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圣院!九圣相争!(1 / 1)

加入書籤

整座金陵城似被无形之手按下静止——

街头巷尾,贩夫走卒不约而同地停下活计,纷纷驻足仰望;

长街短巷,行人驻足,挑担的货郎忘了吆喝,茶肆的伙计悬着茶壶,都凝住了声响。

“这是何等异象!”

蒙学堂里,须发花白的老先生看着案几《诗集》,激动的嘴角颤抖。

稚童们扒着窗棂,乌溜溜的眼珠里映着天光,有个总角小儿突然指着窗外:“先生,书里说的诗圣是不是就是这个?”

临河茶楼里,一位皓首穷经的老儒生,突然颤巍巍跪倒在地,“老朽有生之年,竟能得见万诗朝觐!”

他的青衫袖口沾了茶渍,却只顾对着贡院方向连连叩首。

秦淮河上,画舫朱栏“吱呀”作响。

醉仙楼的花魁苏小小松开泥金团扇,珍珠步摇簌簌乱颤。

这位素来以冷傲著称的美人,此刻竟赤着脚踩上锦墩,雪白罗袜沾了胭脂也不管不顾。

“这是.江郎新篇?”

她此刻怔怔失神地望着江南贡院上空,那轮越来越清晰的皓月虚影。

画舫,丝竹声歇,歌姬们提着裙裾挤在船舷,船娘们指着天际七彩霞光,惊呼连连。

但见七彩祥云如浪翻涌,一轮皓月虚影悬于白日之下,月华与霞光交织,竟在云海中映出万卷诗书朝觐,犹如浪潮一般的虚影。

河面碎金浮动,恍若哪位仙人打翻了璎珞宝匣。

“快看!那是江南贡院方向!.正值秋闱,必定是出极品好文了!”

“天显异象,必有惊世文章出世!”

“文庙钟声呢?.为何迟迟不响?”

江南贡院内,气氛凝滞如铁。

刺史韦观澜在堂内来回踱步,乌皮靴在青砖地上踏出沉闷的声响。

一炷香已过。

香炉里那炷计时香早已燃尽,灰白的香灰断落在鎏金狻猊炉外。

“文庙钟声竟未响这是出了何变故?”

他微蹙眉头,终于等的不耐。

忽地转身望向学政杜景琛:“杜公,不若先取那江生文章,我等先睹为快?”

“甚好!”

这位素来持重的老学政竟毫不犹豫颔首。

这般引动“万诗朝觐”异象的篇章,最起码也是一篇[鸣州]文章。

必定是今岁秋闱第二场甲一。

自然也没有糊名判卷的必要。

其余副考周敦实,十位同考官们皆无异议。

“取卷来!”

“遵命!”

巡绰官赵诚三步并作两步奔向甲字一号考舍,却在距门三尺处,猛然顿住——

只见甲字一号考舍四周。

一道月华般的清光自考舍内漫溢而出,凝成犹如白壁一般的文气屏障——无法靠近。

他透过光幕望去,

但见考舍内,江行舟的案头,一卷素纸正吞吐着星辉,墨迹如游龙般在纸面流转。

“文道自护!果然是.顶级文章才有的异象!”

这位年过五旬的巡绰官激动的哽咽,官帽下的白发在文气中微微颤动。

而此时,考舍内,江行舟终于从那种玄妙境界中醒来,缓缓抬头,眸中尚残留着星河倒影。

他低头看向自己的答卷,只见纸上墨迹竟在自行流动,字字生辉,化作游云惊龙,仿佛要破纸而出!

俨然是一件尚未品级的文宝!

“学生交卷。”

江行舟将自己的考卷,交给考舍三尺外的巡绰官。

那道隔绝天地的文气屏障,终于如雪消融。

赵诚深吸一口气,毕恭毕敬用湘妃竹托盘,接过这份考卷,忽觉掌心猛的沉——这薄薄宣纸竟重若千钧!穿过走廊,

数千考生、众衙役、文书们的目光,都追随着那卷流动着金光的考卷,穿过重重朱栏,没入堂内的雕花门扉。

巡绰官赵诚匆匆返回堂内,双手呈交给刺史韦观澜,手都在发抖。

堂内,韦观澜的指尖刚触及卷轴,忽听“铮”的一声——

这份考卷竟隐隐透出玉质光泽,未展卷先有清越之声如金石相击。

韦观澜展开卷轴的刹那,堂内陡然一静。

堂内,

学政杜景琛、翰林学士周敦实,江南道四府众位太守、学政们,也顾不得身份,不由翘首以观。

那素白考卷上,《春江花月夜》五字如蛟龙破空,每一笔都裹挟着粼粼波光。

[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跋:]韦观澜指节微白,将考卷捧至眼前。

他的喉结轻轻滚动,唇齿间溢出诗句的余韵,指尖竟不自觉地颤抖起来。

好一篇文章!多景楼台上,他独倚朱栏已有旬月,那支在胸中百转千回却始终不得其法的诗篇——此刻竟在这张素笺上跃然而出!

