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知识垄断与活字印刷术!李世民惊喜万分!(1 / 1)

加入書籤

“本朝的科举流程,在我看来,还缺少关键一环。”

李逸随口一句话,又让李世民心头一震:

“是什么?”

“殿试!”

李逸口中缓缓吐出了两个字。

“殿试?”

李世民的眼中浮现出疑惑不解之色。

大唐贞观年间的科举考试,是没有殿试这一步的,只有发解试与省试这两级。

最早的殿试,来自唐高宗李治。

他在显庆四年(659)春季亲自主持了进士考试,被认为是皇帝主持殿试的先例。

尔后到了武周时期,武则天也延续了这一做法。

不过,这一时期的殿试,并不是固定制度,随意性很大,想办就办,不想办就不办。

殿试最终成为固定制度,是在大宋天宝六年。

宋太祖发现翰林学士们录取进士时,常给自己的学生后辈等开后门。

于是,他决定亲自在讲武殿对进士们进行最终复试。

从此,这一制度便成为了科举的固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废除科举制度。

看着茫然的李世民,李逸开口解释道: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及面试,参与考试的人为省试中举者。”

李世民略一思索,问道:

“听起来,与吏部主持的释褐试有点类似?”

“确有一点类似,但更多是不同。”

李逸想了想,回了这么一句。

他知道李世民口中的释褐试。

在唐朝贞观时期,通过省试成为举人之后,只是获得了当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入朝为官。

只有走完“身、言、书、判”这一轮释褐试考核流程,并最终通过,才能被授予官职。

之后,在李治与武则天时期,虽然会不定期举行殿试,但释褐试依旧是存在的。

到了宋朝,情况发生了改变。

释褐试不存在了,只要能通过会试,就会被授予官职。

而殿试,就成为了科举的最后一轮考试。

并且,宋朝初期的殿试,属于淘汰性考试,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

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一时期的殿试,确实与释褐试的作用有些类似。

不过,因为经常出现殿试屡次落第的举人愤而投奔异族政权的情况,所以在宋仁宗嘉佑二年,朝廷规定殿试不淘汰考生,凡是参加殿试者一律录取。

从此,殿试不淘汰,只是根据考试成绩给考生排名分三甲,并在殿前直接宣布名次,就成为固定制度。

这就与释褐试截然不同了。

在回答完李世民的问题后,李逸根据宋仁宗之后的殿试制度,向李世民大概讲了一下。

李世民听完,眼前一亮:

“妙啊!”

“这样一来,就能更好防止官员们弄虚作假,让科举更加公平!”

“并且,皇帝还能直接掌握遴选朝廷官员的权力。”

“你提出的这个殿试的想法,真是太妙了!”

李世民毫不吝啬对李逸的夸奖。

面对激动的李世民,李逸淡然无比地说道:

“秦叔,殿试的作用,可不仅是这样。”

“更重要的是,此举可以提高科举进士的地位,把进士们变成了‘天子门生’。”

“如此一来,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门阀士族拉拢那些通过科举进入朝堂的寒门官员。”

“这些寒门官员有了‘天子门生’的背景,也会拥有更多对抗门阀士族的勇气与决心。”

闻言,李世民的双眸愈发明亮。

有道理!

太有道理了!

他很清楚,门阀世家经常私下采取威逼利诱等方式收编出身寒门的人才。

而这些出身寒门的人,势单力薄,很难抵挡得住门阀世家的招揽。

但拥有“天子门生”这个身份之后,这些寒门人才的忠诚度无疑将会极大提高。

并且,凭借这一身份,寒门人才不但可以拥有皇帝这个大靠山,还能以这个名义联合起来对抗门阀士族。

“好一个‘天子门生’!!!”

李世民对这个提法太满意了!

这时,他听见李逸笑嘻嘻地开口说道:

“秦叔,再想想看,殿试结束,皇帝给这些新科进士亲赐朝服,最后再来一场赐宴,仪式感直接拉满!”

“什么叫皇恩浩荡?这就叫皇恩浩荡!”

“不要说寒门进士了,就算是门阀世家出身的进士,只怕也会对皇帝大表忠心!”

“想不到,你小小年纪居然这么懂得拿捏人心。”

李世民讶然出声。

他又一次被李逸震惊住了。

接着,他开口问李逸道:

“假如本朝的科举制度,按照你说的这些内容进行完善,是不是就可以了?”

