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洛水望气,修为进步(1 / 1)
长久的缄默后,李世民长吐一口气,“在汉中时,我曾与师仙子同行,那时候我们约定一起未来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四夷宾服,万邦来朝。”
“我没想到剑阁之前,是我此生见她的最后一面,她虽然不在了,但我一直都记着我们的约定,这天下乱的太久了。”
赵如梦站在他身侧,柔声道,“李公子,我相信你,也相信师姐的眼光,你一定可以做到。”
自己能做到吗?
李世民扪心自问,宋阀一统南方,而李阀却只能割据河东,甚至不惜向突厥称臣,以求自保,平心而论,他宁愿战死沙场,败在宋阀手上,也不愿与异族为伍,更别说这跟认贼作父没什么区别。可现在李阀的话事人不是他,而是他父亲李渊,他也无可奈何。
不仅是李阀,除了关中的宇文阀之外,窦建德、梁师都、刘武周他们都向突厥臣服,李阀如果不表示臣服,这些北地诸侯一定会率先联合起来对付李阀,届时,吴国还未败亡,李阀就先被瓜分了。
想到由静念禅院主导的这一切,李世民心中就浮现了一层阴霾,对于这次联军,他莫名的有些不看好,各方内部各怀鬼胎,良莠不齐,突厥野心勃勃,凌驾于诸侯之上,兵力固然强大,但如果不能竭诚协作,后果难以预料。
他自嘲般的摇摇头,没有再说话。
……
洛水之畔。
苏铭与宋缺等吴国高层将领来到此处,潺潺流水奔向远方,滋润着两岸的田地,这里是中原文明的起源之一,自从伏羲从洛水中得到河图洛书,创立八卦,再到周天子迁都洛阳,这里就成了天下的中心。
然而,提到洛水,除了河图洛书的传说之外,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洛水之誓,历史上的洛水之誓一共有两次,一次是西汉末年,刘秀围攻洛阳未果,在洛水发誓,原谅他的杀兄仇人,得以成功拿下洛阳,建立东汉王朝。
而另一次洛水之誓则是臭名昭著了,连带着洛水也受到了牵连,地位一落千丈,只不过司马懿违背誓言杀了曹爽全家,司马家也终究是遭到了报应,从长寿家族变得短寿,还生出了司马炎这样圣质如初的皇帝,从某一方面导致了八王之乱和后来的南北朝,而在这一期间,司马皇族丝毫没有地位,皇帝可以被随意杀死,许下的承诺也可以轻易废除,草菅人命十分常见,尽管如此,司马一族依然没有得到世人的同情。
以至于之后被刘裕赶尽杀绝,当时的人也没觉得有丝毫不妥之处,司马懿的僭越行为,导致司马这一大家族在历史长河上销声匿迹。
宋缺目光悠长,忽然笑道,“时隔多年,我南方汉人终于重新回到了这洛河之畔,胡无人,汉道昌,先辈的遗愿总算是完成了。”
“拿下洛阳之后,孤要在这昭告山河日月,祖宗先灵。”说完,他便问道,“寇仲,突厥人到哪了?”
“回王上,据信报,突厥人已至河北,现在应该是与窦建德他们会兵了。”
“李靖,我军士气如何?”
李靖上前一步,沉声道,“王上,自从您主持分地之后,军中很快就完成重组,士气高昂,只要王上一声令下,我军上下愿为王上赴死。”
宋缺点点头,满意的看了他一眼,走上前与苏铭并肩而立,“先生以为这府兵制度如何?”
苏铭的目光望着洛水,淡淡回道,“可用一时,却不可用一世。”
宋缺也深知府兵制度的缺陷,“此法能使得军队战力增强,就算用一时也是好的,只要能把这些胡人异族赶出中原,一切都值得。”
说到底,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打赢这场战争,拿回汉人的基本盘,恢复大一统,府兵制肯定有能改进的地方,但现在吴国没有这个时间精力,只能先办了再说。
苏铭接着道,“汉家昌盛是大势所趋,我们的骑兵虽不如对方,但步兵,军事器械都远远胜过他们,我现在所忧虑的是那些愿意给异族当狗的割据势力。”
“此战过后,北地定然是一片糜烂,生灵涂炭,异族入关岂是那么容易就能满足的?”