江行舟的墨迹尚新,字字如珠玑滚落玉盘。

满座朱紫俱凝神屏息,十数道目光如被文章牵引,随着那卷宣纸徐徐铺展。

待得末行“落月摇情满江树!”的墨痕跃入眼帘,整座贡院致公堂内骤然响起一片倒吸冷气之声——那声音极轻,却惊得众人骇然。

诸位主副考官们神情骇然,面面相觑,文心竟不约而同地微微战栗。

檀香青烟凝滞在雕梁之间,足足半刻光阴,竟无一人敢率先打破这神圣的静默。

“韦公、杜公、周公.”

扬州学政的声音带着几分颤抖,向三位紫袍玉带的翰林学士深深作揖,“您三位皆是翰林出身,江南文坛泰斗,不知不知对此篇文章.点评一二?”

进士以下,根本没资格来点评这首诗篇。

唯翰林学士,虽不能判卷,但是稍有资格点评一二句。

韦观澜指尖微颤,缓缓抚过卷上墨痕,声音竟带几分喑哑:“此诗以‘春、江、花、月、夜’五字为骨——

须知,此五字,任意其一,皆是千年诗家竞相吟咏、穷尽才思而难臻至境的绝顶诗题。

可今日,竟有人能融五境于一炉,化五大诗题为一篇文章之中!字字如凿天痕,句句似裁云手,将这亘古诗题,推至前无古人、后难追攀的极巅!此非诗也——

是诗中之王,是巅峰之上的孤峰!

老夫半生苦攀文山,自以为曾经登临昆仑绝顶,观尽天下诗篇,今日方知……

昆仑之外,尚有蓬莱仙境!”

他长叹一声,袖袍垂落,竟似耗尽毕生气力。

“此诗篇,冠绝我大周圣朝的诗坛!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学政杜学士老泪纵横,抹了一把泪。

“此篇,真堪是泣鬼神之作!”

周翰林亦是仰天大笑,笑中带泪:“此乃天佑我江南文运!.大周圣朝十道秋闱,无有一诗,能超越此篇!”

满堂朱紫肃立,铜漏滴答声在死寂中格外清晰,似叩在众人心头。

众人尚在品味这首诗篇,等待着文庙钟声的最终判决,未来得及细想,

就在此时——

“咔嚓!”

一声裂帛般的脆响骤然自贡院外传来,如天穹崩裂!众人骇然步出大堂,只见文庙上空竟凭空撕开一道裂痕,金光与月华交织,如蛛网般瞬息蔓延半壁苍穹!

裂缝深处,隐约有金玉相击之声铮铮不绝,却似被某种无形伟力所阻,始终无法真正降临人间。

两股浩瀚力量在云端交锋,震得文庙和贡院的屋瓦簌簌战栗!“这是.”

韦观澜瞳孔骤缩,“文庙出事了?!”

“大人!”

一名书吏跌跌撞撞冲入堂中,面如土色,

“刚收到金陵文庙急报!

春秋文钟的钟槌.它、它自行悬空欲击,却被另一道月华定在半空,至今未能落下!”

江南贡院内满堂的主副考官哗然,露出惊恐之色。

他们从未见过这等情况,甚至未曾听闻过!

“韦公,文庙,这这是何变故?”

众人惊恐,齐齐望向刺史韦观澜。

“文庙钟鸣,圣裁天下文章!.这钟槌被定住?!这是说,文庙同时出现了几位圣人,且他们之间.出现意见分歧?”

韦观澜都怔住了,猜测说道。

“这是.圣人相争!”

杜景琛倒吸一口冷气,须发皆颤。

四字一出,满堂朱紫尽皆失色。“难道说此这篇《春江花月夜》,竟引得文庙诸圣.意见相左?!”

