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5 高成时拾史事
李治与武则天的离婚案,已经沸沸扬扬传了一千多年。在《新唐书》与《资治通鉴》中,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发生时间:麟德元年(664年)
涉案人员:李治、武则天、郭行真、王伏胜、上官仪
案件起因:
十几年前,武皇后刚刚从感业寺回宫,那时立足未稳、温柔体贴,处处讨皇帝欢心,李治特别满意,于是力排众议,立她为皇后。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后喜欢揽权的本性暴露了,“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皇帝办点事情,处处被皇后掣肘,已经忍无可忍。好不容易把舅舅长孙无忌给整死了,结果又冒出个专横的皇后,因此颇为不爽、怀恨在心。突然,太监王伏胜举报武则天跟道士郭行真厌胜,行诅咒之术。听闻此言,李治彻底忍不住了,决定动手收拾武则天。
案件经过:因为皇后是一国之母,废立之事关系重大。李治便找来了宰相上官仪,想听听他的意见。上官仪得知皇帝的悲惨遭遇后,果断劝其废后,是男人就不要怂:“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皇后擅权,全国人民早就看不惯了,请皇上废了她,李治正在气头上,颇以为然。听说皇后有危险,收过武则天好处的宫女太监立马向皇后报告。武则天闻讯,立马跑到李治跟前理论。由于被老婆抓了现行,李治“羞缩不忍”,放弃了离婚打算。
结果:李治敢做不敢当,竟把上官仪当替罪羊。李治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于是上官仪惨遭杀害。从此以后,皇帝彻底沦为傀儡,“天下大权,悉归东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看完以上内容后,对李治的“懦夫”行径义愤填膺,对武则天的“泼妇”形象根深蒂固,对“忠臣”上官仪的落难扼腕叹息。特别是涉及武则天掌权的那几记载,更是被广泛引用。然而,此事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武则天并未大权独揽】
武则天的参政与李治的身体状况有很大关系。四年前,也就是显庆五年,李治32岁。这一年,病魔无情地跟他打了个招呼:风眩发作了。具体症状是头重脚轻、眼睛看不见东西,相当于现在的脑血栓,联想到李世民晚年的情况,可以推测李治风眩的病根很有可能是家族遗传的。李治怨天尤人也没用,投了个好胎,有个好爸爸,不光把锦绣江山传给他,连风疾都舍不得自己留着。要知道李治刚刚铲除了长孙无忌一伙,此刻正是职业生涯的上升期,要大展宏图的,突然遭遇如此打击,好比是:“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心情有多郁闷无需赘言。更糟糕的是,两年后病情又加重了,龙朔二年,“高宗染风痺,以宫内湫湿,乃修旧大明宫”,风眩发展到风痺,脑血栓恶化为脑栓塞,为了有个康复的好环境,李治下令修造宫室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李治这个当皇帝的病了。可朝廷依然要运转,政务依然要处理。这时,李治想起了皇后,武皇后是个女人,让她帮着处理部分政务,能够减轻皇帝的负担,还不用担心权力旁落到男性大臣手里,一举两得呀。于是在李治的首肯下,武则天被“始委以政事”,开始被委托处理政务。那是不是已经能够一手遮天了呢?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地步。李治的病只是有时候发作,不会降低智力,也没有到卧床不起的地步。当他感觉还好的时候,依然可以参加活动、处理朝政。我们不妨用事实来说话,看看他干了些什么:
(显庆五年,660年)
十一月,戊戌朔,上御则天门楼,受百济俘,自其王义慈以下皆释之。
甲寅,上幸许州。十二月,辛未,畎于长社。己卯,还东都。
(龙朔元年,661年)
三月,丙申朔,上与群臣及外夷宴于洛城门,观屯营新教之舞,谓之《一戎大定乐》。时上欲亲征高丽,以象用武之势也。
九月,时诸王斗鸡,(王)勃戏为《檄周王鸡文》。上见之,怒曰:“此乃交构之渐。”斥勃出沛府。
冬,十月,丁卯,上畎于陆浑,戊申,又畎于非山;癸酉,还宫。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李治不仅能参加献俘礼,和群臣、外国友人吃喝玩乐,还能外出巡幸,甚至打算御驾亲征,要是病的朝不保夕,焉能有此想法?当王勃写文章为李贤和李显这对“鸡友”助兴时,李治果断将其赶出,此事说明李治不光脑子没问题,而且高瞻远瞩,担心皇子被挑拨离间。所以尽管患上了心脑血管疾病,身体状况并没有坏到极点,更不会大权旁落了。至于武则天,在李治发病前并没有处理过政务,她的话能够影响到高宗的决策,但皇帝听不听就由不得她了。
外庭中,许敬宗、李义府都是坚持废王立武的,尤其是李义府,许多人把他视为武则天的人,实则不然,上周我们说过了,李猫知道自己大难临头,宁愿找风水先生也不去找武皇后帮忙,他和许敬宗原先都是东宫旧部,首先支持的应该是李治,顺带着支持武则天,皇帝与皇后毕竟是利益共同体。退一万步说,就算此二人真的武则天的人,不过是两个新提拔的文官,对君权构不成什么威胁,试想国舅、位极人臣的长孙无忌尚且被铲除,实力更弱的李、许二人又岂能翻天?在军队中,武皇后就更没什么势力了,在朝中甚至连个有影响力的外戚都没有,武元庆、武元爽、武惟良等人贬的贬、死的死,没有形成气候,再说见证过长孙家的强势,李治也不会容忍外戚做大的。因此,武皇后的根基并不牢固,影响力远没有想象中大,其荣辱沉浮依然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上。既然如此,李治自然不会“动为后所制”。
十一年后的一件事情也可以证明这个观点,上元元年,李治因为疾病缠身,又不愿让位给太子,沦为太上皇。于是向群臣提出逊位,由武皇后摄政,自己退居幕后,安心治疗,一旦病好,再重新执政。结果宰相郝处俊和李义琰表态反对,提议随之没有通过。按理说上元元年距离麟德元年已经十多年了,李治也当了十多年傀儡了,怎么朝中还会有反对武则天的宰相?而且从他们的结局看,郝处俊六年后在宰相任上病故,属于善终,李义琰因为得罪李治,主动要求退休。明知道郝处俊反对自己,坏了自己的好事,武则天难道不报复?不想整他?还真报复了,但那是在垂拱年间,唐睿宗在位时,郝处俊的孙子郝象贤犯事被杀,武则天趁机下令发掘其父母陵墓,包括郝处俊也被开棺毁尸。这是在身后,但在人家生前,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拿他没什么办法。由此可见,直到上元元年,武则天的权力依然没有大到一手遮天,两个宰相就敢明着反对她。那么再往前数十几年呢?情况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