开放需要的就是这种敢闯敢试、同时又精准把握市场脉搏的精神。

而林浩然,自然也不介意将他的一些想法分享给内地政府。

毕竟,内地发展得越好,他的投资回报就越大,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作为一位从21世纪20年代穿越过来的“未来人”,他即便前世不是什么经济大咖,但凭借着超越这个时代数十年的见识,他脑海中装着内地改革开放数十年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这些宝贵的“未来记忆“,就是他最大的优势。

当然了,改革的本质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人类历史上首次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实践,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借鉴,出现暂时的问题是探索过程的必然。

但是如果能够让改革开放少走更多弯路,出现更少的试错,让内地更加顺利地发展起来,那么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他个人的商业布局,都将带来巨大的收益。

林浩然靠在椅背上,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幅改革开放的优化路线图。

他清楚地记得前世哪些政策最有效,哪些弯路可以避免,哪些机遇最能带动经济发展。

比如,他知道应该优先发展哪些基础设施,哪些产业最具潜力,哪些区域最适合重点开发。

他还知道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如何培养本土人才,如何避开一些错路的发展思路,这些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成功经验。

车辆驶过鹏城的主干道,虽然道路还不甚平整,但两旁已经能看到不少新建的厂房和工地。

其中,有不少便是属于林浩然旗下几个集团的产业。

林浩然望着窗外的景象,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建议方案。

他打算提出几个关键建议:首先是打造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立“一站式“外商投资服务中心;

其次是重点电子信息、轻工制造等优势产业;

还要建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制造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而像朗维集团旗下那些快消品牌的产品生产,便属于轻工制造业之一。

此外,他准备提出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建议:尝试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

这个想法在如今颇为超前,但却是吸引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

他记得前世就是直至1987年,鹏城才敲响了土地拍卖“第一槌“,随后,鹏城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了许多。

而这一世,或许可以更早推动这个改革。

而此刻的酒店餐厅内,刘晓丽仍站在原地,手指轻轻摩挲着口袋里的名片,仿佛还能感受到林浩然留下的温度。

她的同伴们好奇地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刚才的对话内容。

这些与她一道从江城歌舞剧院来的伴舞演员们,个个眼中都闪烁着好奇与羡慕的光芒。

她们刚才都亲眼目睹了刘晓丽与那位传奇的年轻港商单独交谈的情景。

这样的人物,是她们永远难以高攀的存在。

“晓丽,林先生和你说了什么呀?他是不是很严肃?“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迫不及待地问道。

“对啊对啊,听说他身价好几百亿呢!是不是特别有气势?“另一个短发女孩也凑过来。

刘晓丽只是微微一笑,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是鼓起勇气向林先生请教一些艺术方面的问题。”

她牢记林浩然的嘱咐,这件事必须保密。

但她心中明白,从今天起,她的人生将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后,她会在香江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而这一切,都源于今天这个秋天的午后,与那个男人的短暂相遇。

窗外,鹏城建设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就像这个时代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

而每个人的命运,都在这时代的洪流中,悄然发生着改变。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傍晚的。

晚霞映照在鹏城的天空,而此刻,千家万户的电视机前,数以千万计甚至是上亿的内地民众正围坐在黑白或彩色电视机前,准时收看每晚七点的新闻联播。

这个年代,电视机虽然还是奢侈品,能用得起的不算多,但整个内地大约在使用的电视机有一千万台左右,而一台电视机,通常会聚集许多人过来看。

因此,上亿的观众,还真不是夸张的数字。

节目开始不久,主持人用庄重而亲切的声音说道:“下面播送本台特稿:香江爱国商人林浩然先生助力内地改革开放纪实。”

电视屏幕上,画面切换到了万青-蛇口工业园区盛大开业典礼的现场。

只见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巨大的红色充气拱门上写着“热烈庆祝万青-蛇口工业园区开业大吉“的金色大字。

镜头扫过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厂房,高耸的烟囱,以及全自动化的生产线。

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装,精神抖擞地站在崭新的厂房前。

“这是香江爱国商人林浩然先生投资建设的万青-蛇口工业园区,该项目总投资超过五亿港元,是迄今为止内地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之一。

园区集研发、生产、物流于一体,未来预计可创造近十万个就业岗位。”主持人的声音充满激情。

画面中出现了林浩然在开业典礼上剪彩的场景,他面带微笑,手持金剪刀,与省市领导并肩而立。

这是林浩然首次出现在央视上。

此前,他虽然也来过内地,却从来没有接受过内地电视台的采访。

随后镜头切换到他在致辞中的讲话片段:“万青-蛇口工业园区将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