窗外,那道横贯天穹的裂缝忽明忽暗,

一道金光与一道月华纠缠不休,将整座江南贡院照得忽如白昼,忽似永夜。

贡院檐下铜铃疯狂摇曳,却诡异地未发出半点声响——仿佛连天地都在此刻屏息,等待这场圣人争执的结果。

东胜神州之巅,

云海翻涌处,一座孤峰刺破苍穹。

峰顶终年笼罩在紫气之中,时有金霞流转,文华冲天。

此处不载于凡尘舆图,不入俗世典籍,却是东胜神州人族文道至高圣地——圣院。

圣院者,非砖石所筑,非人力可建。

乃历代人族圣者以浩然正气为基,以天地法则为梁,共同构建的才气殿堂。

唯有踏过“不朽”之境,成就“半圣”之尊以上,方可得一缕接引紫气,踏云登峰,进入圣院。

这里,是东胜神州人族文庙之祖庭。

大周圣朝,乃东胜神州人族共主。

每一座国、州、府、县文庙的春秋文钟,皆与圣院深处的“文道天钟”遥相呼应。

每当有[出县]以上好文章现世,圣院值班的圣人,便会以一丝神念,降临各州、府、县文庙,以文钟之声,圣裁文章品级。

平日无事,圣院只需二三位半圣轮值,以圣裁天下文庙呈报的州、府、县以上佳作。

然今日正值大周圣朝十道秋闱,各州贡院飞驰而来的锦绣文章,如雪片纷至,也需更加仔细、交叉裁决,不能出错,以免误了天下学子。

故而,今日足足有九位人族半圣,在圣院轮值,圣裁天下[出县]以上文章。

圣院深处的云台之上,九道身影凌虚而立,静立如渊。

他们周身或萦绕紫气,或浮现青莲,或浮现月影,或浮现舟船,每一道身影都仿佛承载着一方天地至理。

“江南道的《春望赋》,可入[出县]!”

“岭南道的那篇《秋思》尚欠火候,不足达府判[出县]吧。”

九位半圣神念如电,瞬息间已裁定千百文章品第。

忽有紫袍半圣眉峰一蹙:“怪哉,陇右道这份考卷似乎有[达府]之相!”

话音未落,整座云台突然震颤。

月华中的女半圣突然拂袖而起:“江南贡院.有大异象!”

文章【异象】!——乃是文章才气震动,引发天地才气共鸣。非人力干涉,也并非文庙圣裁能影响文章【异象】。

故而,圣人也往往会先观其文章【异象】,再审阅其文章。

此刻,九位半圣的目光穿透万里云海,齐齐望向江南贡院的方向。

九道神念横跨万里山河,如天柱般镇守江南贡院四方。

“千年了。”

白须半圣手中玉尺泛起青芒,尺身“诗”字铭文竟自行游动:“万诗朝觐,诗篇见王此等异象竟再现人间。”

“可惜.此诗虽惊艳,却是出现在江南贡院的考场。

文庙规矩不可破,纵有惊世之才,亦当以[鸣州]论处。!”

另一位笼罩在月华中的女半圣素手轻抬,漫天月华顿时凝成锁链,将那道欲冲霄而起的诗气生生压回贡院。

“荒唐!!”

紫袍半圣怒喝如雷,袖中飞出九道紫气长虹,与月华锁链当空相击,金铁交鸣之声响彻云霄:

“这诗篇,冠绝大周圣朝!这异象乃是[万诗朝觐]此乃王者诗篇,镇国之诗也!诗道王者出世,尔等竟要以‘规矩'二字掩其光华?此诗气引动万诗朝拜,当为[镇国]!

岂能以[鸣州]论?!

若如此判决,恐怕众圣笑矣!”

话音未落,

圣院上空的云海突然剧烈翻涌,九道截然不同的圣道气息在虚空中碰撞,震得孤峰周围的云霞尽散,露出下方绵延万里的东胜神州山河轮廓。

圣人之争,一念可动山河!“莫非!”

紫袍半圣须发皆张,怒问道:“你在故意贬低诗道?”

