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
武王时期的《大武乐》美轮美奂,取得空前成功!中央歌舞团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大武乐》在民间广为流传,一时间街头巷尾大家广为传唱,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舞上一段。从此武王成为大家心目中的盖世英雄!
十年磨一剑!十年后礼乐部又推出了新歌舞作品《象舞》。
灭商时周军打败了殷人的象兵部队,以此为背景,隆重推出用竹竿驯服殷人战象的舞蹈,来宣扬周人武功。
此前商王伐东夷时,无数东夷战士惨死在大象脚下。周人创作《象舞》就是要告诉东夷人:殷商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我们是朋友。
东夷人的回复简单而直接:“滚!”
如果说《大武乐》是称颂武王的,那《象舞》就是称颂周公的;
虽然《大武乐》里也有称颂周公召公的段落,但主人公肯定是武王,每一届最高领导人都希望留下一份文化遗产,让后人传唱时会想起自己。
一年后成王也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勺舞》。
周王朝十分重视舞乐,政策规定只有王室、贵族子弟(当时叫国子)才有资格参加表演,并且把乐舞作为贵族子弟教育的必修科目,当然,老百姓和野人也要学习礼乐。
国子十三岁开始学习《勺舞》,十五岁学《象舞》,二十岁学《大舞》和各种祭仪。
这些乐舞是必修课,都学通了才有资格做官。周朝还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大司乐(教育部),管理乐舞的演出,并负责乐舞教育。
周朝之所以如此重视乐舞教育,完全是为了文化控制。通过这样的方式,从小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操,训练战斗技巧。
下一个目标:夏朝
大家是不是以为时空错乱了?夏朝明明在商朝前面,早就被成汤所灭!
最后一任帝王夏桀残忍暴虐,百姓指着太阳说:“夏桀啊,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消失?我们宁可和你一起灭亡!”
其实夏朝是周人编的传说故事,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
尧的部落叫唐尧,祁姓,在山西临汾;
舜的部落叫虞舜,尧姓,在山西运城;
禹的部落叫夏禹,姒姓;也在山西运城;
三个部落都在山西南部,最终唐虞夏三个部落归于夏,当时是冰川融化后的大洪水时期,所以才有共工怒触不周山,引发滔天洪水,以及大禹治水的故事。
夏朝并未形成大一统王朝,只有一大堆部落散落山西、河南各地。从东方兴起的商人西进消灭了河南的夏部落,将其赶回了山西,陕西。夏的后代就是后来的戎人,周人也算是夏人后代的一支。
搞定了河南和山东,周人下一个目标是山西的夏部落,戎人的故乡。
夏遗民聚居的唐国(山西翼城)发生内乱,成王派吕伋带兵平定“叛乱”,将唐国贵族迁往陕西杜地居住,再把弟弟叔虞封为唐国国君,履行了桐叶封国的誓言。
其实,桐叶封国也是个误传,原文是“成王剪唐”,后世误传为“成王剪桐”,有好事者就自己脑补出来一出剪桐叶封唐叔虞的故事。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周易-晋卦》
翻译:唐候(叔虞)蒙受天子赏赐的车马众多,一天里多次受到接见
二十岁的叔虞同志兴冲冲来到唐国,到地方才明白夏人部落为什么没落了,也明白了出发前,吕伋叔叔为什么会以那么同情的眼光看着他。
这里人烟稀少,荆棘丛生,传说中鸟不拉屎的地方。叔虞刚到马上就后悔了,恨不得第二天就打道回府,这个诸侯国君也不要了。
当然,回国只是说说而已,该干的工作还是得干。
叔虞打起精神,找当地人了解情况,一位厚道的乡民告诉他:“城里的唐人还是比较规矩的,不过目前因为贵族都被强行迁走,唐人百姓对周人充满敌意,随时准备冲过来和周人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