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 笔趣阁
  2. 女生
  3.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4. 第1445章 非其真意
设置

第1445章 非其真意(1 / 2)


想的是快打快收,给宋军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当秃噜领兵犯境,连接劫掠了数个城镇后,便有些收不住手了,想着谷城囤积着军粮,就打算干了这一票就撤。可谁想到进攻并不顺利,连日攻城不克,而驻扎在随州的宋军却出武胜关欲抄他的后路。秃噜闻报大惊,急忙撤军,但宋军已经先其一步攻克邓县,截断了他们的退路。

在宋军前后夹击之下,南阳军损失惨重,被歼万余人,秃噜兵败被俘。宋军乘胜追击,收复邓州和唐州十余州县,直扑南阳城。元军各部星夜驰援,在南阳成为大小战十余次,败多胜少,各拒营寨对峙。而宋军也在调动二线部队增援,南阳城危矣。

桑哥与铁穆耳皆惊,秃噜也算能征惯战之将,却无一战之力,尤其是他们轻骑快马居然没能逃出宋军的围歼,可见宋军在机动能力已经不逊他们。而更为可怕的是南阳一失,则不仅中原在其攻击之下,就是视为根本之地的漠南也在其觊觎之下。

在地理形势上,南阳雄踞于中原大地,长江、黄河之间,西邻关陕,东达江淮,南通荆湖、巴蜀,北拒三都,像是关中、汉中、湖北与中原四者之间的一个枢纽,四面即可进入,四面亦可出击。

从全局的角度看,南阳盆地具有东西伸展、南北交汇的特点。在黄河与大别山之间,自北向南依次有汴河、涡河、颍河、汝河及淮河上游主干等河流成扇形展开。这些河流的源头都深达中原腹地,下流汇入淮河,因而成为中原与东南之间的主要交通线路。

南北相争,这些河流每为双方战守之资,由中原趋江淮而临东南,由东南出江淮而图中原,都可藉这些河流为运输线。自中原南逼江淮,由汴、泗二水南下,可趋泗口,略淮东方向;由涡、颍二水南下,可趋涡口、颍口,略淮南方向。

襄阳和南阳分处于盆地的南北两端,这两座重镇的形成南北双方的对峙和胶着。南北对峙时,南北双方往往各据襄阳和南阳而分享南阳盆地。在东西之争中,无论是入攻关中,还是自关中东出,南阳盆地都是必争之地。此外南阳盆地境内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以蓄民养兵,对于任何一方势力皆是一片富有吸引力的地域。

而在川蜀地区宋军在北伐结束后依然没有停止向成都进军,尤其是在得到援军加强后,兵力已经达到十余万之众。虽然元军不断调集境内兵力堵截,但是依然难挡兵锋,沿途城寨纷纷失守。而他们一旦进入成都平原,以宋军的攻坚能力,成都失守也只在旦夕之间。因而镇守四川的行省左丞,都万户也速带请求放弃成都,撤往汉中,以保存实力,据守要道,阻敌进入关中……

现下刚刚缓和的形势,又再度紧张,元廷财政枯竭,难以再战,因而真金再度下旨要李谦尽快与南朝达成和议,以求双方尽快罢兵,为此授予他们机宜之权。除不得割让开封、南阳,释归废帝及重要宗室子弟外皆可相机应允,务必在年前达成和议。

李谦三人此时皆面色沉重,他们知道旨意虽然授予了他们机宜之权,却也表明大汗对达成和议的急切,自己责任的重大。一旦和议失败,那么回去也必受严惩。且也担心若是对南朝让步太多,必定引发朝臣的弹劾,卖国之名是洗脱不掉的,而彼时大汗一推六二五,他们就是替罪羊。

“各位上官,我们可不可以一换二,尽快与南朝达成和议呢?”而这时一直在李谦身旁沉默不语的一人问道。

“李尚书,有何高见?”李谦眼睛一亮道。

而桑哥与铁穆耳也看向李思衍,暗道怎么把这个人才给忘了。其为南朝饶州府人,德祐元年登进士科,擅于诗词,但隐居未仕。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渡江,遣派武良弼下饶州,遍访贤士,闻思衍贤名,便将思衍任为乐平令。

李思衍‘顺应形势’出山应征。不久,又授袁州治中,后任国子监司业。后元世祖忽必烈因安南未归附元朝,屡次派遣军队攻打,都没有成功,于是下令礼部出使安南宣招抚谕,命李思衍作为副使随行。元朝使团一行抵安南后,安南国王召见,唯独李思衍不向安南国王行叩拜礼。

李思衍义正辞严地说:“大国之臣不拜小国之君,礼也。”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大惊失色。安南国王被他的气度所折服,认可道:“敬其主以及其使,亦礼也”。李思衍在安南国王面前,大宣元世祖德威,安南国王对思衍外交能力十分敬佩。次日,安南国王奉写回表,并附上厚礼,赏赐元朝使者,唯李思衍坚持不受。

回朝后,元世祖斥责正使不该接受赏赐。李思衍又巧妙应答道:“臣不收,全大国之体,其受,安小国之心。”一句话,使元祖转怒为喜,夸奖思衍是个贤能的人才,也给了正使一个台阶。同年十一月,世祖又命李思衍再为国信使,出使安南,宣谕安南国王陈日煊亲身入朝,否则必再加兵。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