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 笔趣阁
  2. 女生
  3. 神圣罗马帝国
  4. 第两百五十九章 沙皇的抉择
设置

第两百五十九章 沙皇的抉择(1 / 2)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类似的事情,在国际政治外交中经常发生,很多时候都是政治需要决定“真相”。

比如说现在,迫于经济上的影响,伦敦政府不得不支持柏林政府,但是仅凭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必须要拉上法国人。

在这种背景下,黑手就只能是“奥地利”。从利益角度出发,恰好维也纳政府也有动机,这就更洗不清了。

洗不清也没关系,在普俄战争的问题上,英奥两国本来就站在了对立面,债多了不压身。

弗朗茨无所谓,亚历山大二世就头疼了。英国人一出手,他们的外交努力就废了大半。

没办法,外交真不是他们的强项,看看沙皇政府的国际声誉就知道他们的外交有多业余。

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那是对手同样是外交小白,双方在菜鸟互啄,勉强算是旗鼓相当。

不是说普俄两国没有优秀的外交官,真论起基层外交官个人能力,就算是有差距总体上也不会太大,问题的根子出在了决策上。

在国际外交中优秀的外交官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要看上面的决策者,他们才是真正有权力决定一个国家外交的主。

很遗憾,普俄两国做决策的就没一个是擅长外交,下面的官员再努力也没用。

原时空德二帝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俾斯麦主政时期外交工作登峰造极,换人过后就一塌糊涂。

斯摩林斯克战役过后,外界普遍看好俄国人,沙皇政府也趁机加强了对北欧联邦的外交攻势。

雪中送炭难,锦上添花易。北欧联邦内部很多人都动心了,尤其是丹麦人正摩拳擦掌,准备报普丹战争之仇。

从战略上来说,只要北欧联邦现在捅普波联邦一刀,这场战争就结束了,不管毛奇有什么惊天谋划都没用。

可惜沙皇政府的行动太迟缓了,不知道是因为利益,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谈判迟迟没有取得结果。

随着英国人的插手,原本准备锦上添花的北欧联邦政府再次动摇,联手成了梦幻,俄国人错过了赢得战争的最佳机遇。

这还不是令亚历山大二世最头疼的,更麻烦的是“斯摩林斯克战役”胜利后,国内的乐观主义开始抬头。

很多干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废物,都化身成了军事大家,对前线指手画脚。

“什么直驱入华沙”、“奇袭柏林”……各种奇葩战术层出不穷,听起来都很不错,随随便便就能够赢得战争。

嘴炮党不算啥,就当是在听故事,做事的时候,把他们说得先排除掉就对了。如果嘴炮党拥有社会影响力,情况就大不相同。

俄国这帮嘴炮党恰好就有社会影响力,某些人在政府中还手握大权。这帮家伙“哔哔”了起来,亚历山大二世都感到头疼,前线的指挥官压力更不用说。

……

七月的圣彼得堡,没有冬日的严寒,没有夏日的酷暑。十几度的气温,正是最宜人的季节。

在这个最好的时间,又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斯摩林斯克大捷”,整个圣彼得堡都弥漫着胜利的喜悦。

作为指挥这场战役最大的功臣,伊万诺夫元帅悄然无声的从前线返回,赶来参加军事会议。

面对同僚的恭维,伊万诺夫只是一笑而过。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斯摩林斯克战役的水分有多大,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普军的主力尤存,现在就谈“胜利”还为时太早。如果不是政治需要,伊万诺夫元帅不介意公布真相,揭露敌人的险恶用心。

政治上没有如果,沙皇政府需要一场胜利,“斯摩林斯克大捷”来的正是时候,假的也必须要变成真的。

相对而言,这也不算造假,最多只能算是进行了艺术加工。那一对俘虏,都是战绩的体现。

当然,作为一名真正的军人,伊万诺夫不认为这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甚至他还怀疑,敌人是养不起这么多炮灰,故意塞给他们增加后勤压力的。

……

冬宫

亚历山大二世微笑着说道:“元帅,说说前线的情况吧!”

俄罗斯帝国的元帅不只一位,不过能够出现这里,并且被亚历山大二世慎重对待的就只有伊万诺夫了。

军人最大的底气永远都是战功,不管水分有多大,赢了就是赢了,作为胜利者伊万诺夫有被尊重的资本。

或许伊万诺夫的军事指挥能力不是最优秀的,但他有别人没有的优点,那就是他指挥的战役从无败绩。

翻开他的履历就会发现,这是一位稳定输出型选手。最喜欢的就是稳扎稳打,反对进行任何军事冒险。

除此之外,他的运气一直很不错,碰到的敌人一直都偏弱。

第一次普俄战争中,他先是指挥部队对付波兰人,接着又被派去防守君士坦丁堡阻击奥斯曼人。

敌人都是软柿子,加上他这么保守指挥官,俄军就算是想输都难。

在俄军一片大败的情况下,能打胜仗的伊万诺夫自然脱颖而出。

紧接着又赶上了第二次近东战争,沙皇政府和奥地利联手揍奥斯曼人,没得说这就是送战功的。

第二次普俄战争爆发,亚历山大二世为了求稳,第一时间就启用了这位“战功赫赫”的“好运”元帅。

事实证明,这一任命非常明智,在过去十个月的战争中,尽管俄军没占多少便宜,没有吃什么亏。

纯粹的消耗战打到现在,大家猛然间发现,俄军在消耗战中渐渐获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唯一的缺点就是伤亡大了一点儿,不过在胜利面前,这都是小问题。相比第一次普俄战争,现在的俄军在战场上打出来的交换比,已经好看了太多。

伊万诺夫拿起了一根指挥棒,边说边在地图上点:“斯摩林斯克战役过后,普军主力一路后撤,仿佛要放弃波兰地区。

不过这只是表面情况,斯摩林斯克战役并没有重创普军主力,他们还有一战之力,根本就没必要跑这么快,更不用说放弃东大门华沙。

我研究过敌军的调动方向,在向两翼分布,只要我们进入了华沙地区,他们就可以立即扑上来。

当然,不是说我们怕和敌人决战,主要是没必要在华沙地区和敌人决战。就算是要决战,也应该是我们选地方。”

显然,伊万诺夫是有政治头脑的,不能说的坚决不说。

在场都是聪明人,就算是伊万诺夫不说,大家也知道波兰人不欢迎沙皇小爸爸,华沙地区又是反俄最积极的地区,在这里决战没有任何民众基础。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