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不愧是大师,英雄所见略同(1 / 1)

加入書籤

周砚冲进饭店,从赵嬢嬢的手中救下了那幅差点被米饭糊上墙的画。

赵嬢嬢和周沫沫一脸疑惑的看着他。

“这么好看的画,糊在墙上,要不了两年就会烂掉,先放在这里,我去买个相框裱起来。”周砚把画放在柜台上,拿了一块木板先压住,先把折痕压平来。

把画放好,周砚转身进了厨房,切了三两猪头肉装好,拿起昨晚老周挑灯夜读看完的三国一起丢车篮子里,推着二八大杠出门:“我去借书哈。”

“现在借书还要拿猪头肉结账吗?”赵嬢嬢问道。

“顺道见个朋友。”周砚的声音从外边传来。

“他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一副画都要买个相框裱起来?”赵嬢嬢一脸疑惑地看着周淼问道。

“说明他对那个姑娘非常重视,所以想把她画的画好好保存下来。”老周同志分析道。

赵嬢嬢若有所思,笑着道:“可以哦老周,还是你懂得起。”

……

周砚骑着车先去了供销社,买了一个相框,大小刚好能把夏瑶那幅画放进去。

他倒是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这毕竟是夏瑶的画,应该更好的保存起来。

但这是夏瑶送给周沫沫的,他收到箱子里存着不太合适,拿个相框给她裱起来,不管是放在桌上还是挂在墙上,都不容易损坏。

对,就是这样的。

另外又买了一打纸,准备给周沫沫画画用。

然后他转到镇上的图书馆。

大爷躺在图书馆门口摆着的躺椅上,手里拿着本书正看得津津有味。

周砚把车停下,从车篮里拿出那本《三国演义》和一包猪头肉。

大爷听到动静,顺手就把手里的书给合上。

周砚隐约瞧见《金瓶…二字,外边套了一层书皮,看不真切。

当然,这两字也足够了。

大爷还真是性情中人。

“三国看完了?”大爷伸手推了一下掉到鼻尖的老花镜,瞧着周砚笑道。

“没错,大师推荐,看完受益匪浅。”周砚熟络的拉过一旁的小板凳,在大爷身边坐下,递上自己带的卤肉:“您尝尝我做的卤猪头肉,下酒好菜。”

大爷把书放腿上,接过油纸袋直接打开,瞧了一眼里边装着的猪头肉,伸手拈了一片出来,瞧了瞧,喂到嘴里,嚼了一会咽下,一下子坐直了身子,看着周砚有些诧异地问道:“以前桥头卖卤肉的张氏跟你什么关系?”

“那是我奶奶。”周砚笑道。

“难怪,味道一模一样。”大爷也笑了,看着周砚点头道:“你这手艺继承的不赖,我好多年没吃过这么好的卤猪头肉了,你的店开在哪里?”

“纺织厂门口,周二娃饭店,你哪天要是有空来,我请你吃饭。”周砚应道。

“好的东西,就应该给钱,不然怎么显得出你比别家好呢。”大爷摇头,带着几分小傲娇:“我有退休工资的。”

“好。”周砚点头,那还是他可怜点,不知道哪年才能退休呢。

“今天想借什么书?”大爷问道。

“您看的啥?”

“年轻人要少看点这种书,免得失了志向。”大爷脸不红心不跳道。

“那您给推荐一本?”

大爷开口道:“年轻人要看点有深度的书,进门左拐第三个书架,最上边那格,靠最里边那本,你拿回去看吧。”

周砚走进去,第三个书架靠墙,最上边一格,以他的身高都得垫脚才能瞧得清楚,伸手把最里边那本抽了出来。

“《围城》?”周砚有点意外,这书他听过,当然,仅限于听过,并未读过。

不过既然是大师推荐的,拿回去看看也无妨。

周砚拿着书出来,又在小板凳上坐下。

大爷低头,透过又滑到鼻尖的老花镜瞧着他:“怎么,你朋友又收到姑娘的信了?”

瞧瞧,大师就是大师。

周砚也不脸红,笑着点头,“他有两个问题,让我找大师问一问。”

大爷瞅着他,微微点头:“吃你三两猪头肉,问几个问题没问题。”

“顷悉玉札,如见故人,这句开场白是什么意思?您给翻译翻译。”周砚问出第一个问题。

“说她收到你的信,就像看到你的人一样,很高兴。”大爷看了他一眼,“这姑娘比你有文化多了啊。”

“大学生嘛,比我有文化才正常。”周砚笑道。

“大学生学的也就是那几本课本,你要是多看些书,谈吐见识不见得比大学生差。”大爷摇头,伸手一指立着一排排书柜的图书馆,“看完一个书柜,出门你就敢说自己是文化人了,一般文化人都没你看得多。”

“要得,以后我多来借书看。”周砚点头,接着道:“信里末尾提了一句:她在长江边散步,有些怀念苏稽江畔的风。大师,你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想要表达什么?”

