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快刀斩乱麻(1 / 1)
这个郑喜的态度也很奇怪啊,他是笃定自己不会死吗?不然怎么会在郑成功大营之外进行挑衅呢?
是谁给他的勇气?梁静茹吗?
真是笑话。
这是郑泰的意思,还是江南豪绅的意思?
以郑泰的精明,不会让自己的心腹管家做出如此不智的行为。
郑锦心中念头转动,脑中翻滚着这件事背后,可惜信息太少,时间太短,分析不出什么。如何妥善处置此事更是让他有些头疼。
这是在考验我临场应变能力啊。这个面试题不好答啊。
看着眼前众人的表演,尤其是郑喜那悲愤的神情和得意的眼神,郑锦反而觉得事情突然变得有意思的很,比接待老赖有意思多了。
郑喜如此弱智的表演是怎么当上郑泰的管家的?还是故意做的伪装,以让人看轻三分、不屑三分呢?
可惜,自己也无法处置于他,郑泰的脸面还是要维护的。
郑锦也不管背后有什么算计了,时间紧迫的他没有心情跟他们玩这种把戏,直接道:“高将军不必多虑。这几位正领、副领说的不错。
厦门之战,我军大胜,战绩震于天下,伪清战战兢兢,仓皇北逃。
我军军威盛于四海。
此战,若论功,建平侯军功卓著,当排第一。
若无建平侯危难关头的紧急率领战船攻入伪清水师,大败伪清水师于圭屿。
厦门之战,胜负成败是难预料。
此战胜利后,藩主论功请赏,已经向朝廷奏表报捷,建平侯功居第一。
藩主也多次赞扬建平侯在此战的贡献和军功。
建平侯的功绩,众将士历历在目,谁也无法掩盖。
诸位但且放心,朝廷深明大义,如得知如此大胜,必定会不吝封赏。
建平侯封赏一事,为期不远。
只是,此时此刻,朝廷播迁云贵。一路之上,山高水远,道路不变,一来一往的奏报和封赏并不能很快的下来。也请诸位向军中兄弟说明清楚。
我军向来军纪严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鉴于诸位关心心切,我必会将诸位的想法向藩主报告。
至于处置一事,自有军纪规定。
我一不是内司镇的监督官,二又不是内司镇的统领,自是无权处置诸位,诸位也无需向我请罪。
你们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士,藩主也会根据军功对你们进行封赏。
但你们涉嫌违背军纪,自有内司镇的监督官的对你们进行处罚。
高将军,这几位是你的部下,就由你带着他们回营了,直接想监督官进行报告了,如何处理,自有监督官进行依军纪进行决断。
我还有事,就先回思明了。
高将军不用相送了。”
一段长篇大论之后,郑锦也懒得跟这些人说些什么,更是懒得去应酬建平侯,也不理会郑喜,径直走了。
高应岳看着郑锦逐渐远去的背影,脸色变幻几下,最后只能无力的叹息了一声,押着这几个让自己颜面尽失的军官回到了军营。再也不看郑喜一眼。
郑喜看着郑锦要走,心中一急,高声叫道:“世子,侯爷还在侯府等候您呢,您看,您这?”
郑锦仿佛没有听到,头也不回,直接登上了等候多时的战船。
对于这个小人,自己没有办法在众目睽睽下处理此人,只能眼不见心不烦,赶紧避开了事。
刚好自己不想跟郑泰见面,赶紧离开才是正理。这次刚好用这个借口离开,真好。
看着郑锦离去,郑喜有些懊恼,又有些担忧。这次邀请世子参加侯爷的聚会、试探郑锦的行为,一件都没有完成。这回去不好交代啊。
想想自己的命运,郑喜眼睛骨碌碌的转了几下,也不管其他,匆匆向建平侯府赶去。
······
金门建平侯府
若是厦门岛上的招讨大将军府给人的感觉是威严,从门前经过都有种凝重的氛围,让人感觉喘不过气来。那位于金门的建平侯府给人就是一种富贵、暴富的气息。
建平侯府面积极大,整个建平侯府占地面积高达一万余亩,招讨大将军府的三倍有余。整个侯府,大小殿堂数十座,皆装潢的富丽堂皇,显示这建平侯府赫赫的富贵底蕴。
大门口的两蹲石狮子,威风凛凛,明显超出标准的大门两侧站着数十个全副武装的铁甲武士,一看就是军中精锐,现在却被安排到侯府门口站岗执勤。
这排场足以吓怕一些斗笠小民,门前几乎生人莫近,冷冷清清的。
这或许就是所追求的排场吧。
匆匆从军营赶回来的郑喜脚步慌乱的从建平侯府小门走入。
很明显郑喜在建平侯府的地位并不低,一路走来,十几支巡逻队没有一人上前阻拦的,而一些仆人、婢女远远看到郑喜走来,都恭恭敬敬的站到旁边,等待郑喜先行离开。
匆匆半个小时就在路中悠忽而逝,郑喜轻轻平息一下气息,来到建平侯府接待重要宾客的前厅。
建平侯郑泰正在与其弟郑鸣骏、其子郑缵绪商议事情。
郑泰此人看起来五旬有余,白面微须,一身富态,脸上挂着笑眯眯的微笑,让人看起来就心生好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位是个成功的大商人,而非一个英勇善战的将军。
自从被隆武帝封为建平侯以来,郑泰就开始居身养气,将过去海盗一般彪悍、粗鲁的气息全部洗去,现在看来成果明显。单单就看他的气质和装扮,根本不会有人想到此人十几年前竟然是一个横行海上的凶悍海盗头领。
“扬威两镇的驻地可曾找好?”郑泰喝了口茶,问起了如今最为关切的事情。
“大兄放心,驻地和营房早已经准备好了,先期招录的一千将士已经在驻地进行训练了。一万石粮草已经储存到岛上了,随后的粮草也在运输之中。兵源也在不断地招录之中,三个月内补足建制不成问题。”郑鸣骏摸了摸胡须,语气中将招录两字念得较重。
“只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兵械不足,仓促之间准备万余人的兵器,力有不逮。”
“还差多少兵器?扬威两镇关系到我们的身家性命,万不可马虎啊。”郑泰问道。
郑鸣骏从怀中掏出账本,翻看了几页,道:“缺口颇大,尚缺甲胄三千副,鸟铳两千五杆,腰刀四千把,长枪、标枪一万三千余支,各类盾牌、藤牌四千余副。还有大炮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只有二十三门各式大炮。按照计划,还差一百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