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麻婆豆腐诶!(6.2k二合一)(1 / 1)

加入書籤

所谓家常豆腐,说明这做法没有定数。

周砚吃过的川菜馆无数,可能因为有了家常两个字,大厨们的发挥也是随心所欲。

有加肉沫的,有加五花肉的,也有加二刀肉的,甚至还吃到过加牛肉的。

配菜更是五花八门,青红椒、木耳、蒜苗……主打一个厨房今天有啥我加啥的感觉。

口味也十分丰富,有咸香口的,有麻辣口的,还有麻辣糖醋的。

你还别说,各具风味,好吃不贵。

周砚的后厨有什么?

早上刚煮好的二刀肉切一段,就是这道家常豆腐的主配菜了。

周砚今天打算做的家常豆腐,更接近于豆腐回锅肉。

在回锅肉的做法基础上,加入豆腐,这做法他上一世在一家苍蝇馆子吃到过,用的是正儿八经的二刀肉,口感和味道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当然,主要是他上后厨拍了详细的做法,剪辑过程更是反复观摩,已然熟记于心。

家常豆腐的鱼香做法,其实也深得周砚的心,下回试试看,能不能做出那个味来。

赵嬢嬢主动承担起杀鱼的工作。

周砚把半肥瘦的二刀肉切成薄片,和做蒜苗回锅的刀法是一样的,蒜苗头切马耳朵,蒜苗叶切段,生姜、大蒜拍一刀再切片。

碗里的豆腐转到砧板上,颤颤巍巍,这是一块嫩豆腐。

许多人煎豆腐喜欢用老豆腐,容易定型,不容易碎,也更好入味。

但周砚喜欢吃嫩豆腐,吃的就是一个外焦里嫩的口感。

豆腐切成薄厚均匀的方正豆腐片,许多餐馆会切成三角形,样式看着更好看。

但嘉州这边家里做豆腐不让切这个形状,有些说法在里头,周砚不打算去挑战赵嬢嬢的竹鞭炒肉。

把赵嬢嬢杀好的鱼先用葱姜料酒腌着,起锅下一勺菜籽油,锅里撒一点盐巴,豆腐下锅,小火慢煎。

滋啦一声,油花四溅,豆腐下锅别急着翻面,煎至两面金黄后,出锅备用。

还真别说,这嫩豆腐看着嫩,但煎的过程中还是挺有韧性的。

周砚第一回煎豆腐,竟是一块都没煎碎。

煎的两面金黄,豆腐的香味也随之飘散开来。

周沫沫早就搬了个小板凳过来坐着,不知啥时候站凳子上去了,巴巴望着那盘煎地金灿灿的豆腐,奶声奶气道:“锅锅,豆腐好漂酿!好不好吃呢?”

“给你整一块尝尝嘛。”周砚拿了个小碟子,从盘里夹了一块豆腐,趁着面上还滋滋冒着小油泡,撒上一点椒盐,递给周沫沫:“烫哈,等它凉了再慢慢吃。”

这是什么?

家常简化版铁板豆腐。

那会他们大学后门有个大叔骑着三轮车卖铁板豆腐,生意好的批爆,天天排起长队。

他的豆腐煎的外焦里嫩,调味香辣带点微麻,煎的金黄,表面吃起来略带干香,里边却嫩如蛋羹。

据说靠着这手艺,十年间转战各大高校后门,在蓉城买了三套房。

模仿者无数,但无一能够取而代之。

周砚脸皮厚,有回排队等餐跟他聊过几句,他说他的铁板豆腐比别家好吃,就在于他的豆腐是自己做的,他老家在嘉州西坝镇。

西坝豆腐,可是相当出名的,豆腐宴更是嘉州一绝。

而且他撒在豆腐上的粉料,也是自己多年来不断琢磨改进的配方,还有烧烤店专门从他那拿粉料的。

可惜周砚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把配方问来,还差点被大叔打一顿,拉入黑名单。

周沫沫坐在小板凳上,两只小手捧着小碟子,小口小口的吹着气,两眼虔诚的望着碟子的豆腐,不知咽了多少回口水了。

赵嬢嬢拿了个小勺子给她,笑着道:“挖着吃嘛。”

“嗯!”小家伙接过勺子,小心翼翼的挖了一角,然后喂到嘴里,眼皮向上一抬,秀气的眉毛跟着扬了起来。

唔——好好吃哦!