“你觉得这苏稽的风代指的是你?”大爷笑吟吟反问道。

周砚点头,又摇头,“不好说。”

大爷没回答,转而问道:“那姑娘是哪的人?家里兄弟几个?父母是什么身份?你又了解多少?”

周砚沉吟道:“在山城上大学的杭城人,家里情况倒是不清楚,但父母身份应该不普通。”

大爷看了眼周砚胸口别着的派克钢笔,笑问道:“她送的?”

“对。”周砚点头,这笔他出门就会顺手别上,有时候记个账方便,拿出来还能装个逼。

“笔挺好,姑娘也挺好。”大爷笑着道:“不过人家指定是觉得咱们苏稽江边的风凉快,山城夏天的风可热得很。”

“不愧是大师,英雄所见略同。”周砚点头,大师果然是有见识和深度的,起身准备走,又停下问道:“大师怎么称呼?”

“姓汪,名然。”

“汪大师,下回见。”周砚跨上车,骑上走了。

大爷看着周砚骑着车走远,起身拉开图书馆内的桌柜伸手拿酒,目光在旁边的盒子上一顿,手指一挑,盒子打开,里边整齐码着一盒子的信。

数百封装在信封里,贴着邮票,写了地址,却未寄出的信。

大爷站了许久,把盒子轻轻合上,拿了酒给自己倒了二两,把周砚带的猪头肉摊开,拿双筷子,自斟自饮,倒也悠闲自在。

……

周砚转到邮局问了一嘴邮寄东西的方法,这才转回到饭店。

画已经压平整了,周砚打开相框,把画放了进去,把后盖卡上,支起立在柜台上。

周沫沫就在旁边看着他干活。

“放这,还是给你挂二楼墙上?”周砚问道。

“墙上!”周沫沫毫不犹豫道。

周砚找了根钉子,拿着锤子上楼,把画给周沫沫挂在了二楼客厅里。

高度挂一米左右,到时候这里放张小桌子,她坐在这里画画,高度刚好合适。

往墙上一挂,让原本单调的大白墙有了一抹亮色,还挺好看的。

“锅锅,瑶瑶姐姐上回画的天空呢?”周沫沫回头看着他。

“那是画给我的,不挂。”周砚道。

“哼,小气锅锅。”周沫沫嘟嘴。

“给你买的画纸,以后就在纸上用蜡笔画画。”周砚把新买的画纸递给她。

周沫沫接过,有些不可思议的左右翻看着,然后抬头看着周砚:“好白!好大张!锅锅,真的是给我的吗?”

“当然,随便画,画完了哥哥再给你买。”周砚笑着捏了捏她的肉嘟嘟的小脸,“不过,我有一个要求,你在纸上画了,就不许在墙上鬼画符了哈。”

“嗯嗯。”周沫沫点着脑袋,已经迫不及待的抱着画纸下楼画画去了。

周砚把信放进箱子,下楼的时候便瞧见周沫沫端坐在一张桌子前,手里握着一根蜡笔,正一板一眼的在纸上画着。

不管画的怎么样,她脸上的笑容和闪闪发光的眼睛是不会骗人的,她很开心,也很喜欢这份礼物。

还是夏瑶细心,因为一幅画就特意去买了蜡笔寄给周沫沫。

他这个当哥的根本没想到这一茬,只觉得她每天在门口的沙子上拿根小木棍也画的挺开心的。

晚上营业结束,周砚先出门和林叔跑了一趟步,回来把明天的预约订单盘点了一遍。

预定了九桌,人数最多一桌是九个人,其他多是三五人的聚餐。

还行,没预想中那么火爆,但也能坐满半个店。

按照周砚的计划,周末中午这一餐,预约上限为十九桌,以桌数为限,保证客人来了都会有位置,不用等餐,从而确保宴请用餐体验。

反正只卖一顿,菜品又不齐全,营业额肯定不如平时,那就主打口碑,不追求挣多少钱。

九人餐是赵东定的,点了六个菜。

他原本是想让周砚做卤味的,但被周砚婉拒了。

拢共才六十位客人,做了卤味又得卖一天。

明天中午营业结束后,他打算带爸妈和周沫沫去嘉州城逛一趟,置办一些东西。

今天下午门已经装上了,他还找张师在厨房里多砌了一个卤菜用的灶,和之前那个并排,统一规格。

现在店里这口卤锅,够饭店每天自卖的,要是下午再卤一锅,产能倒是能够翻倍。

不过,周砚开始考虑卖卤素菜的事情了。

卤藕片、卤土豆、卤腐竹、卤竹笋……可探索性极强。

周砚自己就挺喜欢吃卤藕和卤土豆的,现在卤猪货系列已经趋于稳定,他准备先弄口锅试试看卤素菜的水。

相比于肉,素菜成本可太低了。

藕和土豆才多少钱一斤?

卤一下,价格不得翻好几倍啊?

就算卖的便宜,那利润率也是相当可观的。

“床我已经铺好了,今天晚上我们住新房间,你回你自己房间睡了哈。”赵嬢嬢下楼来,看着周砚说道,脸上带着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