“这个就看想要达成什么目的了,让科举相对更加公平,更好为朝廷选拔人才,那算是可以了,但如果想要用来打击门阀士族,那只怕是不能。”

李逸随口回道。

李世民皱起眉头,追问道:

“此话怎讲?”

李逸叹了一口气,没有直接回答李世民的问题,而是反问了一句:

“秦叔,你可知门阀世家的真正根基是什么?”

不等李世民回答,李逸便自己说出了答案。

“是知识垄断!”

“从知识到权力,再由权力获得财富,再用财富去加强知识,门阀世家便是通过这种循环,不断强化着对国家的影响力。”

“与门阀世家相比,寒门以及普通家庭的人,想要学习知识太难了,甚至连书本都难以获取。”

“如果无法打破这种门阀世家的知识垄断,那么就算科举制度再完善,也动摇不了门阀世家的根基。”

“门阀世家子弟可以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有着完整的家族学识传承,甚至对于如何应考,都有丰富的经验。”

“这种情况下,寒门子弟拿什么跟门阀世家的子弟去争?除非是自身天赋极其出色的人,否则公平考试,大概率也是考不过门阀世家子弟的。”

“所以说,寒门难出贵子啊!”

李逸由衷地感慨道。

另一边,李世民看着李逸,满眼都是震惊之色。

李逸分析门阀世家的这个角度,是他过往未曾想过的。

他打压门阀世家的方式,通常是在朝堂上进行,用各种办法不断缩小门阀士族掌握的权力,削弱门阀士族对朝堂的影响力。

但此刻,李逸却说门阀世家的真正根基是知识垄断,这个角度,对李世民而言,无疑非常新奇,令他感到很惊讶,很意外。

震惊之后,李世民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李逸见状,站起身来,把李世民带来的食物拿入厨房之中加热。

待李逸返回之时,李世民已经想明白了。

李逸的话,确实没错。

知识垄断,才是门阀世家的真正根基所在!

但要如何打破这种垄断呢?

李世民皱起眉头。

“秦叔,别想了,吃饭吧。”

李逸将食物摆在桌上,招呼了李世民一声。

李世民心不在焉地吃了几口食物之后,开口问李逸道:

“你有什么打破门阀士族知识垄断的办法吗?”

他方才也想到了一些方法,但都无法对门阀士族垄断知识这件事造成根本性的打击。

而这个问题是李逸提出来的,故而李世民觉得,或许李逸会有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果然,李逸没有让他失望。

“有啊,而且保证有用。”

李世民的心中刚刚浮现出喜悦之色,就听见李逸又慢悠悠地补充了一句:

“可惜,我这办法,朝廷用不了,没那个能力。”

“???”

李世民愣了一下,然后心中感觉有点不舒服。

眼下大唐正处盛世,国力强盛,李逸凭什么如此肯定大唐没能力实行他的办法?

这不是瞧不起大唐吗?

“什么办法?你说来听听。”

李世民倒要看看,事实是不是真的如同李逸说的那样?

这时,他听见李逸缓缓地说出了四个字:

“义务教育!”

李世民眉头一皱,这又是他不能理解的说法。

李逸也知道李世民作为古人,肯定不懂是义务教育具体是什么意思,于是不等李世民开口询问,便主动开口解释道:

“所谓义务教育,就是朝廷出钱,在全国各地修建书院,并且聘请夫子在书院教书,然后当地所有的孩童到了6岁之后,都必须强制性去书院读书,且不用掏束脩。”

“书院的数量,要足以覆盖到小到乡,大到县、州、道。”

“这样一来,全国所有孩童都能读书识字,都能得到名师教导,门阀士族的知识垄断,自然就被打破了。”

说完,李逸问李世民道:

“秦叔,你觉得我这个办法如何?有没有用?”

“很好!有用!”

李世民双眸发亮。

李逸提出的这个“义务教育”之法,确实能直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但很快,李世民眼中的亮光消失不见。

不用具体计算,他心中便已经很清楚,大唐根本承担不起这样的开支。

就算把大唐国库掏空也不行。

“朕的大唐,还是不够富庶啊!”

