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表情复杂,看着大禹,既感佩又惭愧。
大禹他自然是认得的,当年在天界时,并不出彩。因对人族的遭遇感到歉疚,所以力所能及的救护了许多人族,大禹只是其中的一个。
对于大禹的所作所为,伏羲虽然嘴上没说,但心中未尝没有怨怪之意。忘恩负义之人,很难让人抱有好感。
虽然大禹鼎镇九州有功,但其目的也不过是助天帝陛下谋划天罗地网,他自己也得了巨大的功德,从一个大罗初期成为准圣圆满,还开辟了数十万年人道王朝,可以说这回报足够了。
在人族漫长历史中,出了许多雄才大略,功绩显著的皇者,其中大禹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从来都是毁誉参半,饱受争议。
渐渐的,连煊赫一时的大夏朝都被有意无意的掩入历史尘埃中,斩妖除怪,划定人族疆域,开启三代之治的具体功绩无人知晓。
历代典籍之少,记录之简陋,无过于此,只寥寥几笔,勾勒一个神秘的时代,内容一片苍白,仿佛历史断代一般。
但此刻,大禹用自己的选择,告诉世人,他是当之无愧的一代皇者,天庭大帝。
他忠于自己的君主,也不负自己的族群。人世滚滚如潮,数遍古往今来,能如他者有几人?
人族诸高层,如三祖、五帝、轩辕、五龙氏等人,看向禹的目光,已经由暗藏的敌意变成惭愧,但眼中的疏离于排斥并没有消失。
一个将主君利益置于族群利益之上的人,就算有再大的贡献,在他们眼里,和自己也永远不是一路人,也不会成为人族的核心。
钦佩归钦佩,感激归感激,但对人族来说,最需要的却永远是将族群放在第一位,能够做出任何牺牲的人。
而坐在禹后面的亲人,如女娇、启等人,则既自豪又肉疼,一方面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但对于失去圣位,还是可惜不已。
而天庭众帝君,包括和大禹关系很好的昊天,都是面色复杂,很是钦佩。他们大多都是先天大神,并无族群牵绊,无法体会大禹的感受,但设身处地,自问大约是做不到这一步的。
这一番举动,在人族中或许会经久传唱,或许会渐渐被有意掩埋,不过却足以让在场的人永远铭记,对这一尊天庭大帝产生由衷的敬意。
大禹对于四周各种各种的目光并不在意,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他,傻、笨,还是大度、胸襟广阔,但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想做的事。
东王公微微沉吟,伏羲固然在人族中地位极高,但这人从巫妖时代开始,就屡次与自己为难,多次阻道,就这么将圣位给了他,太便宜他了。
不过即便这是禹自愿转让的,伏羲也得又那个命承受才是,地道圣人,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罢了,大禹,既然你已有决断,朕也不好枉做小人。不过,伏羲,最后一尊圣位当化入中圣灵洲,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你所修乃木之大道,中圣灵洲属土,五行木克土,如此难以调和大地,反而有碍发展。你若成圣,需转变自己所修大道,或者再修土之大道,方能和中圣灵州完美融为一体。”
“什么?”
伏羲表情一僵,心中咯噔一声,没想到还有这么一说。
但细一想,发现还真是如此。
真武修水之法则,化入四海之中,毫无问题。
鲲鹏修风之法则,辅以水之大道。风者五行属木,位在东方,化入东胜神洲。
应龙修土之大道,土生金,故而化入西牛贺州。
玄冥修雨之法则,北俱芦洲属水,二者也正好相配。
昊天修火之大道,南方属火,故而化入南瞻部洲。
唯独自己,修木之法则、音之法则,唯独没有火、土法则,和中圣灵州格格不入,难以完满融合。
伏羲当下眉头皱起,难道要将圣位还给禹?禹修水、土两种法则,当年治水时,先堵后疏,便是两种不同法则的体现。
东王公道:“地有三宝,曰水火风,再衍生金,故而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大地最基本的元素,其本源分别位于五大部洲。故六圣人必须符合大地五行,即便不完全相同,也许二者相生转化,如此才能化入大地,以五行相生而彼此完美勾连成整体,将大地意志和本源运化到所有地方,使得大地承载能力提升到足以承载太始境的力量。若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影响巨大。”
伏羲顿时心凉了半截,不过还是不死心道:“陛下,臣可以再修火之大道。臣所修木之大道已经有所成就,木生火之下,想必数百万年内,应当能进火之大道修成准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