酥酥脆脆又软软嫩嫩的。

小短腿跟着晃了晃,又挖了一块喂到嘴里,眉眼弯弯,吃的可开心了。

周砚正在煎鱼,回头瞧了她一眼,也忍不住笑了。

真是一个小吃货,不挑嘴,一块煎豆腐都能吃的那么开心,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吃什么小甜品呢。

周砚觉得他煎豆腐的手艺,就是煎鲫鱼练出来的。

相比于平整的豆腐,煎鲫鱼更考验火候。

煎鲫鱼周砚用的猪油,两条鲫鱼煎至两面金黄后,拿过暖水壶倒入半壶热水。

鱼汤白不白,就看这一步。

热水一激,汤色肉眼可见的变白。

“啥子都不放就加水,不会腥吗?”赵嬢嬢在旁边瞧着,忍不住提问。

“提前腌过,又用猪油煎了,不会腥。”周砚笑道,把一旁备好的姜片和葱放入锅里,又淋了一点料酒入锅。

“你这鲫鱼汤好白哦!奶白奶白的,为啥子我做的鲫鱼汤颜色就没那么漂亮呢?”赵嬢嬢忍不住惊叹道。

“要用猪油煎,然后提前准备一壶开水,鱼煎好了倒入开水,汤汁颜色自然就白。”

周砚笑着解释道,拿过那块【完美的豆腐】,切成二厘米见方的豆腐块,下入奶白的鱼汤之中,灶里塞一块青冈木,中大火煮鱼汤,这和平时小火烧鱼有些区别。

鱼汤在锅里煮着,另一口锅则是开始烧豆腐。

一勺菜籽油下锅,把切好的二刀肉先下锅煸炒出一些油水,肉蜷曲,表面微微焦干后,下入切细的豆瓣酱煸炒出红油,下入姜蒜和泡椒,炒出香味之后,舀一勺清水下锅煮开,下入前边煎好的豆腐块。

汤汁咕嘟咕嘟冒着泡,肉香扑鼻而来。

煮个两三分钟,汤汁渐干,加入盐和酱油,先下入蒜苗杆,翻炒几下,下入蒜苗叶,勾一点芡水略微翻炒几下,浓稠的汤汁裹上豆腐和肉块,一份色泽红润,软糯入味的家常豆腐就出锅装盘了。

【一份不错的家常豆腐】

周砚眉梢一挑,不错不错,第一回就能拿到不错的评价,算是达到他的预期了。

另一边,鱼汤熬的愈发奶白,豆腐块在汤里浮浮沉沉,鲜美的汤味扑鼻而来。

“锅锅,你在煮啥子?好香哦~~”吃完香煎豆腐的周沫沫,踮着脚尖,扒着灶台边,试图看一看锅里在煮什么。

可惜她太矮了,只冒出来两根小辫子,啥也瞧不见,可把她急坏了。

“走嘛,马上就做好出锅了,先去桌上等到。”赵嬢嬢端起家常豆腐,牵起周沫沫的小手往外走。

鲫鱼豆腐汤的调味很简单,出锅前加点盐巴就行,吃的就是一个鲜味。

这也是一道家常菜,在多数川菜馆的菜单上一般见不到。

倒是杭城的饭店里常有一道鱼头豆腐汤,用的花鲢脑袋,做法大致相同,也是先把花鲢鱼头用猪油煎了,加开水把汤色煮的奶白奶白的,加入豆腐再炖几分钟,上桌就算是一道大菜。

汤鲜豆腐嫩,光是汤他都能喝好几碗,泡饭也是一绝。

出锅装入盆中,最后撒一点葱花,一份奶白的鲫鱼豆腐汤就算完成了。

“奶奶!你来了!”

“妈?你啷个来的?走来的吗?”

