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王迪所猜想的那样,虽然是身处成都,但是,对于前线的种种,钟会,并非一点怀疑没有,因为他也很是奇怪,怎么这鲜卑人的行踪就是如此的飘忽不定,怎么就查探不出个所以然来,怎么在那蒋舒的口中,如此的不堪一击。
所以,别看急吼吼的调动部队要和姜维决战,但是,当看到涪县一时之间难以被攻破(这要是被一群蛮夷几日便拿下,可就真成了笑话了),尤其是看到雒县风雨飘摇中还能继续屹立不倒的时候,钟会,反而冷静了下来。
40000人马,看似占据绝对优势,但是,战争,从来都不是靠人数来决定胜负的,何况,40000对20000,还远没有到绝对获胜,没到稳赢的程度,这一切要有一个前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做到了,彼呢?恐怕还差一些吧。
所以,当部队在涪县左右集结到位之后,钟会却迟迟没有下达决战的指令,还是形成了一种对峙的局面。
既然涪县还能顶得住,那就再顶一下,左右后方暂时没有了危机,那么,就再消磨一下姜维的体力吧。
但是,王迪所部的介入,令钟会再度警觉起来:这又来一个要坐守渔翁之利摘桃子的?王迪,有点印象,没想到前几年还是低声下气的一个毛头小子,因缘际会,居然做大到这种程度了?
稍后,其部下钟离牧、张悌迅速前往雒县方向的动作,令钟会从警觉转化为了不安:这何止是要摘桃子,简直是要把整颗桃树都给拔走啊。而且,还有一点要考虑到的是,当年他是在谁的引荐之下拜会自己的?卫瓘啊!莫不成这卫瓘也是个脑后有反骨的?再联系一下卫瓘的一触即溃,远远躲到汉中的举动,不由得心中产生了什么疑虑。
只可惜,形势不由人,就算是再怀疑卫瓘,毕竟也是没影儿的事情(没有真凭实据,这卫瓘也不会如此不堪,真到了和子侄厮混的程度吧),他手下的那几千人,也是一股不小的战力,只能继续相信。
而且,钟会喜欢求稳(所以当年老老实实啃剑阁),不喜欢豪赌,王迪和刘谌配合,这么一搅和,就把局面变成了一场赌博:看雒县先丢,还是姜维先完蛋。
钟会的选择,也变成了两个:尽快结束与姜维之间的较量,在雒县出事之前回去,或者弃姜维、涪县于不顾,抢先回去干掉获得增援的刘谌,再回来拯救涪县。
而继续僵持,都是死路一条,必须速战速决。
极短的时间内,钟会又一琢磨,这看似是两个选择,其实只有一个啊,那就是尽快和姜维这边分出胜负,再以胜利者姿态,一鼓作气回援,干掉刘谌。
很简单,直接回去的话,顾此失彼,最好的结果,就是雒县保住了,刘谌这一路完蛋了,但是,正常的情况下,涪县这头基本也挂了,最严重的的,因为自己的临阵变卦,连带着诸葛绪那一路援军也折在了里面,即便诸葛绪很明智的也见势不妙跑路了,没有什么损失,但是也还会失去和诸葛绪,那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
而且,现在就回师的话,杨欣这一路人马,还要单独面对得到增援的刘谌,不过维持既有部署不变的话,至少还能得到梓潼方面的配合,再加上城中的蒋舒,不是孤军作战,怎么说,境况都要好一点。
所以,随着王迪担忧异族入侵而要提速的时候,钟会,也做出了改变:不再采取稳扎稳打的计划,而是急令杨欣和诸葛绪援军一方联系上,不惜一切代价即刻围剿姜维,成功之后,稍作休整便立刻回援雒县。
对于钟会的这个决定,杨欣的内心是很抗拒的,但是,没有办法,他也知道,但凡后面的境况没有恶化的话,钟会也不会如此处置,再者,对于这一战的获胜,杨欣,也是很有把握的。
对面是鲜卑人,战斗力虽然很强,但是,他们的强,主要是表现在弓马娴熟上,换句话说,就是善于骑射,但是,你这一路可是从阴平小路翻山越岭过来的,又在这巴蜀之地,骑兵肯定是无法一展所长了,只能拼步兵,那样的话,再加上人数优势,胜利天平自然会向本方倾斜!
于是,杨欣一边应下钟会,一边派人和蒋舒以及卫瓘方面联络,二人也很痛快,敲定了一个大概的计划:杨欣背靠坚城与敌周旋,将敌军牢牢吸附,而后,卫瓘那一队援军快马加鞭,赶来会合,再加上城中的蒋舒,三方合力,将这股流窜进来的蛮族,连带着姜维,一并消灭!
对于卫瓘这个建议,杨欣想了想,觉得问题不大,必定,变保守稳妥为激进冒险的打法是自己这一路先提出来的,又是自己这一路战力最强,兵力最多,自然要多承担一些,而诸葛绪那一队,加上卫瓘的人马,离得有些遥远,赶过来还需要点时间,蒋舒城中,又不过3000多、4000不到的模样,再想想对手还是下了马的鲜卑人,于是,便答应下来。
于是,在约好的时间,杨欣,于涪县城下结阵,准备和鲜卑人来一次正面硬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