李世民在心中长叹一声。

如果朝廷有足够钱去实施李逸所说的“义务教育”,那么门阀士族的根基将会轻易被击碎。

“方法虽好,但朝廷确实做不到。”

李世民开口对李逸说道。

“是啊,所以这个方法有等于没有,说了也没用。”

李逸感慨了一句,然后话风一转:

“不过,我有一门宝术,也是可以用来打击门阀士族的。”

“等未来有机会,我拿去献给朝廷,陛下最低得封我一个开国县男的爵位。”

李逸笑着说道。

闻言,李世民哑然失笑。

堂堂皇子,居然惦记上一个区区开国县男的爵位,也是有趣。

他很期待三个月之后,李逸得知自己真实身份的反应。

不过,此事现在不是李世民关注的重点,他更关心的,是李逸口中的宝术是什么?

面对李世民的询问,李逸一本正经地回道:

“秦叔,这可不能告诉你,都说了我未来要拿去换爵位的,不能轻易泄露。”

他这话,自然是开玩笑的。

连玄武门之变这种严重犯忌讳的话题,他都敢与秦天策讨论,又怎么会对秦天策有所保留?

不过,李世民此时因为太想知道李逸口中的宝术是什么了,所以没有想太多,反而是有点急眼了。

“怎么?连我都信不过?”

李世民冷喝了一句。

见李世民真有红温的架势,李逸赶紧安抚道:

“哪能呢,我跟你闹着玩的,要连秦叔你都信不过,那天下就没有值得我信任的人了。”

“这个宝术,名为活字印刷术!”

李逸直接说出了答案。

紧接着,李逸具体解释道:

“所谓活字印刷术,乃是印刷书籍之法,是我根据拓印石碑之法联想出来的。”

“先用胶泥或者木头制成大小规格一致的单字阳文反文字模,再按照书籍内容把单字挑选出来,平整排列在铜制字盘内制成版型。”

“然后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用一定的力量压下去就能完成印刷了。”

“印完之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另外,可准备两块铜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这样就可以连续印刷了。”

李逸大概给李世民讲了一下活字印刷术的具体内容。

虽然铅活字相比胶泥活字与木活字要更好,但李逸不确定以大唐的现实情况,能不能制作出来,就没提。

听完活字印刷术的具体内容,李世民的双眸闪烁着无比璀璨的亮光:

“妙啊!”

李逸讲解得很清楚,故而李世民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虽然还没经过实际验证,但李世民觉得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刷书籍,应该是可行的。

便在此时,李逸又最后总结了一句:

“使用活字印刷术,只要排版完成,一个熟练工一天可以印刷2000张书页以上,能让一本书的价格降低到手抄书的两成!”

“什么??”

李世民不自主地惊呼一声。

他一把抓住李逸的手,语气急促地问道:

“此言当真?”

李逸微微颌首,“当真!”

这个结论,是后世龙国的史学家综合各种史料研究出来的,他觉得可信度应该很高。

得到李逸的肯定回复之后,李世民的眼中迸发出强烈的惊喜之色:

“宝术!!绝对是宝术!!!”

不用李逸再多解释,李世民自己便已经明白活字印刷术的巨大价值了。

在如今的大唐,书籍只能靠手抄,耗时耗力。

他曾经让人抄写《史记》,三个抄书匠花费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抄写完成一本。

而使用李逸口中的活字印刷术,只需一个人,只用几天功夫就能印刷完成一本。

这样的提升,简直是太大了!

并且,因为要人工抄写,所以大唐的书籍价格,极其昂贵,尤其是字迹工整无错漏的书,更是千金难求。

这就天然阻碍了寒门以及平民家庭买书读书,获取知识,让读书不再成为门阀世家的专属。

而如果使用活字印刷术将书籍的价格降低到原来的两成,就能打破这一阻碍,让更多普通老百姓有机会读书。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能够打破门阀世家对于知识的垄断。

李世民正在激动的时候,听见耳边传来李逸的一句话:

“秦叔,你觉得我开个书肆卖书怎么样?有了活字印刷术,书籍价格可以定低一点,应该不愁卖。”

“不可!”

李世民态度强硬的反对道。

在他心中,商人乃是“贱籍”,是“不可与君子同坐而食”的阶层。

李逸乃是皇子,再有三个月就能恢复身份了,绝不能抛头露面从事这种贱业!

“为何不可?”

李逸讶然问道。

李世民现在还不能暴露李逸的身份,所以不能说出真实的原因。

心思一转,李世民临时编了一个理由:

“本朝规定:工商杂类,无预仕伍。”

“你要是入了商籍,就不能参加科举,还不能从军,未来的前途就毁了。”

“再说,你小小年纪,不用惦记着赚钱的事,有我在,你饿不着,也冻不着。”

“总之,你绝不能去经商!”

