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30,41,52(1 / 1)

加入書籤

冠军游行的喧嚣声浪终于在纽约的街头巷尾彻底沉淀下来,转化成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报摊上依旧热销的记念特刊。

对于尼克斯队来说,那面崭新的冠军旗帜,与其说是功勋的终点,不如说是一块沉甸甸的里程碑,标记着下一段征程的起点。

真正的考验,往往始于巅峰之后。

2005年的夏天,对于尼克斯而言,带着一丝告别的伤感。

史蒂夫·科尔和戴尔·库里,两位功勋卓著的老射手,在赛季结束后几乎没有犹豫,便向陆远表达了退役的决定。

他们油箱里或许还有最后一丝燃油,但他们更愿意在最辉煌的时刻转身,将职业生涯的句点画得圆满而体面。

紧接着,查尔斯·奥克利和帕特里克·尤因也正式宣布,将彻底结束球员生涯,专注于教练组的工作。

尤因的决定在预料之中,他本就是以助教兼球员的身份发挥余热;而奥克利,这位铁血硬汉,也终于承认岁月不饶人,他更衣室的领袖作用,将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一夜之间,尼克斯的板凳席上,四个关键的轮换位置和更衣室定海神针的角色,出现了巨大的真空。

四个经验丰富、能在关键时刻稳定军心的老将离去,带走的不仅是场均得分和防守贡献,更是一种无形的、名为“冠军底蕴”的财富。

球队的阵容深度,瞬间变得岌岌可危。

这个夏天,尼克斯最重要的战役,并非与自由市场上的大鱼周旋,也不是与核心球员进行复杂的续约拉锯,而是即将到来的NBA选秀大会。

作为卫冕冠军,尼克斯的选秀权位置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一个首轮第三十顺位,一个次轮最末尾的第六十顺位。在绝大多数球队经理眼中,这两个签位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这个顺位,能选到的球员大多是天赋平平的大学四年级生,或者身体条件有明显短板的“功能型”球员,想淘到能立刻进入轮换的即战力,难如登天。

但对于陆远来说,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的签位,却只是他计划的起点。

“穿越者”的身份,是他内心深处最大的秘密,也是他最锋利的武器。在别人眼中充满未知与赌博的选秀大会,对他而言,却是一场开卷考试。那些在未来会大放异彩,此刻却因各种原因被球探报告低估、被主流舆论忽视的“遗珠”,在他脑海的记忆库里,清晰得如同白纸黑字。

他享受这种感觉,一种上帝视角的乐趣,一种用最低成本撬动未来的快感。但他从不将这种乐趣宣之于口,甚至在自己最亲密的团队面前,也守口如瓶。他深知,秘密之所以是秘密,就在于只有一个人知道。在这个信息还不够发达,但小道消息满天飞的联盟里,任何一点风声都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连锁反应,导致自己的目标被其他球队提前“截胡”。

所以,每年的选秀大会,对尼克斯的制服组来说,都像是一场陪着教练猜谜的游戏。

选秀大会前一周,尼克斯的“作战室”里气氛严肃得如同季后赛抢七大战的前夜。巨大的战术板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备选新秀的照片、数据和简报。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浓香和打印纸张的油墨味。

弗兰克·沃格尔和汤姆·锡伯杜,陆远最倚重的左膀右臂,正进行着他们每年一度的选秀前“辩论赛”。

“根据我们的模型分析和各球探部门的汇总报告,”沃格尔指着投影幕布上的一份详尽报告,条理清晰地陈述,“在第三十顺位,风险与收益最平衡的选择,是来自雪城大学的前锋哈基姆·瓦里克。运动能力顶级,终结能力出色,在NCAA是大杀器。他的臂展和弹跳能让他在攻防两端都充满活力,可以立刻为我们的第二阵容注入能量,弥补奥克利离开后板凳席上运动能力的缺失。”

投影上,瓦里克在大学比赛中各种飞天遁地的暴扣集锦正在播放,充满了视觉冲击力。

“弗兰克,你看的是集锦,我看的是比赛录像。”锡伯杜端起那杯浓得发黑的咖啡灌了一口,嗓音沙哑地反驳,“瓦里克的防守位置感很差,他空有运动能力,但不会利用。他的下盘力量不足,在低位顶不住人,很容易被经验丰富的内线造犯规。我们失去的是奥克利和尤因,是内线的防守基石和硬度,选一个只会跳的‘弹簧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他走到战术板前,拿起一支红色马克笔,重重地在另一个名字上画了个圈。

“辛辛那提大学的杰森·马克希尔。”锡伯杜的声音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欣赏,“这家伙就是一头野兽。身高是矮了点,但体重和力量十足,打球的狠劲儿跟当年的查尔斯有几分相似。他是个天生的防守者,盖帽和篮板的嗅觉敏锐,而且从不畏惧身体对抗。把他交给我,他会成为我们替补席上的新一代‘橡树’。”

“汤姆,我尊重你的判断,但马克希尔的进攻几乎为零。”沃格尔推了推眼镜,冷静地回应,“他的射程仅限于篮下,甚至没有稳定的勾手。对手可以完全放空他,来包夹我们的内线核心凯文。这会让我们第二阵容的进攻空间变得极度拥挤。我们不能为了补充硬度,而牺牲掉整个进攻体系的流畅性。”

