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来说,一个国家的人口生育率上不来的话,最心急的,绝对不是那些絮絮叨叨的公婆老人,而是政府,毕竟,肉少了,尤其是肥瘦相间的好肉少了的话,狼是不会太高兴的,所以,绝大部分的统治者,都会采取积极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就是鼓励生育。
比如越王勾践,除了卧薪尝胆,明显更加关心子民的夜生活的有效率,为了增加人口,特别规定:“凡男二十,女子十七不嫁者,罪其父母。”,相对的,待遇也很好,产房里面待产的产妇由国家负责开销,生了男孩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了女孩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了三个孩子的免费提供月嫂一枚。西汉初年为了尽快增加人口,自刘邦开始,历代皇帝也都是恩威并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岁不嫁五算”(30岁还不嫁人罚5倍人头税),还特别声明:只要是到了15岁还没有婚嫁的女子,每年必须定时向官府缴纳120钱的税,直接成亲为止(刘盈即位之后,根据物价上涨因素,“合理”的将税钱提高到了600钱),当然,凡是生了孩子的,三年内免除徭役、贡赋和人丁税,甚至为了安抚不孕不育群体,只要你结婚了也行,孩子嘛,慢慢来,先把手续办了。隔壁的东吴更狠,士兵出征是可以带上老婆的,随时啪啪啪(难怪战斗力有点堪忧),作战生产两不误。
这个人口发展鼓励政策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即便是到了宋朝,也没有中断,对于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的军人也经常给予关怀,通过赏赐媳妇的方式让他们尽快组建家庭,对于结婚的士兵还会“支钱一百贯,酒四瓶,米一硕,绢一匹。”
可以说,我们的老祖宗在这方面的举措绝对引领时代潮流的,吊打后世的很多发达国家,无非就是给新生儿家庭提供津贴,减税,和其它经济好处嘛,我们早就用了,而且,你们还是在老龄化严重,新生儿不足的时候才开始亡羊补牢,我们可是未雨绸缪啊,不光缺人的时候生,人多了也不刹车。总有一天就会派上用场的嘛,原时空蜀汉被灭之后,接棒曹魏的西晋,便在这里推出一系列刺激人口增长的生育政策,而后,那些成长起来的一代基本上都投入到了灭吴的大战之中去,连本带利一次性都回来了。
所以,一些基本政策,王迪根本就不用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现有历史资料里面借鉴一二就可以了。然后呢,自己也年轻,目前形势至少还说得过去,他有大把的时间去等待这新一批羊群茁壮成长起来。
关键是两点,第一个,“售后服务”是否到位,为什么现在放开生育政策生育率还是上不去?还不是因为生孩子的成本高,养孩子的成本更高?目前这个环境下虽然不至于,但是,如果把售后档次拉上去了,是不是可以让人口增长再高几个档次呢?这一点可以和后来的宋朝好好学习一下:宋仁宗时期,“凡下户有怀妊而不能自存者,愿赐之粟”;南宋高宗绍兴八年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救助贫民儿童:“禁贫民不举子,有不能育者,(官府)给钱养之”,具体措施是“州县乡村五等、坊郭七等以下贫乏之家,生男生女而不能养赡者,每人支免役宽剩钱四千。”绍兴十五年又诏改支钱四千为予义仓米一斛;乾道五年四月,孝宗下诏“有贫乏之家生子者,许经所属具陈,委自长官验实,每生一子,给常平米一硕、钱一贯,助其养育”;庆元元年,南宋又“将建、剑、汀、邵四州没官田产免行出鬻,官收其课,以给助民间举子之费”。这样举子仓(为防止父母溺弃婴孩和解决下户养育子女困难,一些地方弥补常平义仓的不足和财政缺口,举办举子仓)有了较为充足的收入来源,可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南宋朝廷还规定孕妇妊娠期内,免其丈夫杂色差役(相当于男人是有变相产假的)……
第二个,就是,虽然合作的双方厂家都已经有了门路,厂址选在哪里呢?罗氏女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的,就算她和自己一个立场,但是,放在罗宪和霍家那里,很难通过——如果通过的话,估计自己这边也要吃大亏,所以,就看折中手段如何了。
几经争执之后,罗宪和王迪,总算是把厂址给敲定了,在武陵这里,划出两个特定区域,黔阳和充县来做试点,如果效果不错的话,就进一步扩大,当然了,“厂址”还是圈定在武陵。
之所以划出黔阳和充县来做试点,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位于荆州与季汉的交界处,画出来做一个缓冲地带,荆州方面能接受,季汉也离得比较近,不至于被架空;这俩地方属于蛮夷部落聚集区域,尤其是充县,是有着大量的武陵蛮的……呃,之前,现在经过连番的战乱和抽调兵力之后,当地的青壮劳动力,尤其是男子,已经没的差不多了,而季汉第一批输送过来的女子,也多为蛮夷部落女子,在双方看来,实验的成本较低,也不存在什么太多的磨合问题;这两地属于人口少,底子薄,王迪管辖范围内难得的落后区域,但是,先天条件不错,各类矿产资源和木材资源很多,填补进来大量的人口之后,既不耽误啪啪啪,也不耽误大开发——就算不幸开发失败了,也不会损失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