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李世民见宋缺,杨公宝库开启(1 / 1)

加入書籤

宫阙重重,庭院深深。

阳光倾斜在宫殿碧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辉,一个强大的国家正冉冉升起。

李世民压抑住内心的沉重,不动声色的观察着宫殿,年少时,他曾来过此地,那时的紫薇城初建,气象宏大,绝无仅有。

杨广正是在这里接见了各国使臣,可彼时的皇城纵然巍峨壮观,却有着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相,暗地里大厦将倾,却无人能救。

可如今,再踏入这座宫殿,他却发现,整座城池的气象已然不同,物,一如往昔,可人却不再是那些人,连带着整个洛阳都变得不一样。

怀着不安的心绪,他踏入大殿。

宫阙深处,宋缺端坐在上,一袭玄色衣袍,面容红润,刚毅俊朗,一丝皱纹也无,完全看不出来他已经是五十多岁了。

浑厚的声音传至耳畔,“你就是李世民?”

殿上,李世民跪倒在地,恭敬的行了大礼。“罪臣李世民拜见陛下。”

“平身吧。”宋缺起身,端详着殿上的青年,对方的态度恭敬,礼节也恰到好处,看不出一点错漏,不由得赞叹,此子好心性。

时至今日,他的帝王威势愈发厚重,再加上他为三军统帅,大宗师的身份,很少有人能在他面前保持平静,而以李世民的身份立场却能在他面前保持镇定,不简单。

另一侧,苏铭看着这历史性的一幕,心中慨然,纵然这个世界的李世民不是真实历史上的李世民也依然让他心生波澜。

世界线在这一刻重迭,虚幻真实的落幕,截然不同。

宋缺眼里闪过一抹淡笑,“数年前,朕在岭南,也曾听闻李家二公子的威名,初次相见,果然不一般。”

闻言,李世民心中一颤,什么意思?难道皇帝容不下我,朝廷还要继续打压李家?当年,他作为佛门选中的真命天子,享受到了极大好处,但现在,这些反过来都有可能成为他的罪证,作为新朝的敌人,他们先天就低了一头,在这一统天下的大势当中,赢家通吃,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李世民眼皮跳了一下,脸上紧绷绷的,姿态放的很低,“罪臣些许薄名,污秽陛下之耳,还请陛下降罪。”

他的小心思,宋缺看的很清楚,却也不在意。

“不教而诛,这是暴君的作为,朕欲重立汉统,再造华夏,新朝容得下你们李家,也容得下其他人,但有一点你们要记住。”

李世民心中顿时涌现出无尽的喜悦,自己千里迢迢来洛阳,不就是为了这句话?朝廷当真愿意放过李家?他再度拜倒,声音里充满了激动,“陛下乃圣天子,胸怀宽广,罪臣愚昧,还请陛下指点迷津。”

宋缺淡漠的声音再度响起,“门阀旧族是南北朝的遗留,新朝容得下你们,前隋旧事不得不察,门阀士族欲要存续,须尽早弃暗投明,保留北地汉家元气。”

“朕不欲降罪尔等,尔等也该知恩。”

意思很明显,门阀士族要想继续存在,就必须低头,不要妄想着谈条件。

李世民当即便道,“陛下恩德遍布四海,我北地世家大族定会遵从陛下之意,为新朝建立添砖加瓦,臣代他们叩谢陛下大恩。”

宋缺的立足根本不在北地,可却也不能忽视北地的庞大实力,中原的核心就在这里,门阀士族可以被消化拆分,却不能被消灭,他们如果被彻底灭掉,北地不稳,具体参考李渊杀了窦建德,河北几十年都没有归心。

一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那些门阀世家。

说完,宋缺的声音变得温润,“洛阳一战,你兄弟没于阵中,朕命人收埋尸体,葬在城外。”

李世民眼眶一下子红了,声音激动,“罪臣再拜首。”

“好了,你先退下。”

“臣告退。”

李世民弓着身子,缓缓退出大殿,待他走后,宋缺轻轻叹气,“此子善隐忍,实乃人杰,佛门的眼光不差。”

