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水手探险队与玛雅精锐神殿守卫的第一轮交战,来得匆忙,去的也快。
按照此时大明的标准配置,一个百人队中有铳手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箭手三十名,长枪手四十名。
铳手此时用的还是元代改自宋代突火枪的火铳,当然,是小型化后给单人使用的手铳。这东西整体与用粗竹筒做枪身的突火枪形状很相似,是个类似竹筒的圆筒形。
这种武器以火药为动力向外喷射复数石弹或箭支等,操作简单易上手,并且威力不俗。
但因为长途跋涉又多次遭遇风浪,船上的火药已经不多。有限的火药还要供给船炮比如碗口铳等使用。
加上尤卡坦半岛的天气闷热潮湿,十分不利于火药武器的发挥,所以实际上这支300人的探险队中,并没有火铳手。
刀牌手使用腰刀和典型的明代竖长盾牌,作为防护力量及极近战核心。
弓箭手不用多说,字面意思。
舰队弓手们使用的弓,拉力大抵在六十磅到一百磅之间,以八十二磅左右最为常见,这是明代的六十斤弓。
不过队伍中也有几个大力士用的弓更重,折算下来都在120磅以上。
其中就有那位看上去显得不是很壮的黄舰长,以及,路远。
这一路走来,路远用把一百六十磅的强弓,不知吓退过多少人。
最后是长枪,依旧是这个火器没有占绝对多数时代的主兵器。
明初军用枪大抵有三种,而水兵最常用的就是长枪,长约三到五米,枪杆硬而枪头轻利,利于戳枪威力且重心靠后便于操作。
不过路远所在这支小队虽然兵力配置除了火铳手外其他都差不多,但因为是海战转陆战,行动区域又是热带雨林,植被茂密视野较差,所以队伍中的刀牌手更多。
长枪手不但数目有所降低,且枪杆也都短了不少。
行军时刀牌手最前一部分,之后是长枪手,再接弓箭手,最后又补一部分刀牌手,做到以守为主,攻守兼备。
毕竟,对付这里的原住民战士,歼敌不是主要目的,反倒是保全自己更重要些。
此时被丛林中突然蹿出来的半身甲神殿守卫袭击,队伍最前的刀牌手立刻架起手牌挡住对方的弓箭投石器乃至长矛的进攻。
而身后长枪手立刻架起长杆,在擎起的盾牌上方,将尖利枪头递出去,轻易便刺穿了神殿武士的软甲。
而玛雅武士一方的武器,别说那些投出的石子和弱弓抛出的黑曜石箭矢,便是那些长矛都冲不破刀牌手的防线。
个别长矛从盾牌间隙中伸过来的,很快便被手持腰刀的刀牌手将矛尖消去,成了没什么杀伤力的长棍。
这里的文明距离连年征战不断地欧亚大陆实在太远,在如何杀死对方和如何避免被人杀死这条技术线上的研究太过滞后。
两派人马短兵相接不足一分钟,神殿守卫一方便扔下了数十具尸体,而给水手探险队一方造成的伤害,只有零散的箭矢击中皮甲后的淤青。
当玛雅一方发现路远这边的队伍不仅牙尖而且壳硬后,便毫不迟疑地后撤逃入丛林。
这边茂密的热带丛林让生活在四季分明世界的大明水手们吃了不少苦头,自然也没人说什么追进林子里。
所谓逢林莫入,老油子们都不傻。
但是,这次修整后,不光黄舰长对是否冒着重大减员的风险继续深入有些迟疑,就连路远也暗自在一旁皱眉,心中思索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