我们不仅要创造经济效益,更要培养本土人才,带动产业链发展,为内地改革开放贡献一份力量。”

报道详细介绍了园区的规划:占地面积达一百万平方米,主要以轻工业特别是快消产品生产基地为主。

特别强调了园区采用的“前店后厂“模式,即在蛇口设厂,利用毗邻香江的地理优势,产品可直接出口海外。

新闻还重点提到了园区配套建设的职工宿舍、食堂、医疗所等生活设施,称赞这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典范”。

在千家万户的电视机前,观众们看得目不转睛。

很快,电视屏幕上出现了林浩然在红牛工厂陪同领导视察的画面,接着是他与省市领导会谈的场景。

镜头中的林浩然西装革履,举止优雅,言谈间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睿智。

这是完全与内地年轻人不一样的气质与风采。

他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中偶尔夹杂着香江口音,举手投足间尽显国际化的商业精英风范。

“林浩然先生作为爱国港商,积极响应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率先在内地投资建厂,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他投资建设的红牛饮料生产基地,引进德国全自动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8400罐饮料,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产品将远销海外,为国家创汇。

而像红牛饮料生产基地这样的庞大工厂,仅仅是他投资的一个项目之一,今天,18个像红牛饮料这样的项目同时投产。”主持人娓娓道来。

画面切换到林浩然在座谈会上的发言片段,他正侃侃而谈:“我认为改革开放不仅要引进资金和技术,更要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标准。

我们要打造的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

老一辈人感慨万千:“这么大的投资,这么先进的厂房,咱们国家终于要有自己的现代化工厂了!”

新闻特别提到了林浩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以及他愿意参与投资的承诺。

报道还重点介绍了他提出的“一站式服务“、职业教育发展等建议,称赞这些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操性”。

最让人震惊的是,林浩然当场表示旗下置地集团捐赠一亿港元,设立‘置地教育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内地高校优秀寒门学子攻读理工科专业,并与企业联合培养,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储备未来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一亿港元啊,在这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块RMB的年代,观众们实在是难以想象,一亿港元到底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目。

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无不倒吸一口凉气,许多人甚至下意识地掰着手指头计算这笔钱的价值。

“我的老天爷啊,一亿港元!这得是多少钱啊?”一位老工人瞪大了眼睛,喃喃自语。

“一亿港元?咱们厂子一年的产值也才几十万RMB,这已经是县里最大的工厂了,这一亿港元,得顶咱们工厂干多少年啊!”

高校宿舍里,大学生们更是激动不已。

“这个基金专门资助理工科学生,咱们不就有机会了吗?”

“太好了!我正愁下学期的学费呢,要是能申请到这个基金就好了。”

“林先生真是有远见,知道国家发展最需要的是什么人才。”

新闻继续报道:“据悉,'置地教育基金'将面向全国高校,具体奖励标准暂时还没公布,不过,本台记者已经提前获悉,基金还将设立特别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赴海外深造。“

画面切换到基金管理的详细介绍:将由教育部和置地集团共同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高效,获奖学生毕业后,还将获得进入林先生旗下企业工作的优先机会,实现“培养-就业“的无缝对接。

这则消息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巨大反响。

不仅普通民众为这笔巨额捐赠震惊,教育界更是为之振奋。

许多高校负责人当晚就开始研究如何争取基金名额,贫困学子们则看到了继续求学的希望。

而一些已经毕业的年轻人,则有着不一样的想法。

他们虽然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单位,但是每个月几十块的工资,让他们觉得生活捉襟见肘。

看到新闻中林浩然旗下企业现代化的厂房和优厚的待遇,不少人都动了心思。

“我有一个亲戚已经成为这里面的员工了,听说在万青-蛇口工业园区,普通工人一个月能拿一百多块,要是加班多,会有更多呢!”一个年轻工人对同伴说。

“真的假的?那不比咱们在国企强多了?”同伴惊讶地反问。

“可不是嘛!而且听说还有宿舍、食堂,条件好得很。”