看到对方,他想到了自家长子,这么些年过去,虽说有些长进,但在宋缺眼里,他仍然没有帝王之姿,坐不稳这江山。

苏铭走到宋缺身旁,眺望远处天光,“佛法高深解不了天下灾厄,神通不敌业力,江山是用白骨铸成,每一次乱世都是一场洗牌,过去的上百年里,佛门总能适时下注,但是这关键的一局,他们输了。”

“谁能想到杨坚建立的大隋二世即亡,谁又能想到昔日英明神武的晋王登基之后会是暴君,吴国若想传承的更久远,其根源在陛下,其未来则在太子。”

宋缺点点头,“先生所言不错,国家兴亡,君王责无旁贷。”

幸亏当初他在蜀地的时候纳了几家女子,这几年麾下子嗣也不像昔日那样单薄,在太子之位上还有的选,他身为大宗师,年富力强,若无意外,至少还能活几十载,有充足的时间培养出下一代帝王。

“先生打算何时启程?”

“旬日之后。”苏铭轻声回道,他们说的是进军关中的日子。说完,苏铭又接着道,“依我看,陛下此次,还是要亲自前往北方走一趟的好。”

“为何?”宋缺不解,以吴国现在的兵力,足以横扫北地,无论是李靖,还是寇仲,都能独挡一面,其次,徐世绩,秦叔宝等人也堪为大将,他再去似乎有些多余了。

苏铭解释道,“北地是中原核心,世家大族畏威而不畏德,吴国兵锋强横,却代表不了皇帝,河北世家尚需敲打方能臣服。再者,此战过后,中原长治久安,朝廷要收天下人之心,宋兄走这一遭,足以省朝廷数年之功。”

宋缺眉眼一肃,陷入沉思,“有理,看来朕是非要走这一遭了。”

……

刚回到驿站,李秀宁便迎上前,焦急的问道,“二哥,他们没把你怎么样吧?”说完,还不住的打量着他,生怕他有什么事。

李世民摇摇头,“小妹,无妨,吴国陛下不会对我们赶尽杀绝,我们李家有救了。”

李秀宁闪亮的眸子升起一丝希冀,“真的?那我是不是可以不用进宫了?”

李世民眼睛瞬间变得锐利,紧紧地盯着她,“不,我们此行,天下人皆知,自从踏入洛阳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是吴国皇室的人。虽然陛下亲口说了不降罪我们,可要维持门楣,还需你在宫中多多用心。”

“尤其是当今陛下年富力强,唯一成年的皇子宋师道早已出局,太子之位空悬不定,你若能为陛下诞下皇子,我李家成为皇亲国戚,未必不能再次兴盛,甚至更进一步。”李秀宁眼里的泪一下子就淌了出来,“二哥,我明白。”

“小妹,但这是没办法的事,二哥也不想这样,对不住,明日我们去祭拜一下大哥和四弟吧。”

“好。”

翌日,兄妹两人到城外祭拜了李家兄弟的坟墓,李秀宁当晚便入宫了,无声无息,好似没有波澜,但洛阳城内的达官显贵都知晓这件事。

李世民也在数日后离开洛阳,转回河东。

……

洛阳城外,宋缺身着铠甲,手中长刀一挥,浑厚的声音响彻整座校场。

“出发!”

日光照耀下,乌压压的大军朝着关中的方向进发。

此次,洛阳朝廷,发兵五万,欲要一统北地中原。

吴军出发的消息早就传回了关中,可整个关中早就乱成一团,宇文化及早已失去了对朝政的掌控,下面人心惶惶,动荡不安。

大军刚抵达潼关,守城的周军便降了,关中门户大开,沿途所过之处,敌军望风而降,谁也不想以卵击石,跟宇文家陪葬。

这个世道,无所谓忠诚,从前周,到大隋,再到如今的周朝,城头变幻大王旗,给谁卖命不是卖命,洛阳一战败落,占据关中的大周就进入了灭亡倒计时。

不到数日,吴军便来到长安城下。

……

长安城外,苏铭一行人来到跃马桥上,桥下流水潺潺,“鲁兄,旧地重游,感觉如何?”

