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葛亮在书房里边安心读书,今儿读的是《战国策》,这也算是新开一卷书来读了,前面的《史记》算是告一段落了。
要说这《战国策》,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仔细读来与读三国演义有些相像,要是说这个史书与演义相像还真有些扯淡啊。关键是战国策上面的故事它的精彩程度基本不亚于演义了。
发生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用刘向的话是“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无,敌侔争权……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
所谓的大争之世,井田背弃,耕作技术进步,小农经济崛起,同时私田大量产生,冶铁业和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业和手工业产能快速增长。再加之各国相继变法,结果便是“策士”出现在人们眼前。
七雄并起、诸侯纷争不断,“法治”代替了“礼治”,毕竟在这一时期,“法治”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变革,“礼治”已经行不通了。
如刘向在《战国策·书录》所言“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有设之强,负阻而侍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故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军事科学和战略思想,外交战略和策略方针应运而生,而设计或运作这些思想和策略的合纵连横的游说之士登上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