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这个原理,为我建立模拟。”
“无更多数据,无法建立精确的数字模拟。”
“为第一个元素导入第三号数据库……进行演算。”
“演算开始……无法完成演算,步骤如下。”
“折叠隐藏演算信息,高亮显示公式交互步奏。”
“已完成。”
看着一行行的公式,李林的眼睛越来越亮。
他把平板放在一旁的支撑架上,对着眼前的三色成像仪一通操作。
建模、预设数据、模拟运算,他对这套流程早已经驾轻就熟,毕竟这就是铸梦科研部门赖以成名的超级法宝。
“运行虚拟数字模型。”
“运行完成,部分数据缺失,虚拟运行完成度百分之六十三。”
“把虚拟模型导入反场约束模型中,取代现行第三模块,运行。”
百分之六十三虽然不是个很高的数字,但那毕竟是预估,而且也足够一次实机测试了,更不要说一次可能只耗费几十或者几百度电的虚拟运算了。
这在他们这些铸梦集团科研部门的人眼里看来,简直太值了。
也正式因为如此,李林甚至有些激动。
因为第三模块目前的设计方案对应的实验装置,基本等于是一次性的,而且时间非常短,一次测试百十秒之后,这个模块就会被整个反场约束实验装置物理意义上破坏掉。
可以说,第三模块是拖累整个反场约束实验装置运行的技术难题之一。
作为铸梦集团的科研人员,他们接触了太多的先进材料和设备,知道这个数据差不多已经是现在蓝星制造加工能力的极限了。
所以在考虑优化这个项目的时候,李林就没想着从材料方面下手,而是在设计、甚至是原理方面找灵感。
可以说,相对于他和整个反场约束项目组来讲,这些限制整个实验装置的老大难问题,已经不是贡献点这么简单了。
谁能解决它们,都相当于推动整个实验项目向前迈进一大步。
可升降的三色成像仪降到了最低,虚拟的最新反场约束装置呈现其上,其中有些部分甚至才完成理论研究和数字模拟,连实物设备都还没制造出来。
也就是说,它的数字模型虽然并不完全准确,但却代表了铸梦集团科研部门反场约束实验室的最高成就。
而现在,它就这么呈现在李林面前。
李林和其他科研人员都清楚,虽然他们天天对着智能助手喊着建立数字模型,可他们并不需要关心模型内那些已经完成了测验的数据。
也就是说,他们虽然了解整个数字模型的运行情况,可除了自己负责的部分,对于其他部分也只是知道它们能做到什么程度而已。
可以说,他们这些实验人员,都只是为这个模型的建立,贡献了他们自己研究的那一小部分而已。
如非必要,他们也不会非常详细的去查证其他部分的资料和数据。
因为智能助手早已经告诉过他们了,不管是必要的查证和非必要的查证,都会被铸梦科研系统记录下来。
理由很简单也很直白的呈现在他们面前,是为了技术保密和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