鲁妙子苍老面容闪过一丝苦涩,“物是人非啊,杨坚,杨素这些人杰皆已不在,没想到我竟然还能苟活到现在,上天真是开了个大玩笑。”

恢复本来面貌的石之轩打量着跃马桥,却什么也看不出来,若非有鲁妙子在这,谁能想到名传天下的杨公宝库竟然藏在这。

徐子陵望着正在开启机关的鲁妙子,啧啧称奇,“仲少,当初娘就跟我们说了这一个地方,要是没了鲁大师,恐怕我们压根找不到门路。”

寇仲腰间悬着一柄长刀,抱着双臂笑道,“哈哈,上阵杀敌我拿手,可你要让我学这些劳什子机关,那可真令人头疼,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出来这么奇妙机巧的东西。”

随着鲁妙子打开机关,一条通道映入眼帘。

时至今日,吴军兵临城下,就算是杨公宝库被公布出来,也没人敢在他们眼皮子底下虎口拔牙,在天下大势面前,什么得杨公宝库者得天下,听听就行了。

这世上,没有什么宝藏能抵得上十几万雄兵和两尊大宗师。

当抵达长廊尽处,左方出现另一廊道,连接另一空间,几人抵达之后,高举火把,室内的情况却令人惊愕不已。

不是因为地库内太多宝物兵器,而是太少。与他们想像中的杨公宝库,有十万八千里的遥遥距离。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阔密封地室,室顶四角均有通气口。两边平排放置共十多个该是装载奇珍异宝的箱子,贴墙有几十个兵器架,放满各种兵器,但都只是普通货色,上面生锈发霉,拿去送人也没有人要。

寇仲一脸嫌弃的盯着那些兵器,“鲁前辈,这就是杨公宝库?”

“年轻人就是心急,当初我建造宝库,一真一假,用来掩人耳目,这么多年过去,没想到连这座假库都没人能找到。”说到这,鲁妙子一脸自得。

“嘿,你说错了,我娘就找到了。”

这时,通道尽端传来徐子陵的声音,他面前是一道钢门,门上一道,门外两侧各嵌着六颗青光闪亮的明珠。亮度虽不强,将此地照的通透。

“看!“

众人放眼望去,只见光滑的花岗石壁被人以匕首一类的东西硬刻出一行字,写着:“高丽罗刹女曾到此地“九个字!

寇仲涌出热泪,颤声道:“是娘写的!“

徐子陵双目射出浓烈的感情,伸手轻抚留字,“娘若晓得我们终于瞧到她留下的字迹,必欣慰非常。“

一时间,寇仲泪动得说不出话来,想起当时傅君绰的音容笑貌,临终的遗言,这些年来他们的经历,心中感慨万分。

而苏铭,石之轩,鲁妙子三人见到这一行字却是面色微变,但也没说什么。

罗刹女刺杀杨广,又放出杨公宝库的消息,目的不言而喻,傅君绰奉师命来到中原,目睹假库的情况当然是大失所望,只顺手取走一批珍宝,希望在江湖引起大乱。

只可惜,她与双龙有了纠缠,不幸身死,否则江湖上还不知要死多少人。

一阵缅怀过后,鲁妙子打开通往真宝库的通道,几人穿过长廊,来到一个圆形的石室,中央有张圆形的石桌,置有八张石椅,面绘有一张图文并茂缮析详尽的宝库地图,更显示出宝库与地面上长安城的关系。这正圆形的地室另有四道普通的木门,分别通往四个藏宝室,桌下尚备有火石、火熠和纸煤,以供点燃平均分布在四周室壁上的八盏墙灯。

寇仲两人点燃灯火,室内顿时被照亮的如同白昼,几人搜索密室,不禁叹为观止。

石之轩长吐一口气,“杨公宝藏,名不虚传。”以他的见识和阅历,看到这里的场景依然感慨万分。

四座石室,每室宽广达百步,三座藏兵器,一座藏以黄金为主的财宝。所有兵器,均以防腐防的特制油布包里妥当,安放在数以千计的坚固木箱内。

粗略估计,只强劲弓已达三千张以上,箭矢不计其数。其他甲、刀、枪、剑、戟各类兵器,更是数以万计,足可装配一个万人劲旅有余。

若是谁能得了这些宝藏,短时间内便可武装出一支大军,即便是对于现在的吴国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