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阳春煦日。
在朱标与他的那个秀才朝廷共同努力之下,不过短短四年时间,却是呈现出一幅百姓安于生业、家给人足、外户不阖、路不拾遗的盛世场景,至少在江南京畿等地如此,以致于朝野上下均言“四载宽政解严霜”。
四年时间,大明帝国从洪武彻底迈入了建文,从先帝的雪刀霜剑之中,进入了阳春煦日,进入了一个文人骚客的锦绣盛世!
即便是朱雄英都未曾想到,不过短短四年时间,朱标便完成了他的政治梦想,打造出了一个文人士大夫执掌朝堂的建文盛世。
不过,这个所谓盛世,他并不愿意见到,甚至觉得有些可笑。
细细想来,出现这么一个畸形的“文人盛世”,倒还真有那么几分原因。
太祖爷朱元璋自幼穷苦,饭都吃不饱,更是没有上过学,而他最终以武力夺得天下,开创之初自然一直重武轻文。
虽然在他后期守成之时己有所扭转,但对文人士大夫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猜忌,从朱雄英初来大明之时,老爷子想法设法地折腾硕儒名士便可见一斑。
太祖爷要的是什么?
是中央集权!
是至高无上的皇权!
而反观当今天子朱标,一位自幼习从儒家圣言的谦谦君子,即位之后自然礼遇文士,尊重文教,提高其品级,通过种种手段力图改变重武轻文的倾向,达到“尊右文教”的目的。
朱标要的是什么?
是文人盛世!
是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相比于洪武朝的酷寒政态,建文朝无异于阳春煦日,天子朱标大力拔高文人士大夫们的地位与权力,致使他们颇有心花怒放之感,甘愿为这位圣贤明君效死。
文人士大夫的地位提高了,底气足了,胆子便大了,加上天子多次下诏求直言,但凡腹中有点墨水的文人书生都敢上奏天听了,不必再像洪武年间那样动辄得咎,唯恐被喜怒无常的先帝剁了脑袋。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朱标的那个秀才朝廷变得乌烟瘴气,畸形无比。
上至衮衮诸公,下到贩夫走卒都在高声颂扬当今天子的英明贤德,都在鼓吹出一个太平盛世。
文人们最拿手的本事,除了用笔杆子杀人之外,便是粉饰太平了,朝野上下都在自欺欺人,描绘出一副太平盛世,百姓生活质朴幸福,当今天子英明爱民,那他们自然争相效仿,迎合帝意。
但谁又可曾下到乡野去看看,这些全都是假象,都不过是在粉饰太平,北地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儿来的什么太平盛世?
光鲜亮丽的背后,不过只是满目疮痍!
多亏朱雄英先前寻到了土豆与甘薯,并将其大力推广种植,这才得以救了大部分庸庸民众,能够勉强填饱肚子,农户每天都在番薯的支撑下惶惶度日,替士绅豪强辛苦耕种,还要为赋税发愁,这就是他们口中的太平盛世!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土豆与甘薯,加上连年不断地自然灾害,各地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朱标还能安安稳稳地坐在龙椅之上,打造着他的秀才朝廷吗?
在这光鲜亮丽的太平盛世背后,百姓农户依旧生活困苦,满目疮痍下皆是苦不堪言。
真正步入这个“盛世”之人,不是大明帝国,而是那些文人士大夫,而是那些士绅豪强!
“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朱标啊朱标,你这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啊!”
朱雄英低声喃喃道,眼神之中尽是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