周砚端着鱼从厨房出来,便瞧见老太太提着个小篮子进门来。

“走上来的撒,又没几步路,大惊小怪的,以前赶场还不是天天走。还赶上午饭了,刚合适。”老太太笑着说道,看了眼周砚手里端着的盆,“吃了午饭,我等会要去看看丽华,今天早上碰到孙三妹,说她眼睛有点恼火,我才临时起意来的。”

“那个表姨不是卖豆腐的吗?感觉好久没看到她了。”赵铁英有些意外道。

“她家在哪?奶奶,吃了饭,我送你过去嘛。”周砚把汤放桌上,看着老太太问道。

“在上水村,有点远,下午你送你奶奶去嘛,免得她走那么远。”赵铁英开口说道。

“要得。”老太太点头,把手里的小篮子放一旁,里边装的全是鸡蛋,底下还有一颗硕大的鹅蛋。

周砚转身进厨房,又打了一份牛肉烧笋干出来。

老太太喝了杯水,已经在桌上坐着了,见周砚坐下,笑着道:“你这鲫鱼豆腐汤烧的不撇哦,奶白奶白的,闻着还多鲜。”

“尝尝味道如何嘛。”周砚笑着把她的碗拿过来,先给她盛了半碗鱼汤和几块豆腐。

“锅锅~我也要。”周沫沫把自己的碗往他这边推了推。

“要得。”周砚笑着也给她盛了半碗。

老太太舀了一勺汤,汤色奶白,看着多舒服的,先小口吹了吹热气,尝了一口。

鲜!

这鱼汤好鲜哦。

鲫鱼的鲜味已经完全烹入汤中,味道非常简单,只有一点咸香,突出的就是鱼汤的鲜美。

腥味去的非常到位,清汤最怕的就是压不住腥味,一锅汤就废了。

汤味柔和而浓郁,口感相当不错。

连着喝了几口汤,身体暖洋洋的,由内而外的舒服。

再来一块豆腐,热汤里刚出锅的豆腐,入口还有些烫。

豆腐的口感极其细嫩,豆香浓郁,又吸足了浓郁的鱼汤,风味十足。

放下勺子,老太太看着周砚夸赞道:“你这个鲫鱼豆腐汤做的太巴适了,一点都不腥,汤鲜味美,豆腐细嫩,眉毛都鲜掉了。”

“汤味当真安逸惨了,同一条鲫鱼,到你手里硬是没白活啊。”赵嬢嬢也是喝了汤,看着周砚带着几分钦佩。

周沫沫爱喝鱼汤,她以前没少给她煮。

可跟今天这碗鱼汤比起来,她以前煮的算什么?

鱼在锅里都死不瞑目。

她以前觉得吧,鲫鱼汤嘛,又不放海椒,又不能放太咸,也不加泡菜,有点腥味是很正常的。

煮不白,肯定是鱼的问题,不够大、不够多,所以汤色才不白。

但是今天她是看着周砚煮的鱼汤,同样两条鲫鱼,到他手里,就煮出了这锅浓白鲜美的鱼汤。

说实在话,赵嬢嬢是有点受到打击的。

水平不够自家人没对比还会夸她汤烧的好,但今天周砚拿出了这碗鲫鱼汤。

“咦?锅锅,为啥子你做的鱼汤和妈妈做的不一样呢?”周沫沫拿着勺子,看着周砚问道。

“哪里不一样呢?”周砚笑问道。

赵嬢嬢低头吃豆腐,面上有点臊,吃她做的鱼汤最多的就是周沫沫了,好不好喝,她最有发言权。

周沫沫认真想了想道:“你煮的鱼汤超好喝,妈妈做的鱼汤有点好喝。”

“好喝你就多喝点。”周砚笑道,小家伙小小年纪已经懂得人情世故了。

赵嬢嬢闻言嘴角微微上扬,好嘛好嘛,幺女还是懂得起,不算白养。

周砚给自己舀了半碗鱼汤。

【一份相当不错的鲫鱼豆腐汤】

哎呦呦!

这评价,让周砚都有些意外。

第一回做,竟然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属实让他有些意外。

尝了一口汤,确实鲜美,余味回甘。

再尝了一块豆腐,这豆腐太细嫩了,入口一抿就化。

但在烹制的过程中,却又展现出了颇为惊人的韧劲,在鱼汤里咕嘟咕嘟煮了八分钟,竟然都没有碎烂。

豆腐吸饱了鱼汤,嫩滑鲜美,还有股淡淡的豆香味。

确实好吃!