此话一出,宋缺沉默了,他也很讨厌这样的汉奸,但现在并无对付他们的办法,只能徐徐图之。
苏铭望着远处的洛阳,目光悠长,未来,这里亦是天下中央,胡汉力量的改变才是变局的胜负手,突厥虽然势大,但也比不上数百年前的五胡乱华。
那场史无前例的动乱自从东汉时就埋下了隐患,陇右,西凉之地,胡人不断壮大,中原王朝强横尚可制之,而中原衰弱,这些胡人便趁势作乱。
三国时期,虽说曹魏政权打击异族,也只是压制,而没能将他们汉化解决,这时候,北方的胡汉势力已经渐渐失衡,到了西晋八王之乱终于引发了五胡乱华,各胡族入侵中原,在这里开国建制,均以其本族子弟为兵,充作保卫政权的核心武力,藉此牢牢压制汉人,对汉人百姓与其说是严苛治理,不如说是纯粹充作为胡人兵马提供钱粮的底层农奴。
这个时候,汉人势力南迁,留下了大片空白,但依然还是以胡人势力为主,纵然偶有个别汉人因才能出众而得到胡人政权的重用,亦会被赐予胡姓,强行胡化,绝不会给予其统领汉人重新崛起的机会。
但这样反反复复,胡人政权更迭,以胡人为核心的军队互相厮杀,力量失衡,大量胡人在这个过程中或汉化,或死亡,汉人的实力悄无声息之间壮大。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北魏末年,尔朱荣死后,六镇分裂,高欢、宇文泰两分北地,各立东魏、西魏,相互之间连年攻伐,一直充当兵源主力的鲜卑胡族损失惨重,人口锐减,再不能提供足够的高质量兵卒。
关陇地区的西魏因实力不如东魏,军事上接连战败,宇文泰因此不得不开始从汉人中招募兵卒,并接纳关陇地区的汉人地主豪强。汉人由此开始大量进入胡人政权的各个阶层,完成了阶层跃迁,随着东魏、西魏乃至北齐、北周之间数十年如一日的频繁攻伐,汉人兵将在北周军队里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悄无声息的换血。
究其根本是因为汉族不但人数上占优势,且在经济和文化上也有明显的优越性,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拥有统一族群的属性,纵然会因内乱元气大伤而被外来胡人压制一时,却不可能会被压制一世。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汉人慢慢恢复实力,能把任何入侵的外族同化,而一旦胡人政权腐朽或爆长久内乱,再不能一心一意的有效压制汉人,那么汉人必然重新翻身做主,反过来压制并彻底吞纳胡人。
后世的蒙元政权如此,满清也险些中断国运,被赶回关外。纵观历史,没有任何势力或政权能够长盛不衰,每当汉人政权腐朽或内乱,国势衰微,则北方胡族大肆入侵,压制汉人。同样,入主中原的胡族腐朽或内乱,则汉人有志之士又会乘势而起,恢复汉统,将来到中原的胡人吞得渣都不剩。
如此往复循环,中土的历史恰是汉人与胡人的民族融合史,而汉人或许一时沉寂,却永能屹立不倒的根源,则是其强大的人口基数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历史如此,后世亦如此。
而现在,汉人崛起已经变成了历史大势,这一战,苏铭并不会觉得吴国会输,甚至就算是吴国输了,也是割据南方的东晋格局。
但北方,突厥却做不到对中原诸侯的绝对压制,因为中原的汉人势力尚未倾覆,军事实力仍在。
顺着洛水走了许久,杳杳冥冥间,苏铭的心神无限腾升,天地间的气息变化一一呈现在眼前,他感触到苍茫天地充盈着无穷无尽的流光溢彩,变化万千,然而其周流运转又隐隐然自有其永恒不变。
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中原无数大大小小的黑、白、红、黄、青五色之气汇成几头无角蛟龙各据一方,堂皇浩大而缥缈朦胧。
