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隐瞒(1 / 1)

加入書籤

“詹嘉彤,你一整天都在明示暗示我身体不好。你什么意思?”辛学宇一上车,就开始‘兴师问罪’。当一个人有了特别在乎的人,他就变得不酷了。开始婆婆妈妈、磨磨唧唧。

越爱越神经。

“我那不是随便找一个脱身借口吗。”她也是第一次住房车,所以挺新鲜的,这里瞧瞧,那里看看。“喔豁,还有冰箱,还可以做饭!”

“你是不是只看中了我的肉体?”

“是呀。”她不假思索。主要还是被房车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我的钱呢?”

“你忘了,我们签了婚前协议的呀,你的钱还是你的钱。”

辛学宇想起来了。结婚前,她提出三个条件,三个条件都答应,她才肯跟他结婚。

第一就是签婚前协议。积蓄不共享,负债不共担。第二就是不生孩子。第三……

她不惦记他的钱。这一点让辛学宇很没有安全感。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他比她大四岁,万一哪一天不能满足她,她是不是就去找别人呢。

一个四十岁的人,一个三十六岁的人。在人生路程走到一半的时候,才遇到真爱。才开始真正的学习去爱,爱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全然不同的人。

爱的最初起源受控于荷尔蒙和多巴胺。荷尔蒙让人兴奋,快感统治理智。多巴胺让人幸福,愉悦抢占先机。

真正让爱的种子茁壮成长,则有赖于它所扎根的土壤——现实物质条件与人品。

辛学宇不怀疑她和自己的人品,但物质条件呢。他没有刻意展现自己的经济实力,那不符合他的本性。她也不在意。婚前不打听,婚后不关心。或许,她努力工作,就是在给自己挣一个安全感。哪怕有一天两人不在一起了,她也不会受太大影响。

辛学宇很快想明白事情关窍,她被背叛过一次,所以要她相信男人可以依靠,任重道远。

杂七杂八想了一大堆,最后全部自我消化。没有露出一点他那蜿蜒曲折的心路历程。

“那郭总经常占你便宜吗?”他问。

“没有啊,小周都会帮我挡下来。”她说。

“小周是谁?”

“我助理,一个女孩子。”詹嘉彤说,“啊,对了,她最近要买房子。”

“买房?二手房还是新楼盘?”辛学宇追问。

“不知道哦。”

“如果要买二手房,建议再等三到六个月比较好,还有下降空间。新楼盘的话,现在城东有一个新楼盘已经封顶,马上要预约开售了。可以看看,有预算的话,可以买新房。这个楼盘取消了公摊面积。入住率超过百分之六十,可实行业主自主管理,物业管理公司自动撤出。”

“哇,我老公好厉害哦~”詹嘉彤夸张地给予赞扬,情绪价值先给他拉满。她知道他愿意给建议纯粹出于报答小周保护她的目的。

关于他的赚钱方式,她并非一无所知。从他平时打电话聊天内容以及他所关注的信息,总能窥见一二。

她只是不关心而已。反正横竖跟她没什么关系。她从来不是一个贪心的人(金芝芝经常说她傻的冒泡,送上门的好处都不要),也从不觊觎别人的东西,更没有那种‘结了婚,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的荒唐想法。

离婚的时候,由于前夫是过错方。对她有补偿心理,房子虽有她的名字,但不可能卖房,所以打算给她现金补偿。

詹嘉彤没要。离婚协议里,只要了自己全款买的那辆卡罗拉。至于抚养费,孩子一人一个,就谈不上谁给谁抚养费了。夫妻共同存款也是没有的,前夫的工资被婆婆冯玉玲拿在手里。而她的工资,一分为五,五分之二入孩子的储蓄账户,五分之一入母亲的赡养账户,五分之一用于自己的开支,五分之一拿来家庭开支。

结婚多年,前夫从来不知道她一个月拿多少钱。她结婚前说三千,结婚两年后,说涨工资了月挣四千,离婚时,说自己每个月只赚五千。

她最庆幸的就是听从了金芝芝的建议——尽可能地隐瞒自己的收入情况。所以被出轨的时候,她才不至于一溃千里。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检查完房车内基本设施没问题后,詹嘉彤和辛学宇自由活动。一个去了珍珍妈妈的帐篷,一个去了垂钓区。

参观完帐篷后,詹嘉彤和珍珍妈妈坐在木台上晒太阳。从她落座的地方,往前看儿童乐园,匡奕澔在蹦床上大跳特跳;往左看是垂钓区,刚好和辛学宇面对面,往右看是他们的房车。

“熙熙妈妈,你怎么离婚了?”珍珍妈妈实在好奇。以前参加亲子日活动的时候,见过她前夫几次,是个木讷老实的普通男人。虽然长相很普通,普通到过目即忘,没有任何记忆点。但既然詹嘉彤能看上他,必然有他的优点。

“走到头了,就离了呗。”詹嘉彤仍然选择维护前夫的体面。“这样不也挺好的,大家都幸福。”

“孩子怎么会幸福呢?”珍珍妈妈大为不解。

“难道在一个父母双全但不睦的家庭里,他们就幸福了吗?”詹嘉彤反问。她现在越来越觉得,上一段婚姻里,家庭氛围其实非常压抑。冯玉玲掌管家中最高话语权,匡毅又聋又哑,她呢,在冰与火之间,带着两个孩子委曲求全。

其中的心酸和憋屈,也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有些人的家庭生活是战场,刀光剑影、快意恩仇。她的家庭生活是烂疮,和谐之下,全是暗伤。

就连说出来,都会显得她矫情不知足。

她妈妈经常对她说,你就知足吧。

人往往只有在离开旧环境后,才会惊讶于原来自己那么能忍。当你习惯了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就变成一盆温水,它加温,你活生生熬死,它降温,你哀莫大于心死。唯独忘了,跳出来,也是一种选择。

很多人害怕没有后路的情况,害怕没有人托举自己会摔死,其实是她们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倾尽全力奉献家庭,把家庭视为避风港湾,把生存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把未来叠加在孩子身上,这样失衡的关系,注定经不起考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