女半圣凝眸远望:“非我故意贬低,而是文庙规则,向来如此。”

“此举确实有违文庙千年规制!“

一位身着玄色儒袍的半圣突然出声附和,声音在云台上激起阵阵回响。

云台上霎时寂然。

九位半圣皆知,文道品级自有其铁律——

地方分七品:天下、国、州、府、县、镇、乡。

文章亦七等:传天下、镇国、鸣州、达府、出县、叩镇、闻乡。

天下文庙圣裁系统自建立以来,负责给天下文章圣裁品级,便立有两条最核心的规矩。

【其一核心规则:文高于地,以地论品,则文庙钟鸣!】

文章品级,高于地品,则以地定品,文钟自鸣。

譬如一篇[达府]文章,出现在一座县城,则文庙圣裁直接判[出县],触发钟鸣。

钟鸣顷刻之间,全县文士皆知,本县又有了一篇[出县]文章。

若想让[出县]晋升[达府],则需要文士自己努力,到各处去宣扬自己的文章,参加文会,或发布于各个文刊之上,为自己扬名。

——定然会有人想,如果按照这一条规则,那天下士子肯定都跑去帝城国都,发布自己的文章?

这样便可省去自己的努力晋升文章,直接文章达到最高品级。

为了让士子打消此念,这便有了第二条规则!【其二核心规则:文低于地,以文论品,文庙钟不鸣。】

当一篇[达府]文章,出现在帝城,虽会被圣裁最高品级[达府]。

但是文钟不鸣,仅被记录在文庙。

这意味着,它除了被文庙记录品级之外,没有钟鸣声提示,不会被周围的任何文士知晓。

文人自己,依然毫无名气可言!

依然需要他辛苦,到处去宣扬自己的文章,涨自己的文名。

这就逼迫文士,评估自己的文章,回到州、府,甚至县几,去发布自己的文章。

而不是好高骛远,一窝蜂跑去国都发布自己的文章。

“按照文庙的规则第一,以地论品,鼓励争鸣。

这篇《春江花月夜》,虽有[镇国]之异象,出现在江南贡院的考场,仅能判为[鸣州]!

等待岁月沉淀,他将此文,传播大周圣朝帝城、十道之后,才气大涨,自然而然晋升[镇国]!”

月华中的女半圣,无奈的说道。

“文庙圣裁文章,真正目的,为了‘兜底’文章下限——不让[出县]以上文章,被埋没在故纸堆中,数十、数百年无人问津。

若是,直接给文章定品最上限——天下文士定然心生懈怠,只埋头写文章,写完直接交任由文庙定品。

他们既不与他人争鸣,也不去扬自己文名。

无争鸣之心!无争道之心!埋首故纸堆,自娱自乐,文章每况愈下。

唯有只给文章[兜底]下限,而上限让士子自己去争鸣!如此,天下文士才会积极参加文会,争上文刊,宣扬自己的文章和文名!如此,他们才会彼此切磋、交锋,文道方能日益精进。”

女半圣月华长袖轻拂:“规矩便是规矩。

若因一首诗便破例,日后天下文人,文道争鸣之风何在?”

她指尖轻点,金陵文庙的钟槌,便要落下,“此篇《春江花月夜》,当以[鸣州]论!待他前往帝城,宣扬文名,自然可晋升[镇国]。”

“且慢!”

白须半圣突然横插一步,手中断尺绽放青光,竟将钟槌生生定在半空:“老朽倒要问问,文庙立规之本意,究竟为何?”

云台上一片寂静。

九位半圣的道袍无风自动,圣威在方寸之间激烈碰撞。

“自然是为激励文人奋进,为了激发士人争鸣!”

有半圣沉声道。

“不错!”

白须半圣须发皆张,“文庙立此两道规则,是为鼓励士子争鸣!”

他猛地展开手中诗卷,“可眼前这篇《春江花月夜》,你们扪心自问,需要‘激励'、需要‘争鸣’吗?

它跟谁争鸣?谁又敢跟它争鸣?”

诗卷展开的刹那,九霄之上的诗道长河突然倾泻而下,无数璀璨诗星如雨坠落。

东胜神州,圣院震动——他们胸中才气,竟然也在不受控制地翻涌!“兄所言正是!”

紫袍半圣突然大笑,声震寰宇:“异象如此之盛——万诗朝觐!谁敢不服?

——尔等还要死守文庙的陈规?

今日若将此诗定为[鸣州]!我等半圣,何其庸碌?!”

“但是,直接圣裁[镇国],从未有此先例,文庙千万年来规则如何自处?.难道要改文庙这两条规则不成?!”

女半圣月华广袖翻卷,漫天月华化作锁链将文庙金钟层层缠绕。

她玉容含霜,声音却带着几分倔强:

“今日为这一首诗破例,明日就会有千百篇诗文要求同等待遇。届时文庙规则不守,秩序崩坏,谁来担这千古罪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