周砚觉得,不比他前世吃过的那几家杭城大饭店的鱼头豆腐汤味道差。

甚至从豆腐来说,还要更胜一筹。

这么一看,能得到【相当不错】的评价,也就不算意外了。

处理鲫鱼和煎鱼的技巧,源自于藿香鲫鱼,从而保住了鱼汤的下限,汤味鲜美,没有腥味。

而这份【完美的豆腐】,则是点睛之笔,除了让鱼汤增添了几分豆香之外,口感和味道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在这道菜里边,豆腐可不是鱼的配角,反而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鲫鱼煎过之后,鱼肉不容易散,鱼肉口感虽不及藿香鲫鱼那般鲜嫩,吸饱了鲜美的汤汁,也是颇为美味。

这一条鲫鱼有八两重,鱼刺相对没那么多。

周沫沫把汤喝了,赵嬢嬢给她夹了一大块鱼腹上的肉,让她慢慢抿着吃,小家伙可喜欢了。

周砚又尝了一块家常豆腐,煎的两面金黄的豆腐裹上了浓稠的汤汁,一口咬开,外酥里嫩,麻辣鲜香在舌尖上粉墨登场,配上那绝妙的口感,味道属实不错。

要是再搭上一块回锅肉,来一片蒜苗叶,三合一,一口下去,有点上头。

“嗯,这个家常豆腐烧的也好,蒜苗回锅肉把肉香味调出来了。”老太太点点头,看着周砚问道:“不过,这两块豆腐是分两家买的?”

“您这都能尝出来?”周砚一脸意外,煎过的豆腐,又烧的那么重口味,豆腐原本的滋味其实已经没那么突出。

因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做法,周砚其实都没尝出两块豆腐的差距。

结果老太太竟然尝出来了?

这属实让他有些惊讶。

老太太笑着说道:“下回买鲫鱼汤这家的,这豆腐做的好得多,细嫩又有韧劲,豆香也浓郁,吃起有点像西坝豆腐,手艺跟你那个姨婆有的一比了。”

“要得。”周砚点头,又有些惊讶:“姨婆做豆腐的手艺那么好?”

这可是被鉴定为【完美】的豆腐。

老太太笑着说道:“我舅舅家是西坝的,我外公祖传的做豆腐的手艺,你姨婆从小就帮忙做豆腐,手艺比她几个哥哥还要好。”

“后来她嫁到上水村,家里刚好有口凉水井,就开始做豆腐卖,生意好得很。”

“她做豆腐用的豆子,都是从西坝镇买回来的,丘陵土种的小粒黄豆,豆香浓郁,还有点甜味,更别家做出来的不太一样,跟你今天买的这个就差不多。”

“那我一定要好好去拜访一下,以后我要是卖豆腐菜,直接找她订货不就好了。”周砚笑着说道,这食材供应链不就又扩展了。

周砚估摸着,要是用【完美】的豆腐做家常豆腐,这道家常豆腐的评价还能往上提一级。

如果评级达到【相当不错】。

那周砚就会考虑把这道菜上菜单了。

豆腐价格不贵,一斤两毛钱,肉少放点,有点肉味和荤香就行,成菜定六七毛钱,利润率会比较可观。

当然,要是能学会麻婆豆腐,那就更安逸了。

家常豆腐毕竟是家常风味,让人有种自己在家也能做出来的错觉,销量不一定好。

但麻婆豆腐就不一样了,作为蓉城名菜,名声在外,招牌响当当的。

他师父都做不好这道麻婆豆腐,周砚想学,还得自己想办法。

吃过午饭,桌子一收,客人就陆续上门了。

老太太看着菜单上新增的卤牛肉有点意外,但没有问,默默走到门口看周淼切凉菜。

卤牛肉上新,成功引起了客人们的注意。

如今的周二娃饭店,早已不是刚开始那样上个新菜就要饱受质疑,靠着一道道菜的口碑堆砌,如今客人们对于新菜更多的是期待,以及迫不及待地尝试。

“赵嬢嬢,我们要一份卤牛肉嘛,再要一份火爆猪肝和一份油渣炒莲白。”

“我们也要一份卤牛肉尝尝。”

客人们落座,相继有人点了卤牛肉。

一份份卤牛肉端上餐桌。

周二娃饭店的卤菜,按份和称斤是一个价,这点让客人们点的挺放心。

毕竟很多饭店,按份卖的菜普遍要更贵一点。

“嗯!这卤牛肉好香啊!多有嚼劲的。”

“适合下酒!可惜上班不能喝酒。”

“三块五一斤,价格算是很便宜的了,上回去嘉州,我看到他们卤牛肉要卖六七块钱一斤。”

