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程咬金替李逸扬名朝堂!李世民震惊!(1 / 1)

加入書籤

在李世民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房玄龄率先开口说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吐谷浑既然已经臣服,那的确可以撤军了。”

“房相所言极是,战事既然已经结束,大军也该撤回了。”

“臣也赞同房相的意见,大军应当班师回朝了。”

“臣附议!大军可早日撤回!”

“……”

紧接着房玄龄之后,许多大臣出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们都认为应该早日从吐谷浑撤军。

大军在外,每天都要消耗很多的物资,对朝廷来说是很大的开支。

而大军撤回之后,士兵回归各折冲府,自行务农养活自己,朝廷就不用养这些士兵了。

听着群臣的这些意见,李世民微微颔首。

他心中的意见,与这些大臣,是一致的。

程知节听着这诸多同僚的观点,不禁在心中对李逸多了几分佩服。

眼前的情形,与李逸昨日的分析完全一致。

这么多文臣武将,没有一个人提及吐蕃,更别说看到吐蕃对大唐的威胁了。

“哎,满朝重臣,眼光见识竟然还不如一个十五岁的民间少年。”

程知节心中轻叹一声。

便在此时,他听见李世民开口说道:

“既然众位卿家都认为应该撤军,那……”

“陛下,不能撤军啊!”

程知节顾不得多想,赶紧高声说道。

一听这话,李世民愣了一下。

在满朝文武基本都赞同撤军的情况下,程知节突然站出来反对,他是没料到的。

“程卿家,为何不能撤军?”

李世民颇为疑惑地问道。

面对李世民的疑问,程知节内心涌现出一丝激动。

他老程人前显圣的时候到了!

虽然他接下来要说的内容,都是转述李逸所说,但现在其余人不知道啊。

凝神静气,程知节离开自己的位置,来到大殿中央,朝着李世民一拱手,沉声回道:

“因为大敌尚在!”

听到这个回答,李世民以及其余文武群臣都懵了。

程知节口中的大敌是谁?

“宿国公,吐谷浑都已经臣服,哪来的大敌?”

长孙无忌不解地问道。

程知节口中缓缓吐出了两个字:

“吐蕃!”

“啥??吐蕃??”

李世民以及其余文臣武将都震惊极了。

他们万万没想到,程知节竟然会说出这个答案。

吐蕃这一小国家,他们还是去年才听说。

其首领自不量力想娶大唐公主,当时他们还暗中嘲笑不已。

就这么一个完全不值一提的小国家,突然在程知节的口中变成了大唐的大敌,李世民等人怎么会信?

“宿国公,你莫非是在说笑?吐蕃不过就是个蛮夷小部落而已,怎么可能是我大唐的大敌?”

“区区一个吐蕃,也配成为我大唐的大敌?”

“宿国公,吐蕃不过是蕞尔小国而已,你太抬举它了。”

“……”

许多大臣纷纷开口质疑道。

听着这诸多的质疑,程知节冷哼一声,高声说道:

“你们太小瞧吐蕃了!”

“你们不知道的是,这个你们口中的撮尔小国,已经统一了青藏高原,控弦二十万!”

吐蕃的这个兵力数字,也是李逸昨天告诉他的。

当时他听到之后,吓了一跳。

一个拥有这么多骑兵的国家,绝对不是小国。

大唐曾经的死对头突厥,在巅峰时期号称控弦百万,但实际上很多都是其附属部落的兵力。

真正属于突厥自己的兵力,在四十万左右。

注意,这是巅峰突厥,而吐蕃现在还处于发展壮大阶段,就能出动二十万骑兵。

真要等到吐蕃吞并吐谷浑,获得巨大发展空间之后,其兵力肯定会急速膨胀。

如同程知节昨日刚知道这个数字时的反应一样,李世民等人从程知节口中得知吐蕃竟然拥有二十万骑兵之后,也是瞬间震惊万分。

而在震惊之后,便是诸多的质疑。

“不可能!吐蕃这么个小国家,怎么可能拥有二十万骑兵?”

“就是,吐蕃偏居一隅,不可能拥有这么多军队。”

“……”

李世民摆了摆手,示意群臣安静下来。

“程卿家,你从哪里获知的这一信息?可信吗?”