别看一个月一百多块的工资,乍一看数额不高,似乎容易让人误解成林浩然在刻意压榨内地员工。

但事实绝非如此。

在这个特定年代,内地整体的工资水平本就处于较低区间。

如果林浩然旗下的公司初来乍到,就将工资大幅拉高,看似惠及员工,实则可能会打破市场平衡,给其他外资企业进入内地投资带来阻碍。

毕竟,过高的工资标准会让其他外资企业望而却步,不利于形成开放、多元的投资环境。

而且,从政策层面考量,内地政府也不会提倡将工资定得过高,而是希望在保障员工基本生活的同时,逐步推动经济的稳步发展与市场的良性循环。

涨工资可以,但不能一次性涨太多,而是要循序渐进,根据市场规律、企业效益以及内地整体经济形势综合考量,稳步提升。

比如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技能提升以及企业的盈利状况,给予适当幅度的涨薪。

每半年或者一年,给老员工涨基础工资等等。

这种稳健的做法,既让员工感受到付出得到了回报,工作积极性愈发高涨,又避免了因工资波动过大给企业运营和市场环境带来的冲击。

而这些工厂,还是参照附近工厂的工资来定的。

比如,上屋热线圈厂,它是鹏城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于三年前创立。

据曾在该厂担任质量检查员的江惠群回忆,一天能赚七八角,一个月有二三十元钱,这相比于此前按工分种地的收入已有大幅提升。

另一位该厂员工赵带容称,她早期每年能赚400至500元,平均月工资约30到40多元。

而另一家比较出名的凯达玩具厂,这家厂按正常发展,则会在明年才会创办,它是林浩然前世那个世界最早的港商独资企业之一。

林浩然看过相关报道,有员工回忆,凯达玩具厂第一个月便可能拿到80元RMB外加港币200元的加班及超产奖金等。

另外,据记载其组长初期日基本工资3.5元,领班5.6元,加班费按夜间1.5倍、周末2倍等标准以港币发放。

而这个年代,100港元,差不多能够兑换30块RMB。

也就是说,凯达玩具厂的女工们,通过加班,一个月能赚到一百多块以上的RMB,这在这个时期简直是天文数字。

林浩然旗下的万青-蛇口工业园区,给出的薪资待遇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普通工人月薪80多元,技术工人100多元,中层管理员200多元,这些,都是基本工资,并不包含加班费等。

算上加班费、绩效奖金、全勤奖等,普通工人一个月也能有机会超过200多块。

这个薪资水平既高于内地企业,又不会过分拉高用工成本,有利于吸引外资持续投资。

“这么算下来,在特区打工,一年能攒下的钱比在老家干几年还多啊!”一个年轻人兴奋地计算着。

“可不是嘛!我听说还有奖金和加班费,干得好一个月说不定能拿两百块以上呢,这都顶的过我在现在的厂里干半年了!”

“要不咱们也去鹏城看看?反正年轻,闯一闯也没什么损失。”

这股“南下闯荡“的风潮,正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兴起。

许多不安于现状的年轻人,被电视上现代化的厂房和优厚的待遇所吸引,开始萌生去特区发展的想法。

而在一些国企工厂里,老师傅们也在议论:“听说那边招技术工,要求懂机械操作,我正好在厂里干过维修,应该符合条件。”

“要是真能过去,凭咱们的手艺,肯定能拿高工资。”

更有些大胆的年轻人已经开始行动:“我有个表哥在鹏城,说那边工厂会越来越多,机会多得很,正缺人手呢,我得让他想办法看看能不能过去碰碰运气!”

“那咱们结伴去吧,互相有个照应。”

……

这则长达十分钟的专题报道,让林浩然、置地集团、万青集团和万青-蛇口工业园区的名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更重要的是,它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前景,增强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

而林浩然,凭借着卓越的商业成就和爱国爱乡的情怀,已然成为了千千万万内地年轻人心中熠熠生辉的偶像,激励着他们勇敢逐梦,投身时代浪潮。

而在宾馆房间内,林浩然看着电视上的报道,嘴角露出满意的微笑。

显然,内地是有意将他塑造成改革开放的标杆和榜样。

这十分钟的专题报道,不仅是对他投资贡献的肯定,更是向外界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国家欢迎并支持爱国华商参与内地建设。

要知道,现在的新闻联播可不是半个小时,而是只有二十分钟。

足足拿出其中的十分钟来对他进行报道,足以见得内地政府对林浩然及其投资的重视程度。

这相当于将一半的黄金时段都用来宣传他的事迹和贡献,这样的殊荣在改革开放初期是极为罕见的。

他知道,这则新闻不仅是对万青-蛇口工业园区的宣传,更是国家对他这个爱国港商的肯定和支持。

这将为他在内地的发展打开更多的大门,创造更多的机遇。

窗户两公里外,夜幕下的万青-蛇口工业园区灯火通明,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故事。

这个今天才正式运转的工业园区,已经开始实行两班倒了。

711便利店和罗森便利店几乎每天都在新增门店,让朗维集团旗下那些品牌的快消品,根本不愁卖,甚至是根本不够卖!

所以,万青-蛇口工业园区从开工第一天就开足了马力。

流水线24小时不停运转,工人们轮班作业,一辆辆货车在园区内外排成长龙,等待着将新鲜出炉的产品运往蛇口港,然后运输到世界各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