“正常,之前牛肉卖两块钱一斤,一斤生牛肉出六两卤肉,卖六块也挣不到啥子钱。”

“要不是今天牛肉降价了,我估计周老板也不敢上卤牛肉。”

客人们小声议论着,对卤牛肉的评价以好评居多。

三块五一斤的价格,接受度还不错。

牛肉贵是有目共睹的事,算的到的成本,味道又好,满意度自然就上来了。

老太太让周淼给她切了一块边角,喂到嘴里慢慢嚼着,咽下后脸上已经多了几分笑容,小声道:“周砚硬是有点天赋,这卤牛肉比上两会卤的好多了。”

“那是因为妈教得好,要我说,比起你卤的,还是差了一点。”周淼也是笑着说道。

“差不多了,我有时候还不一定卤的出这个水平。”老太太笑着摇头,脸上满是欣慰之色,“他硬是刻苦勤学,能把手艺传承下来,挺好的。”

“这段时间是踏实了不少。”周淼也是点头。

“你给我切半斤肥点的猪头肉,丽华最喜欢吃我卤的猪头肉,今天早上抽起身就来了,没得时间买猪头的。”老太太开口道。

“要得。”周淼应了一身,挑了一块七分肥的猪头肉,刷刷切好装进油纸袋。

老太太摸出绣花小钱包,数了一块三丢到了一旁装钱的盒子里。

“妈,你这是干啥?啷个还掏钱呢?”周淼有点急了。

“你喊啥子嘛,你一个墩子,还能做老板的主吗?我买卤肉送人,不付钱还算我的心意吗。”老太太白了他一眼,把捆的巴巴适适的牛皮纸袋拿在手里,笑着道:“好好切你的卤肉,莫要叫唤。”

周淼一脸无奈,有客人点了卤猪耳朵,便又忙了起来。

中午营业结束,准备的十斤牛肉已经卖出去了四斤。

卤肉的销售高峰期是工厂晚上下班那个点。

八成的卤肉都是那一个小时卖出去的,全是打包回家的客人。

“奶奶,走嘛,我们去看姨婆。”周砚把两个背篼拆了,推着自行车出门。

“走嘛。”老太太早提着篮子在门口等着了,上前扶着周砚坐好。

“去供销社买斤冰糖提去,莫要打空手。”赵铁英上前来,往周砚兜里塞了一块钱。

“妈,我有钱。”周砚笑道。

“你有钱是你的,这是我给表姨买糖的钱。”赵铁英笑道,“路上慢点骑,你奶奶还抱着鸡蛋。”

“要得。”周砚应了一声,确认老太太坐好之后,骑上车先去供销社买了一斤冰糖,然后按老太太指的方向往北边骑去。

“奶奶,姨婆身体不好是啥子情况?”周砚骑着车,好奇问道。

在他的印象里,只听他妈有回买了豆腐回来说是从姨婆那里买的,此外就没有和那位擅做豆腐的姨婆相关的记忆了。

毕竟是老太太的表妹,到他爸妈这代就走的不多了,更别说周砚这辈了。

“她从小就体弱,老公又走得早,靠她磨豆腐把娃娃拉扯长大。”老太太语气带着几分心疼:“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

“半夜起来磨豆浆,制豆腐,天擦亮就要背起到镇上来卖,有时候卖一天才能回家。”

“一身病,都是累出来的。”

周砚闻言默然,这白白嫩嫩的一方豆腐,很难让人意识到这竟是能与撑船和打铁并列的苦行当,又问道:“她好大的岁数,还不得退休吗?”

“退休,她这辈子怕是没得这个命了。”老太太叹了口气,不说话了。

车子拐进一条乡间小路,到处是坑洞,比起周村的路要差得多,周砚小心翼翼骑着。

“就那前边塌了半边的房子。”老太太开口道。

周砚往前看去,路边有座土夯房,垮了一半,用油布和茅草遮盖着,剩下的一半看起来也是摇摇欲坠,等到明年雨季可就不一定能扛得住了。

周砚把自行车停下,提着一包冰糖上前扣了扣门。

老太太提着鸡蛋和卤肉站他身旁。

“来福,去开门。”里边传来了一声苍老的声音。

然后是一阵轻快的脚步声。

门销被拉开,周砚面带微笑地看着门内站着的少年,不禁愣住。

是他?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