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8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 / 1)
绞死侯三夫妻的第二天,万福村的气氛依旧紧绷。
育婴堂门口不再有丢弃的死婴,但送来的活婴也没见增多。恐惧压制了恶行,但并未带来信任。许多贫困人家仍在观望,甚至更加隐秘地处理掉不想要的女婴——只是手段更隐蔽,更难以查证。
季如歌站在育婴堂的院子里,看着孙婆子和几个乳母忙着给几个新送来的病弱婴孩喂药。孩子们的哭声微弱,像小猫一样。
光靠杀戮,救不了人。必须让这些女孩“值钱”。
她转身回到村公所,叫来了负责各个工坊的管事和账房。
“从今天起,工坊招人,年龄放宽到十岁。男女都要,但女孩优先。”季如歌开门见山,“尤其是织坊、绣房、糖坊包装这些轻省些的活计。只要手指灵巧,能坐得住,就要。按件计工分,工分当天结算,可以换粮换布,或者直接兑铜板。”
管事们面面相觑。用小孩?还是女孩?这能干什么?
织坊管事犹豫道:“村长,丫头片子手没劲,学得慢,怕是耽误工夫……”
“那就教到会为止。”季如歌语气不容置疑,“工钱我来贴补第一个月。一个月后还不出活,再辞退。但只要出活,就按规矩给工钱,一分不能少。”
她又看向糖坊管事:“熬糖剩下的糖渣,不要扔了。试着掺些杂粮,做成糖饼,便宜卖给流民,或者抵部分工钱。”
“还有,”她补充道,“告诉所有做工的人,无论男女,做得好,除了工钱,每月额外奖励三斤细粮,三尺布。这笔开销,走我的私账。”
命令下达,虽然底下人仍有疑虑,但没人敢违抗。
很快,万福村的各个工坊门口贴出了招工的告示,特意注明“十岁以上孩童亦可,女孩优先”。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周边的流民安置点和贫困村落。
起初没人信。让丫头片子去做工?还给钱给粮?天底下哪有这种好事?别是骗去当小奴才吧?
但总有活不下去的人家,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带着自家面黄肌瘦的丫头来试探。
第一个被领进织坊的是个十一岁的女孩,叫草儿,手指细得像柴棍,胆子小得不敢抬头。织坊的女工头看着她直皱眉头,但想起季如歌的话,还是耐着性子教她怎么理线,怎么穿梭子。
草儿学得很慢,头几天几乎没织出什么像样的东西,还弄断了好几根线。但每天下工,她真的领到了两个杂粮饼子,虽然不多,但能填肚子。工头虽然骂她笨,但也没赶她走。
十天后,草儿终于能勉强织出一点粗糙的布了。虽然慢,但确实是在出活。月底结算时,她不仅拿到了几十个铜板,还因为“坚持出工”得到了三斤麦子和一小块粗布奖励。
她拿着这些东西回家时,她那一直嫌她是赔钱货的爹娘,眼睛都直了。
消息瞒不住了。
草儿家的情况很快传开。原来是真的!丫头片子真的能挣钱!还能往家里拿粮食拿布!
观望的人家坐不住了。
第二天,织坊、绣房、糖坊包装处门口,一下子涌来好多带着女孩的人家,争着抢着要让自家孩子进去做工。甚至有些人家把不到十岁、看起来显高些的女孩也带来了。
工坊管事们忙得脚不沾水,筛选、登记、安排师傅带。
女孩们进了工坊,有了饭吃,有了事做,虽然辛苦,但脸上渐渐有了活气。每天下工时,拿着自己挣到的饼子或铜板,腰杆都挺直了些。
家里爹娘看到真能拿到东西,态度也悄悄变了。打骂少了,甚至偶尔还会问一句“在作坊里没受委屈吧?”
与此同时,糖渣掺粮做的便宜糖饼也在流民中卖开了。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甜滋滋的,能顶饿,价格极便宜,很受欢迎。这也间接缓解了一些家庭的粮食压力。
育婴堂那边,季如歌又加了一条新规:但凡将健康女婴送入育婴堂者,除了确保孩子得到抚养,其家庭每月可凭孩子的手印凭证,领取五斤救济粮,直至孩子一岁。若期间反悔,可领回孩子,但需退还所有已领粮食。
这一下,那些实在过不下去、又怕背上“杀生”罪名的贫困人家,终于有了一个更能接受的选择。虽然舍不得,但至少孩子能活命,自家还能得点粮食撑过去。
送往育婴堂的健康女婴,渐渐多了起来。虽然仍有病弱夭折,但至少,活下来的机会大了很多。
一天下午,季如歌在纺纱工坊外巡视。
几十架纺车嗡嗡作响,里面坐着的多半是十岁上下的女孩,一个个神情专注,小手飞快地捻着纱线。虽然动作还有些稚嫩,但已经像模像样。
工头跟在季如歌身边,脸上早已没了最初的疑虑,反而带着点兴奋:“村长,您还真别说!这些小丫头,手巧,坐得住,学得快!现在出的纱线,细密度都快赶上那些老手了!就是力气小点,久了容易累。”
“累了就让她们歇歇,中间加顿餐。”季如歌道,“告诉她们,这个月谁出的纱线又多又好,额外奖励半只风鸡,一尺红头绳。”
工头眼睛一亮:“哎!好嘞!这帮丫头非得抢破头不可!”
正说着,一个熟悉的小身影跑到季如歌面前,扑通一声就跪下了,咚咚磕了两个头。
是柳树屯的丫蛋。那个爹打死了娘,被季如歌判了斩首的女孩。她身后还跟着那对弟妹,脸上也多了些肉,衣服虽然旧,但干净了不少。
“谢谢季村长!”丫蛋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我在绣房学针线!昨天挣了三个铜板!还给弟弟妹妹换了新鞋面!”她举起手里一个小布包,里面果然放着几枚铜钱和一些零碎布头。
她身后的弟妹也怯生生地跟着说:“谢谢村长。”
季如歌看着她眼中重新燃起的光彩,点了点头:“好好干。”
“嗯!”丫蛋用力点头,拉起弟妹,欢快地跑回了工坊。
季如歌继续往前走。
她看到糖坊外面,一群稍大些的女孩正手脚麻利地将冷却的糖块用油纸包好,装入木箱。动作飞快,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