“回禀陛下,臣也是听人说的,那个人眼光见识非凡,说的话,应当是可信的。”

程知节回道。

顿了一下,程知节接着说道:

“陛下,其实吐蕃的真正威胁,不在于已经拥有的二十万骑兵,而在于其远胜突厥的潜力!”

“一旦让其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对于大唐的威胁程度,远大于突厥!”

为了引起其他人对吐蕃的重视,程知节直接甩出了李逸昨日的结论。

然而。

他这话一出,引来的又是满堂质疑。

“不可能!吐蕃怎么可能比突厥还更有威胁?宿国公,你不要危言耸听了!”

“突厥当年可是号称控弦百万,岂是吐蕃能比的?”

“宿国公,你此言太过夸大了,吐蕃就算不是小国,也无法与突厥相比。”

“吐蕃距离曾经的突厥,还差得远,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宿国公,你这么说,也太看得起吐蕃了。”

“……”

听着这些质疑声,程知节不但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反而是蔑视着这些开口质疑他的人,脸上一副竖子不足与谋的表情。

李世民见状,不禁啧啧称奇,程知节的这个反应,真有点让他意外。

程知节是他的老部下,在大唐尚未一统天下的时候,就已经跟着他征战四方了。

故而,对于程知节,他很了解。

程知节是一员猛将,在领军作战方面,本领不小。

但是,要说程知节对天下大势有什么深入独特的见解,那是没有的。

这是谋臣干的事,不是程知节这种猛将会思考的问题。

在过去的日子中,程知节也几乎不在这种事上发表看法。

但今天,程知节却突然站出来大谈天下大局大势,这样的程知节,让李世民觉得很陌生。

略一沉吟,李世民让群臣安静下来,然后开口问程知节道:

“程卿家,你说吐蕃的潜力,以及对大唐的威胁远胜突厥,可有理由?”

“如果有的话,不妨说出来听听。”

听到李世民的问题,程知节精神一振,脸上神采飞扬。

如果李逸在场,一定会说,程知节此时的表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

让开,我要开始装逼了!

“回禀陛下,理由自然是有的。”

程知节停顿了一下,郑重无比地解释道:

“吐蕃之所以比突厥更有威胁,是因为突厥是纯粹的游牧文明国家,而吐蕃是一个披着游牧文明外衣的农耕文明国家,其兼具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优势。”

紧接着,不等李世民等人具体询问,程知节便把李逸昨日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析,转述了出来。

李世民等人听完之后,全都惊呆了,用一种见鬼一样的眼光看着程知节。

不是,这是程知节能说出来的话?

什么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这是程知节能够有的学识?

程知节什么时候这样的眼光见识了?

要不是程知节的样子没有任何改变,他们都要怀疑站在他们面前的人不是程知节了。

程知节看着被他一番震惊的李世民等人,心中暗爽不已。

他老程今天也体会了一把在朝堂上指点江山,技惊四座的感觉。

别说,这感觉真不赖。

程知节在心中美滋滋地想道。

与此同时,李世民等人从最终的震惊回过神来,开始认真思索程知节的这一番话。

“程知节的这些说法,还真是新奇。”

李世民是真没想到,关于中原政权与异族政权的战争,居然能上升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这两种不同文明的对抗的高度。

实话实说,这个角度,既刁钻,又深刻。

程知节能站在这个高度看待分析问题,已经给了李世民巨大的震撼。

更何况,程知节的这一番分析,条理分明,有理有据,让李世民为之信服。

作为华夏古代顶级帝王,李世民的眼光见识,远胜常人。

在他看来,程知节此刻对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优劣势的对比分析,非常有道理!绝对不是张口胡说!

不仅是李世民这个皇帝这么想,房玄龄、长孙无忌等朝中众臣,也觉得程知节的这一番话,确实有说服力。

“这真是程知节自己想出来的?”

李世民狐疑地看着程知节,心中很怀疑。

他怎么想,都不觉得这是程知节该有的见识。

心思一转,李世民试探着问程知节道:

“既然吐蕃有这样的优势,那为何之前其一直没有发展壮大起来呢?”

