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时机已成熟,汇聚人心或行事,要依靠信念,顺应天道,就会的到众人相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六月在毕原的姬家祖陵安葬周武王。此时距武王去世已半年之久,为什么等这么久才下葬?
当时礼法规定: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
“殡”就是停柩开追悼会,悼念死者抚慰家属,那干嘛要开七天这么久呢?原因有点突兀——为了确定死者真的死了。
古时医学落后,经常有假死、晕死者被当成去世埋了,在棺材里转醒后又活活憋死,棺材里挠的一道一道的,景象惨绝人寰——这回是真死了。
为避免此类惨痛的的乌龙事件,只能采用一个笨方法:多观察几天。
古代欧洲也有类似情况,他们的办法是放一根绳子在棺材里,绳子另一头系个铃铛挂在墓碑上,下一旦铃铛长鸣,就代表诈尸还魂,立刻掘墓救人。
春秋时期虢国太子暴毙正待下葬,神医扁鹊恰好路过,察觉异常拦下送葬队伍,下银针将太子救活。
殡礼七天,各种仪式吹吹闹闹死者都不还魂,应该就是死透无疑,可以下葬。
那等七个月才下葬天子又是为了什么呢?
首先是为了给诸侯赶来送葬留时间。古时交通不发达,距离远的诸侯国,送信过去要一个月,诸侯再赶过来又得一两个月,诸侯还要准备一下祭奠和随礼的物品才能出发。
其次是为了给帝王建造帝陵留时间。
后世帝王们帝陵越修越大,越建越豪华,七个月修帝陵根本就不够。秦始皇修皇陵征集七十万人,建了四十年!其后帝王更是竞相效仿,一上任就开始给自己修帝陵,什么天下苍生,百姓福祉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有几人将工作重点真正放在国家社稷上呢?
那么问题来了,等七个月下葬,人放这么久怎么“保鲜”呢?
答案是:用冰垫在身体下面,没错,和你在超市生鲜区看到的情形差不多。
冰又从哪里来?冬天从河里采来存在地下的冰窖里。说来说去都是劳动人民的血与泪,统治阶级的罪与罚。
忙活完葬礼,周公给成王加元服礼,即成年礼。
因成王年龄还小也没有亲政,周公通过这种形式加强天子威严!举办了冠礼就算成年了,任何人不能再称呼其乳名;大家向天子汇报工作,必须庄重严肃!
接着,周公摄政称王!
你没有看错,周公确实称王了。
周公不是说好了摄政辅政吗,怎么出尔反尔自己称王了呢?难道是欲望膨胀,想将王位占为己有?
周朝的开国功臣们都和你有同样的疑问,并且极为不满!
首先不满的就是太公望吕尚和召公奭(文王庶子),他俩与周公一起作为武王三公,是武王时期的最高权力机构,类似后世的军机处,或最高军事三人组。
多年来平起平坐的同事,突然就成了顶头上司,这份失落让太公与召公非常不爽。
再有周成王是太公望的外孙,太公是最希望成王亲政的。
虽然心怀不满,太公与召公并没有表现出来,一如既往的工作,同时在关注周公的举止,看他究竟会如何摄政。
周公摄政称王的命令传到天下各诸侯国,三监之一,管国的国君管叔鲜顿时怒不可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