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维这边和秃发树机能貌合神离的算计着如何更多消灭钟会军的有生力量,钟会和诸葛绪一边关注着涪县的战况,一边忙活着各自的难题(剑阁与雒县外围的敌军),胡烈,观望的同时开始加紧和北线的联系,张翼廖化军团与刘谌军团则分别被阻击于坚城之下,抓耳挠腮,眼下,也就是南中的霍弋比较清闲一些。
也就是在这时,离的最为遥远的王迪,荆州牧王迪,终于坐不住了。
姜维的突然行动固然是震惊天下,但也就是一时热闹而已,毕竟,这条路又不是没有人走过,随着战况信息的更多披露,这件事的讨论热度也就逐渐降温了。
王迪关注的不是这个,让他坐不住的信息是:姜维带着一股数量不明的鲜卑人进来了。
因为路途遥远,信息有点滞后,当涪县周围云集了敌我双方六万多人马,即将开展一次大会战的时候,王迪知道的,还是最初的一万多人围攻涪县。
他不知道具体有多少鲜卑人突了进来,也不认识秃发树机能是谁,但是,鲜卑人三个字就足够震撼了。
虽然后世在学习的时候,教材上已经将那段历史用很和谐的词汇“民族大融合”给概括了,但是,用脚指头想也知道,这融合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王迪的印象中,所谓的五胡乱华,应该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为首,但不止这些,只不过他们的知名度更大而已)借着西晋的“八王之乱”,趁乱反晋。根据大致上的数据统计,在五胡乱华之前,北方的居民数量达到两千多万,但是五胡侵略以后,汉人数量骤减到四百万左右,仅有原来数量的四分之一。汉族的第一次险些被灭族,就是这样在司马氏的作死下发生了。
好在,本时空,出现了太多的变数,直到现在,西晋都没有建立,没有建立,所谓的八王之乱也就没有发生,那么,在曹魏傀儡政府内部展开的司马炎与司马攸之间的较量,相比之下,破坏力就小了很多,那么,在王迪看来,为外族有机可乘的几率也就几乎不存在了,这也是他不着急做出太大的变动,而是采取“徐图之”的原因之一。
谁曾想,因为历史改变而侥幸没死的姜维和钟会开始了互掐,互掐就算了,还把外族给引了进来。
引进哪个外族不行,偏偏是这鲜卑族?
匈奴,不论历史上多么威武雄壮,无论分裂后出奔到了哪里,总之,隋唐以后的中华大地不再有记载。
羯,政权被灭后,遭到了报应和反噬,作为俘虏几乎屠杀殆尽,仅剩下一万余人投降了东晋,消融不见。
羌、氐,四分五裂(主要是前秦苻坚自毁好局),各种分裂,肢解,与他族融合。
唯有这鲜卑人,虽说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隋唐以后,已不在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属这厮最是凶狠,最能折腾。十六国时期,建立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要不是有个孝文帝改革大兴汉化,在王迪的心中,好感度就是负数了。
现在,你姜维居然将鲜卑人带进了巴蜀?还这么早?
偏偏这话还没法说,你总不能将原时空的那些惨案拿过来直接进行政策宣讲吧?鬼才信!
而且,王迪还没法渲染这种仇恨度较高的民族政策,自己的小团体中,李流和李庠,这两大支柱性人物,可也都是异族的行列中啊,宣传的话,岂不是制造矛盾,形成隔阂了?
所以,王迪的筹备只能悄悄的来,琢磨了好几个晚上,终于决定:亲自领兵西征,入川!
钟会、姜维、刘谌、诸葛绪、胡烈、霍弋,还有那鲜卑人,反正已经打得乱套了,不差我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