闻言,程知节内心愈发欣喜。

自家陛下要是不问这个问题,他都没机会把李逸告诉他的气候周期理论拿出来显摆了。

这下好了,他又可以再出一次风头了。

“回禀陛下,这是因为天下气候存在周期变化,吐蕃迎来了发展壮大的最佳天时。”

此言一出,李世民等人满脸茫然:

“什么叫天下气候周期变化?”

一看李世民等人的样子,程知节心中乐了。

看来真不是他一个人见识浅薄。

看看满堂诸公,有许多学识渊博之人,不也一样不知道此事吗?

这么一想,程知节觉得自己昨日在李逸面前表现得一无所知,也就很正常了。

快速平复了心中的这些念头,程知节把李逸讲述的寒冷期、温暖期等天下气候周期变化理论复述了一遍。

幸好他昨天晚上刚听的内容,不然的话,他还真记不了这么清楚。

听完程知节的讲述,李世民再一次惊呆了。

这一天下气候周期变化的理论,对他来说,非常新奇。

这个问题,他从未想过。

或者说,他压根想不到去思考这一问题。

并且,李世民也算是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人,但这个天下气候周期变化理论,他确实是第一次听说。

“诸位卿家,你们有谁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吗?”

李世民开口问其余臣子道。

闻言,房玄龄、魏徵、长孙无忌等大唐群臣尽皆摇头。

见状,李世民心中愈发好奇,程知节究竟是从哪里知道这些内容的?

他确信,这些内容绝对不是程知节自己能想出来的。

不过,此时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这个,而是天下气候周期变化与吐蕃发展壮大有何关系?

这个问题,程知节自己昨晚刚问过,而李逸也做出了回答。

所以,面对李世民的提问,程知节照搬了李逸的答案。

听完程知节的回答之后,李世民的脸色变得有些凝重。

如果程知节今日所说的这些内容,全部为真的话,那么这个吐蕃,确实值得他重视了。

他决定,接下来要安排人去查证一下。

比如吐蕃的核心区是不是真的有大片农耕区,天下温度是不是真的上升了等。

这时,房玄龄开口对程知节说道:

“宿国公,就算你所言为真,不知这吐蕃强盛,与我大唐撤军有何关系呢?”

“难不成,你觉得大唐应该顺势攻打吐蕃不成?”

“可这师出无名啊。”

听到房玄龄这一番话,程知节轻叹一声:

“如果有可能,我倒是建议这么做,可惜,咱们大唐目前没办法攻灭吐蕃。”

他说出这番话之后,就已经预料到会迎来诸多质疑了。

毕竟,他昨晚听李逸这么说的时候,第一反应也是不相信,认为李逸小瞧了大唐。

果然,不少人对这一说法表示了强烈质疑。

而程知节自然拿出了李逸的原版解释,让李世民等人了解到了吐蕃的棘手之处。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个吐蕃的确会十分难缠。”

李世民用手指轻轻叩打着桌面,心中提升了对吐蕃的重视等级。

便在这时,他又听见程知节在回答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何大唐暂时不能撤军?

“吐谷浑是吐蕃最重要的拼图!”

“占据吐谷浑,吐蕃就获得了染指西域,东争陇右,北控河西走廊的战略空间。”

“吐蕃一定会抓住此次吐谷浑被我大唐重创的机会,蚕食吐谷浑的地盘!”

“必须要掌控吐谷浑,锁死吐蕃的发展空间!”

李世民一边听着程知节的介绍,一边推衍着假如真让吐蕃拿下吐谷浑之后的后果。

作为事实上的大唐第一名将,他很快意识到,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吐蕃一定会成为大唐的大麻烦。

“暂时不让李靖撤回来,让他先查探一下吐蕃的情况。”

李世民有了决断。

接着,他看向站在殿中意气风发的程知节,开口问道:

“程卿家,你今日说的这些内容,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

风头已经出完了,再加上程知节本来就想举荐李逸,没有隐瞒的意思,于是程知节很诚实地回道:

“臣不敢欺瞒陛下,这些话,都是别人说给臣听的,臣只是原话转述而已。”

“不知是何人所说?”

李世民好奇地问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