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移动网络时代,我们的工作、生活越来越现代化。然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扮演着“摆布人类的暴君”的角色——起码,文化阅读方面如此。网络,俨然成为了一堵“墙”。墙的一边,是网络助推下文化出版业的日趋发达,内容丰富、装帧精美的图书如过江之鲫,电子书、VR技术等令现代出版如虎添翼,社交媒介使出版物供、需双方零距离接触成为可能;而在墙的另一边,则是愈见其多的人渐次沦为手机的奴隶,一桌文化阅读的满汉全席摆在面前,却偏偏视而不见,对于文化阅读,说起来重要,但真要见诸行动却是次要乃至彻底不要了。
对引号处的“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加深了人们与传统文化阅读之间的隔阂
B网络的裹挟成为人们和文化阅读之间的阻隔
C网络减少了人们接触深层次文化阅读的机会
D网络助推下的文化出版业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对于解释词义,我们要看这这句话的前后句,这句话前一句介绍的是当前的背景,后面一句是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所以重点在后面那一句话。一方面讲网络的好处,给予我们更多的阅读机会,另一方面则是讲在丰富的大网络环境下,对于阅读机会毫不珍惜,所以应该选择b选项。a 是传统文化阅读不符合题意,c错误文中讲的是给予我们深层次文化阅读的机会,d没有提及出版社。”
54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发展时期执政的重要依据。无论是革命时期通过土地立法动员群众参与革命,还是建设时期宪法对经济制度的修改,再到提出“三个代表”“以人为本”,都显示出人民意志对中国政治的重要性。作为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法律也在实践中逐步树立起人民立场的价值理念。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2020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明确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核心内容。以人民为中心,解答了对法治基础、法律目的和法律效果的认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从价值层面为中国的法治实践提供了正当性依据。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民立场的价值理念是我党的执政准则
B人民意志应是我国各项工作的唯一尺度
C中国法治实践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D人民意志是我党执政和法治的价值标准
“从题目看是一道中心理解题,开篇第1句说,坚持人民立场是党执政的重要依据,第2句提出人民意志对于中国政治的重要性,后面是利用法律进行举例,说明这道题是并列结构题,ac分别对应第1句话和第2句话 b选项唯一尺度错误,d提到了人民意志和党执政,选择d。这题好难啊,我当时选的c,以为第一句就是一个前述引语,所以下次注意啦!”
55清明作为节气,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作为民俗节日,则出现于唐代,是在节气基础上继承融汇寒食节习俗活动的结果。唐宋时期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主要有扫墓、改火,以及斗鸡、蹴鞠、踏青出游等。元代以降,改火习俗渐渐退出日常生活,但出现了唐代不曾有的射柳之举。明清时期盛行迎城隍祭厉的活动,清朝灭亡后则迅速衰落。中华民国时期,曾在1915年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1935年“为提高民族意识,尊崇祖贤起见,拟定清明日为民族扫墓节”。又1943年定“民族扫墓节”为“音乐节”,以纪念黄帝作乐教民,此皆为时代新举。
最适合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清明节习俗的传承与变迁
B从清明变迁窥见王朝更迭
C话说清明节习俗的薪火相传
D历代王朝清明节的地位变迁
“从题目看是标题填入题,第1句讲清明节在先秦时代出现,第2,3句话,唐宋时作为习俗节日,第4,5句元朝明清习俗活动的变化,第6句讲中华民国时期清明节的设置,应选择a。b未讲到王朝更迭,c文中讲清明节习俗的变迁,不是相传,d文中为有描写清明节地位的变化。原来秦明早在先秦就出现了,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
55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能力。探究自然,把握世界,追求“真”,是一种理性能力;研究社会,认识自己,崇尚“善”与“美”,也是一种理性能力。我们把前者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理性称为“科技理性”,将后者以社会人文为对象的理性称为“价值理性”。两种理性各具魅力,并且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理性能力。然而,近代以来,理性天平出现了某种失衡——科技理性逐渐凸显,价值理性日渐式微,打破了理性天平的平衡状态。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科技理性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窄化为科技化,并不意味着人文价值理性就没有现代价值,缺少价值理性引领的科技理性犹如“没有罗盘的舵手”,因方向不清而迷失。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
A亟需弱化科技理性并强化价值理性
B科技理性的凸显导致价值理性式微
C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出现某种失衡
D实现美好生活离不开人文价值理性
“从题目看是中心理解题,第1句话讲理性的含义,第2句话讲探究自然,研究社会,第3句话是称呼,第4句话,两者的联系,第6句话出现了‘然而’而重点看,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出现失衡,第7句话讲影响,所以选择c。a从第7句看,这个做法是错误的,排除,b在文章第6句话是一种解释说明,不是重点,d属于影响里面的内容。”
56“急递铺”设置之初,邮驿十分便利,后来由于通过“急递铺”转递的文书太多,金廷于泰和六年(1206年)十二月设置了职官——都提控急递铺官,专门管:理“急递铺”的日常运营事务。设置急递铺官的效果很明显,《金史》称:“自此邮达,无复滞焉。”必须说明的是,虽然“急递铺”的成立是为快速传递与军情有关的公文,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官员和军队将领时常会利用手中的职权,以“缓”充“急”,在公文中夹带私人物品和信件,导致急递铺兵工作量加重。急递也得到广泛应用,王寂在巡视辽东时,他能在驻停韩州时及时接收到家人和友人的信件,得益于“急递铺”。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