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整个益州被涤荡的太惨,但是,根据目前的各地统计来看,还没到惨不忍睹的程度,南中各郡在册人口还有三十余万,三巴加上涪陵郡也有将近四十万,汉嘉、犍为和江阳三郡也有六万多人口,加起来也有将近八十万人口,这和当年蜀汉灭国时比较,相差无几,而且,因为地盘缩水了不少,人口密度反而提升了。
至于上层建筑方面,虽然是此次浩劫主要损失受灾区域,不过,阴差阳错,蜀中世家,尤其是那些软骨头的投降派和摇摆不定的中间派、本土利益派的文人世家,在残酷的竞争中和淘汰中几乎被扫荡一空,这就在复国之后的蜀汉,形成了奇葩的将门集团(张翼为首的高级军官团、霍家和罗家)独大局面,这就和江东以及北方的世家大族完全不同了。
虽然罗宪也是将门一员,但是,人家大小也是文化人出身,而且,马上打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还是懂的,总不能大事小情全都指着以陈寿为首的那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去做吧,挖掘引用一些文化人进入政府本门,势在必行。
“子均,你看,能不能通过你在北面的暗子,输送一些这样的人才过来?”大(蛋)政(糕)讨(划)轮(分)完毕之后,罗宪把这个忧虑说了出来。
“暗子?什么暗子?”王迪装傻充愣。
“不就是卫瓘吗?当我真的一无所知?”罗宪鄙视的看了王迪一眼:“他应该是收容了不少钟会败亡时手底下的一些人,不如挖过来,哪怕交换点什么也行。”
这种人还真是有的,但是,王迪并没有挖墙脚的意思:开玩笑,好不容易接着这个机会扫荡了一群冥顽不灵、不可救药的世家,不赶快另起炉灶,还要他们死灰复燃不成?
王迪这么想,不是抱着对文化,对文化人的敌视心理,更不是信奉什么“知识越多越反动”,人家的原话明明是“路线和方向错了的话,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完全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随意阉割真理,往伟人身上泼脏水的无耻行为。王迪,敌视的不是文化,而是屁股坐歪了的文化人。连带着要一起打入十八层地狱的还有那该死的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制度。
趁着世家最是衰弱的时候,在这片土地之上尝试着推行连受精卵都不是科举制才是正道!
在以前,王迪不是没想过玩科举制这一套,但之所以从没有提上日程,还不是因为世家力量根深蒂固?隋朝是怎么完蛋的?隋炀帝固然有花样作死行为,但是,玩科举制撅了世家大族的根基也是关键之一啊,只不过一点被史书给有意识的掩盖了,自己要是想当然的玩科举制,恐怕早就被啃得连渣都不剩了。
现在好了,绊脚石都被搬走了,所以,为了不刺激罗宪这样的文武双全的势力代表,王迪的提议就是,以考试形式,“不拘一格”面向民间选拔官吏,填充空白,属于权宜之计。
王迪也知道,目前的文化传播普及程度并不高,所谓考试选拔,还是要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平民百姓没有因此打开晋升通道,但是,至少,可以给那些基层小吏一个腾飞的机会,相比之下,这也是寒门了不是?
步子太大了真的会扯到蛋,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吃的嘛。科举制是个好东西,但王迪也不会简单的搞成后世那样——制度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考试的内容,在于它成了唯一的通道,还是一个出仕的通道,王迪不信,大汉好儿郎,居然能被自己创造出来的影响深远的考试制度、选拔人才的制度束缚住,他,还是想改变点什么。
因为是权宜之计,所以,罗宪也就看不出来其中有什么猫腻的存在了,觉得也是一个度过难关救济官场的好办法,真要从北边挖人过来,细细想来,也不是什么长远之计嘛。
就在二人觉得一切都谈的差不多了,可以收摊公布天下的时候,一旁的罗袭终于找到了一个插话的机会,提出了一个问题:“父亲,子均,我们是不是忘了一个人啊?”
“谁?”
“关彝啊。”
“关彝?哼。”罗宪一愣,却不愿意说什么。
“兄长还真是一个厚道人。”王迪也是笑笑,不再说什么了。
不过王迪却和罗宪不一样,不说什么,不是置之不理或者故意忘却,而是早就有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