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写只是社会的某个角落,此地小山包比较多,其实更多的是对上部书的补充,还是那个比较闭塞,不太富裕的小山村,不太富裕的不仅仅是小山村,甚至县里最初时期也是偏于贫穷的县城,也就是在上世纪大约八、九十年代都不是很富裕,也没有什么知名的旅游之地,物产也不是很丰富,但是,再贫穷的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入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这个过程相对于其他市县来说发展的脚步要缓慢的多,原因不是笔者该操心的问题。
有这么一个小山村,往南行驶是一个比较繁华的镇子,往北行驶它就是乡里所在的位置,南北相距也不过十来公里,南有一个不大的镇子,北有乡级政府机构的办公场所。而这个小山村就在两者之间,还有一个以前的兵工厂在以前它是属于国营性质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是相当的红火,那也是盛极一时的地方,但是原因制作的兵器只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以运用于战争的东西,所以导致现在的呈现出衰败的趋势,企业似乎很难走出现在的困境,研发能力基本没有,没有新产品的诞生企业最终只能衰败 。
大致的说一下这里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这样一个不太富裕的小山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才逐渐的发展起来,虽然至今还不太富裕但是并不能否认在这个过程产生的变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的衣着打扮也不是很新颖,和绝大多数贫穷的面貌基本差不多,也就是最近几年购物渠道逐渐增加,随着网络的发展,又新兴起了网络购物,衣服着装才更加的多元化,还有就是青壮年劳动力到了合适的年龄就开始去外出打工,但是却因此而荒芜了大片的耕地面积,农村留守下来的不是年老就是年幼,基本上没有什么劳动力可用,年老的体力逐渐衰退,年幼的也没有能力从事农业劳动。
还有就是当今社会以工业发展为主线了,农业生产相对滞后的太多,各种工业企业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没有的经济利益没有那么巨大,基础的农产品价格还是很低廉的,只有经过加工后他的价格才被提升上去的但是这些钱可没有落入农民的口袋里,而是落入了农副产品加工的企业者手中,依然无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局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土建工程比较多,而乡村里边的富裕劳动力都会一些泥瓦匠的活计,水泥出现之前泥瓦工还是很吃香的,包括传统的老木匠,在那个时期还是很有市场的,家具和桌椅板凳等等,甚至很多农具都是木制品,泥瓦工只是把黄土泥换成水泥还能有操作的余地,但是当大量的新型建材开始进入市场,建筑行业对泥瓦匠出身的土建队就不适应了,很多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工程机械,水泥混凝土材料和以前的黄土泥的功能性和其他材料方面的特性不再完全一样,传统的泥瓦匠就已经开始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建筑行业之所以会蓬勃发展,就是一些房地产商开始对房地产进行投资,甚至会有不良投资商开始哄抬地皮价格造成房地产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国家开始对房地产业进行调控,才降低了房地产的热度,但是带来的不良反应就是房价一直攀升,甚至大中型城市开始出现一房难求的局面,现在这种局面依然存在。
还有就是婚丧习俗,最初的只是三转一响,逐渐的开始出现彩礼钱的越要越多,再加上对房车,要有自己的房子和自己的汽车,房屋还要县城买来的,不要乡村的自建房屋,但是对广大农民来说,在县城买房屋是一笔巨大的支出,这个问题在现在农村最突出,就是太讲究脸面问题了,没考虑经济负担问题,农民的收入靠什么,靠的是打工赚来的血汗钱,遇到不良的管理人员,甚至工资都拿不到,这是国家没有出手之前的情况,国家出手整治才有了好转,但是之前的损失又该找谁补偿,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自认倒霉。没钱还要天价彩礼不知道这些农村适龄姑娘们是怎么想的,非要背上巨额债务为了买车买房装脸面吗?
同时由于改革开放的日益发展,商品经济越来越繁荣,但是农民的收入变化不大,钱是越来越不禁用了,以后10块钱能买的东西,现在要100块钱才能买到,其他的钱只能打水漂,国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抑制一下货币贬值的问题,不然农民会越来越苦不堪言。
物价逐年上涨,收入却变化不大,这样的局面什么时候才是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