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会让部队的推进速度大打折扣,远不如由张煌言那边动手来得容易,且事半功倍。
法国皇家陆军在三月底之前,已经取代了边境巡逻部队,提升了法国与瑞士边境地区的戒备级别。
证件有问题的人,一律不准进入法国境内。
偷度到法国的外国人,必须缴纳足够的罚金,才能获得临时居住证。
否则要么被送去挖矿,要么被直接遣返回瑞士。
由于法国在新接收的辽东地区获得了极大的收益,譬如工厂、矿山、铁路、公路、机场,其开发与建设程度都超过了法国本土。
路易十四在高兴之余,也就不愿意暗地里帮助瑞士度过难关了,这个邻国也给不了老朋友那么大的好处。
相反,老朋友在进攻瑞士之前,还主动向自己移交了山东南部地区,尤其是非常重要的青岛海空军基地。
这里是路易十四一直希望获得的地方,如今总算是梦想成真了。
有鉴于此,瑞士人的死活,也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除了在局势紧张之前,也就是新年伊始向瑞士出售的那批武器装备之外,法国就再也没有帮助邻国来提升国防实力了。
瑞士自己的兵工厂能生产多少武器,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完全与法国无关。
在听说明帝国本土的东北地区不光是粮食主产区,还有大量的煤矿以及一座巨型油田之后。
路易十四便打算用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来换取明帝国的东北地区,这应该是一笔比较公平合理的交易。
伊比利亚半岛也有很多矿藏,更是法兰西帝国的粮食产区,而且一年两收,对老朋友来说,一点都不亏。
路易十四的计划便是用法属东南大区、尼德兰、西德意志,这三块地盘,换取明帝国的西北和西域。
法兰西本土则在最后与明帝国的泛畿辅地区(北直隶、山西、山东)进行交换,以完成整个换地计划。
换取东北地区,是整个换地计划的第一大步骤,执行得当的话,那就意味着有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
法兰西帝国在欧洲的面积才多大?
能换取五六倍大的面积还有两大产粮区和大量自然资源,这不是天大的好事么?
搬家又有何不妥之处?
当年西班牙或葡萄牙要是搬到了美洲,现在应该还是世界霸主,最不济也是世界三千的国家。
可惜那些国王终究是短视的,根本不理解搬家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足够大的国土,足够多的人口和资源,才能成为世界级的强大国家。
就算老朋友知道地震,不告诉自己,总不能明帝国本土以后遍地都地震吧?
每五十年发生一次大地震,对自己来说也是能够承受的。
自从老朋友登基成为皇帝以来,明帝国本土才发生过几次大地震?
除了地震与洪水这种天灾之外,路易十四对其他问题几乎不怎么担心。
法国欧洲地区的总人口也有五千万左右,足以控制淮河至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了。
更何况西非与印度这两大海外属地还没丢,今后可以利用海外属地继续向新本土供给营养。
如果通过换地的方式能让法国长期维持在世界第二的位置上,那么干嘛不尝试一下呢?
路易十四此前从未想过为了保住世界第二的宝座,自己居然能到了失眠的地步。
法国不同于奥斯曼与印加,本土并没有足够多的资源用来发展工业。
石油需要从五千公里外的西非运过来,黑奴也一样。
如果能获得大明本土的油田,那就可以省去运费的开支了。
尤其是大明本土北方地区几乎拥有法国所需的一切自然资源,除了气候比较差之外,真是非常理想的落脚点。
所以路易十四的大部分心思都放在搬家上面,法国可以慢点搬,但不能比荷兰或普鲁士太慢。
这三个欧洲国家里,荷兰的搬家速度是最快的,因为本国人口少,且拥有世界前五的船队。
荷兰欧洲的本土只有不到一千百万,而且包括了不列颠半岛上的约两百万前英裔人。
但对应的是超过八千艘远洋型商船,在搬家的时候,这些商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负责执行搬家任务的威廉三世乐观估计整个计划将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应该是比较快,且己方感到满意的结果了。
预计每年可以通过海上运输一百五十万人,通过明帝国的北线铁路运输五十万人,在运力上是完全可以满足计划要求的。
几乎每天都有从地中海驶入苏丹运河的荷兰商船,而且远远不止一艘。
哪怕没有搬家必要的瑞典与威尼斯的远洋商船的船主,为了多赚一些钱,也加入了搬运队伍里。
他们并不需要将人或物品从欧洲运抵明帝国本土,只需要负责从荷兰启运,行抵波罗堡或者锡兰即可。
从那里再换船,或通过北线铁路,一路运抵东方世界。
等到明帝国的第十六批次(17311739)造舰计划结束,也就在明年年初左右。
明帝国便可以向荷兰移交所属福建的造船厂了,这才是荷兰高层最看重的部分。
明帝国的造船能力高居世界第一,荷兰能够获得其中的三分之一,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
而且福建与广东两地气候宜人,几乎全年都可以进行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