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谷雨时分(三)
滨城。渤海湾边上的港口城市。在80年代,那座城市还远没有毕文谦上辈子所知晓的成就与地位。
毕文谦看过80年代的中国地图。考虑到这个经济特区的成色,如果以申城为南北分野,那么它必然是在北方沿海;它不适合深入渤海离京城太近,也不可能离胶澳的军港太近,再往南,沿岸一直到申城,都没有太好的工业基础和运输网络——与此同时,万鹏在东北沟通着苏联的远东经济试验区,东北的铁路网是80年代中国最完善的,滨城在这个网络的南端。
这个经济特区落在滨城,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问题是……
1988年,这是一个春天,究竟是谁在中国的渤海边画了一个圈?
黎华?还是会计师?或者,万鹏?
不同人首倡,不同人推动,不同人首肯,意味着不同的形势。
“春天的故事啊……今年,特别多。”
感慨了一句,却见刘甘美并没有真正明白自己话里的典故,毕文谦不禁略起了点儿穿越者的孤独,低头喝起水来。
“是啊,今年的春天,百舸争流。”很快,刘甘美也察觉到毕文谦神情不佳,不禁前倾着身子问,“怎么了,文谦?”
“……没什么。刘姐姐,还有什么事情吗?”
“事情,当然一直有很多。”
“但不必和我说了,是吗?”看着刘甘美微笑的脸,毕文谦也无奈地笑了一下,“那,接下来几天,你有空吗?”
“我?接下来,我会非常忙,忙到什么程度,忙到什么时候,我也说不准。”
“是吗?为了刘三剑?”
刘甘美看着毕文谦,流露着温柔的眼神仿佛看着的不只是毕文谦:“为了你们。”
毕文谦又低下了头,渐渐把一杯水喝干。
“……刘姐姐,真的没有别的事儿的话,那我们就出去吧!你忙,我也不留你。”
刘甘美闻言起身,却有迟疑了一下:“如果,你的歌已经准备好了,倒有一件事情,也许可以和你提提。”
“说吧!正好,我想休息几天。”
“那我说了?”见毕文谦点头,刘甘美又重新坐下,轻轻抿着嘴,终于又打开了手里的小本本,翻到一个页面,“最近几天,一些教育口的期刊杂志,收到了一些关于当下教育体制的现状的分析和探讨的投稿。如果不闻不问的话,也许会引起行业内的广泛讨论,最迟,从下个月开始就会发酵了。”
教育?不,刘甘美为什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