一方横亘凉州,一者分割灵州,一者在河东,一者河北,一者关中,而在河北还有一头形状迥异的龙狼,呲牙咧嘴,气势宏大,关中一条黄龙身躯比其他的要大不少。
心念电转之余,苏铭将心神转向南方,但“见”一头郁郁苍苍的青蛟巍峨盘踞,体型庞大,遮天蔽日,但却鳞甲毕现,沉稳绵延,如日中天,额头有角,几乎有化龙的趋势。
天地间一气流行,皆因形相不同,致生千变万用,然若源溯其流,盖归一也。
此时,宋缺猛然睁大眼睛,凝视对方,刚刚一刹那,他好像感知不到苏铭的存在,就像是他消失在这片天地一样。
而当他看过去,却能看到苏铭实实在在的站在那里。
他立马停下身形,退后,示意众人停下脚步,不要影响到苏铭。
苏铭立在河畔,双目自然闭合,心神空灵,功法自然运转,人道气运缥缈朦胧,源于万民之精气神的汇聚升腾,亦是天地元气所演化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奇异气象,因根植于人道大势而隐隐然亦有迹可寻。
呈现在高人“法眼”之中,则万民之气恰似各种各样的流光溢彩,流淌汇集在大地上的村镇城池之间,最终聚小溪成江河,滋生蛟龙。
此气运之龙不仅象征着国势强弱,更映射着万民意愿所向,预兆着人间大势的兴衰变迁,五德循环。那几条蛟龙都好分辨,只是草莽之流难以成事,而大周,突厥的势力最强,因此气运也更旺盛。
若是突厥在草原,其气运会更加强大,远远不止现在这个模样。
默默感察自身,苏铭只觉精气神愈混润圆满,清明通灵,显是刚刚心神上合人道气运而受益匪浅,精神境界更进一步。
尽管在望气之术上同样大有所悟,但他却并不如何着意,因为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冥海归元劲带来的衍生变化。
望气之术,古已有之,相传可窥天地人三才之变。
然而实际上,寻常奇门之士望气,所见不过雾里看花,或可偶然窥得人道气运的一鳞半爪,也犹如断章取义,不足为凭,止于术法层次,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或许已是匪夷所思,但在道行高士眼里其实不值一哂。
真正的修行高士,从不以奇门异术称雄,而是专注于参透天地和生命的奥秘,一旦臻至天人合一的无上道境,自有不可思议的神通一一具足,即使不通望气之术,人道气运的任何细微变化在其慧眼之前亦无所遁形。
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末。
说到底,还是境界最重,他相信,宋缺作为一国之主,能看到的感受到的不比他少,甚至为一方之主,更能体会到权势带来的心境和天地变化。
宋缺能调动一方军势为己用,甚至借这个机会突飞猛进,苏铭作为吴国的国师,自身位格足够,管中窥豹,也能有所进步,只是不如他多罢了。
良久,苏铭睁开双眼,清澈眼眸闪过一丝明悟,周身气质愈发玄妙,道韵滋生。
宋缺面上露出真诚的笑容,“恭喜。”
苏铭是吴国国师,他变强就是吴国变强,他如何能不高兴?更何况,作为武道上的对手和朋友,他也希望有一个能坐而论道之人。
对方进步,他由衷的感到高兴。
苏铭淡淡一笑,“略微有所感悟。”
下一刻,他面色微微变化,抬头看了一眼天空,刚刚脱离感悟,他竟然感受到了些许压力,不是来源于未知的敌人,而是源于头顶的天空。
早在之前,他在大宗师这个境界已经逐渐圆满,很难有所进步,而现在,他感受到了久违的瓶颈,若是突破境界,或许就能打破这片天地。
这不是错觉,是冥冥中的武道灵觉给他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