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买鱼竿(1 / 1)
“小叔,小叔,你可回来了。”随后听到动静一脸兴奋地从屋子里面冲了出来。
“又长高了一点。”摸了摸陈德的脑袋,陈洋从车上拿了一把玩具狙击枪出来。
“小叔最好了。”陈德高兴得跳起来。
“燕子,给是给你的。”陈洋又拿出一串水晶珠子和鱼丝线,让陈燕自己去串手链,项链之类的,只是些便宜的人工水晶,五颜六色的,能手工串成各种各样的。
“谢谢小叔。”陈燕笑得眼睛一弯。
“你二哥昨天还念道着多久才能回,没想到今天就到家了。”戴萍也在房间里面忙,家里面现金不少。
一般没有特殊情况戴萍都留家里,即便偶尔要出去一下,也会让陈老太过来帮忙看着。
“二哥和阿嬷呢?”陈洋问道。
“阿海叫上老彭,青哥他们出海,阿嬷遛弯去了。中午就在这里吃饭,晚上等阿海回来把钱分一下,这段时间阿海他们赶海收获没以前好,但也挣了十来万。”戴萍说道。
“那我晚上再来吃饭,中午就不过来了。”陈洋点头,跟阿杰各自回去把东西放好。回家的时候虎头雕还在,跟以往一直蹲门口不一样,虎头雕竟然离开了门口,张着翅膀嘎嘎叫着走出院子出来迎接。
“伤势恢复得不错。”陈洋拍了拍大雕的脑袋,给对方输入一些打野能量,感觉虎头雕体形比受伤那阵又大了一些。
虎头雕原本便有十二三斤的样子,竟然还在长,陈洋都不由有些替大雕着急,这个海雕界的胖子继续长下去,也不知道伤好了之后还能涌飞起来。
不过操心这些也没用,打发了虎头海雕后,陈洋和赶来的阿杰先去山上转了一圈,金线莲确实都已经长成了细小的苗,点缀在山上的杂草,枯枝落叶间。
陈洋两人赶到的时候,胖子阿公,阿嬷正在清理一些长势比较密集的杂草,以免影响到金线莲的生长。
“阿洋你们回来了。”胖子阿嬷是个十分慈祥的老太太。
陈洋跟其交流了几句,然后跟阿杰转到其他地方。
“撒下去的种子基本上都发芽了,长得也都还好,真是奇了怪了,种线莲看样子也不难种,怎么没看到其他人大面积种植?”
阿杰脸上带着不解,感觉他们也没怎么操作,随随便便就将金线莲种起来了。
就这种长势,哪怕后面只长起来一半,他们也不少赚,远不是镇上那家饭店能比的。
“谁说没人种过,这玩意这么值钱,自然是有不少人都尝试过了,种在盆栽里面细心照顾存活率到是高一些,但那是盆载。
真正像这种大面积播种发芽,长势还这么好的,你们几个还真是头一家。”
远处树林里面两个人走来,开口的是胖子的父亲刘光荣,旁边是村长王友军。
“村长你们咋也来了?”阿杰问道。
“这不是听说你们金线莲长势好,特意过来看看,没想到你们几个家伙以前调皮捣蛋,真正做起事来倒是像模像样,这座山看样子是要被你们彻底盘活了。”
王友军鼓励道。“好好干,争取把金线莲发展成我们村的特色产业。”
“八字还没一撇,等到最后长起来再说。”陈洋没有将话说满,本来也只是想要带一带四眼和胖子。至于能不能弄成产业,陈洋没想过那么多。
不过话说回来,王友军的眼光还是很有前瞻性的,要是国内多一些这样的村长,也许过个二十年乡村不至于衰败得那么厉害。
振兴乡村不是陈洋考虑的课题,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拉扯一下身边的人就行,如果能顺便再给家乡带来一些好处也不错。
用打野能量改造过后的金线莲种子确实够坚挺,看样子他的种植计划在会很顺利。
在山上转了一圈之后,陈洋又带阿杰去了海带田。照常播洒了一遍打野能量。
陈洋觉得种金线莲反倒是种海带省事得多,投入和产出似乎有些不成正比。
不过对金线莲的改造是从种子就开始的,海带苗是下到海里之后再将打野能量播洒到海里,两者有些差异也是正常的。
最后陈洋又来到葡萄园,两亩地的葡萄藤,陈洋是一根根摸过去,打野能量每根都有照顾到。葡萄藤一一照看过之后花了不短的时间。
小花和小黑两只狗子在葡萄地里撒欢打闹,一直跑前跑后,看上去比陈洋还要忙得多。
看完葡萄之后,陈洋就没什么事了,用人参泡药酒的事交给阿杰去办,两根人参陈洋还注入了一点打野能量,现在还鲜得很。
跟阿杰分开后又开了面包车去镇上碰到了一家新开的照相馆,就在镇中学边上。
“要照相吗?”照相馆的老板是一个二十几的男子,陈洋看着有点眼熟。感觉跟初中时班主任的面像有点像。
“老板姓谭?”陈洋笑问了一句。
“你咋知道?”年轻男子一脸诧异。
“看着像我以前一个老师,就是镇中学的。”陈洋道。
“那还真是巧了,看你的样子也毕竟有好几年了。那个时候只有一个姓谭的老师,是我父亲。”年轻男子谭雄说道。
“是这样啊,那确实是巧。帮我把这些照片洗出来一下。”陈洋拿出胶卷。
“这么多?”谭雄一脸惊讶。
“拍的时候收不住手,都洗出来。洗三份。”陈洋笑道。
“照片比较多,一时半会洗不完。”谭雄点头。
这何止是收不住手,估计是个不差钱的,虽说这两年有些人开始有了些钱,可敢像这样洗照片的,在这小镇上也不多见。
出了照相馆,陈洋想着回村里去钓鱼算了,想到钓鱼陈洋一拍额头,出国之前出海的那次钓竿爆竿,现在手里根本没有衬手的鱼竿。
陈洋于是又开车去县里的渔具店,花费重金买了一根接近一万的鱼竿,各种规格的鱼线,鱼钩等都配齐了。
“这下应该是不用再担心两三百斤的大货了。”陈洋带着鱼竿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