李世民最后又严肃无比地强调了一句。

李逸点了点头:“谨遵秦叔教诲!”

他能理解秦天策的态度。

士农工商,是古代社会的主流观点,商人一直处于社会鄙视链的最底层。

在他此时所在的唐朝贞观时期,同样如此,商人的地位很低。

当今天子李世民自己就亲口说过:“工商杂流,查能厚至财物,切不可逾越官阶,与贤士比肩。”

所以,秦天策反对他经商,在李逸看来,确实是在为前身着想。

故而,他也没想着与秦天策在这事上多掰扯。

不过,理解归理解,但并不意味着李逸就会真听秦天策的话。

虽然按照前身的记忆,他这位秦叔确实从小就没缺过前身吃的穿的,甚至还会请人教前身读书识字。

但问题是,前身也从未有过富裕生活。

对此,前身能接受,他一个穿越者可接受不了。

穿越前的现代化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穿越后就绝不能再过苦日子。

要不然的话,他岂不是丢了广大穿越者同行的脸?

不论是后世现代社会,还是此刻的古代社会,要过好日子,就得有钱!

因此,钱他是一定要赚的。

吃完饭之后,李世民便自行离去了。

他来的时候,心情不佳,走的时候,却是心情愉悦,脸带笑意。

这一次来李逸这里,他可谓是收获丰富。

不但得知了大唐科举制度的许多缺陷与完善办法,而且还获得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宝术。

走出李逸家所在的巷子口,原本在暗中保护李世民的百骑侍卫,很快跟在了李世民身后。

“李君羡,告诉暗中保护二皇子的百骑,多留意二皇子的言行,如有异常,及时传消息入宫中。”

李世民对百骑统领李君羡下了一道命令。

虽然必须把李逸穷养在民间,但李逸的身边一直是有百骑负责保护安全的。

以前的李逸,并没表现出任何出彩的地方,所以李世民也没有让百骑过多关注。

然而,今日的李逸,却给了李世民巨大无比的惊喜。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个被穷养在民间的儿子,竟然如此出色,拥有着非凡的眼光见识。

自然而然,他就想要对李逸有更多关注。

返回皇宫之中后,李世民第一时间找到了长孙皇后。

这是这十几年来的固定流程。

因为母子不能相见的限制,所以长孙皇后只能从李世民的口中获知李逸的情况。

“二哥,逸儿可好?”

看见李世民的第一眼,长孙皇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口问道。

对于李逸这个被迫无奈穷养在民间的儿子,她心中惦记得很,生怕李逸在民间遭罪。

想着李逸的其他兄弟姐妹都能在皇宫锦衣玉食长大,而李逸只能在民间过清贫日子,长孙皇后就心疼得很。

“他很好!”

“今日的逸儿,可是给了我一个大惊喜啊!”

李世民开口回道。

闻言,长孙皇后眼前一亮:

“出了什么事?快给我说说。”

李世民点了点头,然后将今日他与李逸的交谈情况告诉了长孙皇后。

“逸儿竟然有如此高明的眼光见识!真是太好了!”

长孙皇后听完,心中惊喜万分。

虽然李世民与她有安排人教李逸读书识字,但总归是从小穷养在民间,条件有限,她一直担心李逸无法成才。

此刻听李世民的描述,李逸不仅已经成才,而且无比出色,这怎能不令她欣喜?

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强烈的思子之情。

沉吟片刻,长孙皇后开口对李世民说道:

“二哥,逸儿突然变得聪慧无比,是不是面相变了?能不能让袁天罡再看一看?”

“如果真变了的话,我与逸儿是不是就能提前相见了?”

“忍了这么多年,我太想念逸儿了。”

长孙皇后的语气之中带着忧伤。

母子二人明明就在同一座城,却十几年不能相见,这令她太煎熬,太难受了。

尤其距离十五年之期越近,她的这种感觉越强烈。

李世民也理解长孙皇后的想法,并且他觉得长孙皇后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便开口回道:

“明日我就宣袁天罡入宫。”

……

转眼第二日。

李逸刚起床,便听见脑海中传来“叮”的一声。

“卧槽,系统???”

作为网文老司机,李逸本能地涌上这一念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