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牛眼螺(1 / 1)
坐在周松平的位置,想要了解治下的一家企业不要太简单,他只需要一个意思,关于陈洋这边公司的资料老早就送到他办公桌上了,周萌所说的海带出口额几千万那是今年的事,等到明年扩种的2000亩海带也完成出口,加上金线莲,估计都快有近亿美刀的出口额了。
现在整个闽省一年的出口总额也就二百几十亿美刀的样子,陈洋能占到其中一个点也许还不太起眼,可一个闽省9个设区市,加上其他十来个县级市,这样分摊下来,陈洋在市里占的比重就很惊人了,要论起盈利能力,其他企业更是拍马都赶不上这边出口的海带和金线莲。
参观完新房子,陈洋又带着几人在山上逛了一圈。周松平考查了一下金线莲的长势。又问了一些关于金线莲的问题。
倒是周萌觉得一路来看到的各种花树,修建在几处地方用来歇脚的凉亭,还有山上的房子挺漂亮。
“留下来吃个晚饭吧。”逛了一阵,陈洋客气性地留饭。
“不了,晚上还有个局,已经提前约好了,你有空到市里去的时候,我再招待你。”周松平笑着拒绝了。
“是啊,陈洋你什么时候到市里来?”周萌原本是想答应的,听到父亲的话后只能问道。
“有空一定再去。”陈洋客气了一句。
“虚伪。”没得到确切的答案,周萌撇了撇嘴,有点不太高兴。
“我五一过来玩,你有时间吗?”周萌问道。
“五一我要去趟江城,有个朋友结婚。估计要在那边玩几天。”陈洋说道。
“五一后面呢。”周萌并没有放弃。
“五月下旬应该在家里。”小麦五月下旬就快收了,陈洋还得收小麦,到时候酿啤酒,他等这件事情等了很久了。
“噢,好吧。”周萌又找陈洋要了QQ号这才上车离开。
在家里又闲了一天,吴志在县城的真知味开张,陈洋估计人比较多本来不太想去,不过在家里又没啥事干,一看幸运值高达98点,陈洋吓了一跳,前所未有啊。
不过都已经8点多了,陈海又去老丈人家了,阿杰去了何小玉一个亲戚家吃喜酒,看这架式,阿杰办酒应该也快了。
没了这两个搭当,陈洋叫了队里范大冲,朱龙两个,抬了柴没机,带上钓鱼竿之类的开船出海。
“在家里呆一两天,乱七八糟的活干了不少,感觉又繁琐又累。还是出海痛快啊。”朱龙撑了个懒腰,“阿洋,时间也不早了,咱们开船去哪里?”
“随便往前面开。”陈洋也没有太多的方向,整个人躺在甲板上,吹着海风,在村里才闲了两天,就有点闲不住的感觉,开了那艘大船之后,再开这条小船偶尔也能打发一下,但经常开就欠缺了点意思。
休海期有几个月,总不能一直闲着吧。陈洋琢磨了一阵,也没有太好的去处,先喝完孟月跟他男朋友的喜酒再说吧。
渔船往前开了将近一个小时,先去了花螺岛,没有适合的水坑,又转到了大竹岛,先将柴油机抬到岛上抽水坑,然后就在岛上附近找了个钓点。
鱼口还不错,钓了一会鱼,没有多贵的,但杂七杂八的都钓了不少,什么黄鲷,黑鲷,带鱼,石九公等,最贵的是条十多斤的油斑,就这条油斑今天也能回本了。
朱龙,范大冲也钓得很过瘾,数量不比陈洋钓的少。
别墅那边还放着不少海鲜,陈洋也不求多贵的鱼,能打发时间就好。就这样钓着也挺有意思。
又钓了一阵,等到水坑那边抽得差不多了,几个人相继收午,来到水坑处。
还没下水坑就看到了不少牛眼螺。
这种海螺跟岩螺价格差不多,肉质也还是可以的,比较有韧性,是道下酒的好菜。吸盘盖像牛眼睛一样,也是其名称的由来。也有些叫太阳螺。算是一种好吃不贵的海螺,价格比较亲民。
三个人都下到水坑里面,不时可以听到鱼打水的声音。
“收获不错啊,哟,这里有几只红龙。”范大冲看到礁石正在往里面躲的红龙眼睛一亮,个头不大不小,一只三斤左右。将其抓到筐子里,嘴里忍不住啧啧出声,“这个水坑抽得真值,什么时候水坑里面都有这么多好货了?”
一般正禁出海的很少会有在海岛上抽水坑的,也就陈洋几个不走寻常路,抽水坑烧的油都是钱呢。有这点时间多下点延钓绳,或者是将延钓绳一天收两次多好。
当渔民的只怕没有收获,最不怕的是麻烦。怕麻烦的根本吃不了这碗饭。
不过陈洋是老板,自然是老板说了算。见过了大船上的场面,范大冲和朱龙也知道像这样开着小船出海也就是闲得无聊了打发下时间,顺便整点新鲜的海货吃。
等到水坑收起来,看到里面各种各样鱼虾蟹,范大冲之前的想法多少有点改变。
就这几只红龙,水坑就抽得超值了。
“哟,这里还有几尾老虎斑。我去,这尾红斑得有六七斤了。”很快朱龙又惊喜地叫出声。
见识了大船一网拖个几千斤的大场面,眼前的鱼虾确实是小打小闹。
不过拖网和抽水坑是不同的体验,这种虾蟹游走或是搁浅在水坑不同地方的场面也是很喜人的。尤其是这尾估计得有将近六七斤的红斑就能值个几千块呢。
陈洋也乐呵地抓起一条五斤多的紫红笛鲷,这货倒是不常见,讨了这么久的海,陈洋也是第一次碰到。这种鱼又叫胡麻笛鲷,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鱼,刺身,清蒸,红绕都可以。
一般春天到夏天更为鲜美,现在逮到紫红笛鲷可谓正是时候。
哪怕是比较名贵的海鲜,经常吃多少也少了几分新鲜感,能捕获到新品种对陈洋来说,比起单纯地多赚个几千万把块钱要有意思多了。
好歹他现在也是身家破亿,明年还能翻上几翻,对于食物本身的追求,已经超过了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