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 笔趣阁
  2. 历史
  3. 正德大帝
  4. 第194章 必须制止文官们耍手段
设置

第194章 必须制止文官们耍手段(1 / 2)


“陛下!马文升再次上奏,请朝廷准予在河套军屯,以减轻收复河套带来的国耗增加!”

“陛下!兵科班新德上奏,河套收复预计需增加每年提供三万石军粮,加上军械与马匹供应等,年需供银四十万两以上!是故,建言朝廷先实行军屯,在河套重设卫所,如此自一两年后,朝廷每年便可节省二十万两军费。”

“陛下!户部左侍郎刘玑上奏,户部已调一百五十万两白银供应河套边墙修葺,但仍缺六十余万两!是故,建言朝廷屯田实边,以避免耗损国库过大。”

……

最近,朱厚照收到的都是一些大臣们建言在河套屯田的奏疏。

朱厚照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时代,这些建言都是有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明智的,毕竟河套现在刚刚收复,有大量无主之良田,这些良田还没有被豪强所并,因而现在无疑是实现军屯的最好时机,所产生的收益无疑可以很大减少大明帝国因为防守河套而增加的军费耗损。

甚至以河套的富庶说不定还可以弥补其他边镇的军需。

但朱厚照不想因此让那些去河套的边军从与鞑子作战经验丰富的精兵变成种地经验丰富的农民,虽然短期内没什么,但百年后,若有强邻崛起,河套一带将会无强兵可守,甚至会演变成独立的军事地主王国,如万历时期的李成梁与崇祯时期的吴三桂。

朱厚照发现这个时代的人在得到新的土地后,思维依旧是将田地变成农田,但他也没有怪这些人,毕竟有时代的局限性,一个小小的玉林城在短期内也没法让帝国的大多数官员意识到避免因为边镇扩张而增加财政压力的方法不只是屯田。

“朕非是不愿意在河套屯田,而是不愿意实行军屯,你们皆知卫所制已经败坏,将不知指挥只知吃空饷与役使兵卒,而兵卒不知刀枪只知种田,如今河套新复,原有的卫所制不复存在,正是设置流官,分田于民的最好时机,缘何还要去把百战精兵派去耕田!帝国要维系一支足以捍卫疆土的强军就必须让这支军队只拿战刀!”

朱厚照不得不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内阁首辅焦芳明白了朱厚照的心思,也知道皇帝陛下是不想让大明的军事实力变弱,便站出来说道:

“陛下,以臣之见,大臣们建言军屯也非只是为了减轻朝廷负担,增加国库收入,他们也不是不知道军屯会减弱边军战斗力,使得边军在将来只会耕田而不会打仗,但他们其实还想以此打消陛下或者后世之君动辄大兴武事的心!”

朱厚照被焦芳这么一提醒,倒是恍然大悟,心想果然文官们的心眼不是自己能及的,亏自己一直觉得这些文官们真的只是单纯为了减少百姓负担,使得自己还挺理解他们,但他没想到这些文官还存了这份心思。

不过,就算经过焦芳的提醒,让朱厚照知道了他也不会把这些文官怎么着,毕竟这是阳谋不是阴谋,人家确确实实是在为民着想,而之所以想以此不让自己和后世之君穷兵黩武,也是为民着想。

这儒家理学教育后根深蒂固的思想,没办法改变。

帝国的这些士大夫们已经没有了秦汉唐时期的那种开疆辟土的**,他们只愿意接受万国来朝的盛世。

但理解归理解,朱厚照还是不会遂了这些文臣的心愿,不会把帝国还未衰败的边军从职业军人变成职业农夫,尤其是边军骑兵,要知道培养一个优秀骑兵需要很多年的,而培养成一个优秀农民则很容易。

“武不可废!朕认为河套的良田只能用来民屯,甚至可以直接分给愿意去河套垦荒的百姓,为鼓励百姓迁移到河套去,所有河套之田全以民田征赋,且为了弥补河套边军军需,可准河套地方留三年赋税自用,不必解运太仓;

另外改革盐政之事,得尽快进行,运粮之成本依旧转移给商人,既是为移民实边也是为遏制边镇粮价,同时,大明素来轻税于商,重税于农,也当让商人承担一些!何况这本就国初之制!”

朱厚照说后,内阁首辅焦芳便道:

“臣已于管户部的王华已经拟好改盐制之条呈,正德六年前就能开始实施纳粮去银之制,现在就等户部尚书王琼从淮扬回来,具体商议盐价提高多少以避免盐户因为盐价太低而不愿产盐,盐引之数当为多少合适,而不至于影响百姓吃盐,预计王琼半月内便可回京,到时候可直接下钧旨于天下!”

朱厚照知道户部尚书王琼善算,且在京师大学还在深造了半年,在筹备这么久后应该对如何改革盐政有更清楚的认识。

“如此甚好,当年叶淇改盐政而利商不利民,如今王琼改盐政虽不利商当好在利国利民,不过若是盐产量能提高,倒能既利商也利民,更利国,下旨给盐运使,着其成立盐业研制司,聘经验丰富的盐户研制高产制盐之法,可赐予其官身,且设立其赏金。”

朱厚照说后,内阁首辅焦芳便忙称是,而这时候,西厂提督太监谷大用这时候急急忙忙出现在值房外,朱厚照注意到后便让他近前附耳回话。

“王琼之父于十四日前没了?!”

朱厚照在谷大用附耳说完后,不由得惊讶地直接说了出来。

焦芳一听心里不由得咯噔了一下,忙道: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