“进攻可以用体系来弥补,防守的决心和天赋是天生的。”锡伯杜的音量不自觉地提高。

“一个无法拉开空间的球员,本身就是对进攻体系最大的破坏。”沃格尔寸步不让。

陆远一直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

他每年都享受这个过程。看着自己手下这两位未来的NBA冠军教头,因为不同的篮球理念而争得面红耳赤,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他们的争论,也帮助他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联盟的潮流和球队的需求,让他的视角不至于变得僵化和脱离实际。

他知道这两人说得都有道理,瓦里克和马克希尔也都是不错的球员。

但他更清楚,这两个人都不是他想要的答案。

他的目标,一个叫大卫·李,另一个叫路易斯·威廉姆斯。

大卫·李,一个球商极高、篮板嗅觉顶级的内线“粘合剂”,但因为臂展问题,行情预测在首轮中后段,掉到三十顺位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路·威廉姆斯……这个未来的超级第六人,此刻只是一个被认为太过瘦弱而行情暴跌的高中生。

尽管如此,陆远也清楚,想用第六十顺位签下他,纯属天方夜谭。

他很可能会在次轮中段,也就是四十顺位左右被某个有耐心的球队“刮彩票”刮走。

所以,在听完助教们的辩论后,他知道是时候开始自己的表演了。

“两位,”陆远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立刻让争论平息下来。他站起身,缓步走到战术板前。

“你们的观点都有道理。”他先是肯定了两人的工作,“弗兰克考虑的是球队的即战力和进攻活力,汤姆看重的是我们球队赖以生存的防守硬度。但我们不妨换个思路。”

他拿起一支黑色的马克笔,却没有在任何一个名字上画圈。“我们替补席上,大郅有投射和技术,但是对抗和篮板偏弱;斯蒂芬·杰克逊能攻坚,但有时候容易上头;科沃尔是顶级的无球射手,但持球能力几乎没有。我们到底缺什么?”

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问题抛了回去。

“我们需要一个‘粘合剂’类型的球员。”沃格尔顺着他的思路说道,“一个球商高,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出现在什么位置,能抢篮板,能策应,不贪功的球员。”

“我们还需要一个能自己创造得分机会的后卫。”锡伯杜补充道,“戴尔和史蒂夫退役后,我们的板凳席缺少一个稳定的持球得分点。斯潘和莫都偏向组织,杰克逊又太不稳定。”

“很好。”陆远点了点头,对他们的总结很满意,“那你们觉得,靠一个三十顺位和一个六十顺位的签,能同时找到这样两个人吗?”

两人沉默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的思路要打开。”陆远话锋一转,看向沃格尔,“弗兰克,你现在去做一件事。联系一下多伦多猛龙和丹佛掘金。”

“猛龙和掘金?”沃格尔有些意外。

“对。”陆远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猛龙手里有今年的第四十一号签,掘金有第五十二号签。你去问问他们,愿不愿意跟我们做点小交易。”

“我们的筹码呢?”

“跟猛龙说,我们用今年的第六十号签,加上一些现金,换他们的四十一号签。跟掘金说,我们用明年的次轮签,也加上一些现金,换他们的五十二号签。”陆远说得轻描淡写,“次轮签这东西,在很多球队眼里不值钱,尤其是在那些正在重建、需要现金流的球队眼里。姿态放低一点,就说我们想多几个选择的机会,充实一下夏季联赛的名单。”

沃格尔和锡伯杜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教练这是要干什么?用几乎白送的筹码,去换两个次轮中段的签?这意味着,他们将手握三十、四十一、五十二,总共三个选秀权。

这是要在选秀大会上大干一场的架势。

可目标又是谁呢?教练自始至终没有透露过任何一个具体的名字。

“我明白了,我马上去联系。”沃格尔不再多问,他习惯了陆远的这种神秘作风。他知道,教练的心里早就有了一盘大棋,他们要做的就是当好棋子。

“汤姆,”陆远转向锡伯杜,“你和球探组,把所有预测顺位在首轮末到次轮中的球员资料,再过一遍。重点关注两类人:一,球商高、有策应能力的内线;二,得分能力强、有潜力的后卫,哪怕是高中生也行。把他们的优缺点都列出来,我们开会再讨论。”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但锡伯杜的眼中却燃起了火焰。他喜欢这种挑战,教练的指令虽然模糊,但方向已经很明确了。

“好的。”锡伯杜干脆地回答。

看着两位助手雷厉风行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陆远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他要做的,就是制造这种“广撒网”的假象。让所有人都以为他只是想多几个选择,却没人知道,他的网,从一开始就只为那两条鱼而撒。

接下来的两天,沃格尔的运作非常顺利。对于猛龙和掘金这种当时战绩不佳、急需资金周转的球队来说,用一个价值不高的次轮签换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现金,外加一个未来的选秀权资产,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很快,两笔交易相继达成。

纽约尼克斯送出2005年第60号签和部分现金,从多伦多猛龙得到第41号签。纽约尼克斯送出2006年次轮选秀权和部分现金,从丹佛掘金得到第52号签。

消息传出,联盟里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在大家看来,这只是卫冕冠军在休赛期的一些小修小补,为了充实训练营名单而做的常规操作。只有尼克斯的制服组内部,才感觉到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息。

教练手里攥着三个签,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终于,2005年NBA选秀大会,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的剧院里,正式拉开帷幕。

陆远带着沃格尔和锡伯杜,坐在属于纽约尼克斯的包厢里。桌上摆放着几部电话和一沓厚厚的球员资料。沃格尔和锡伯杜的表情都有些凝重,他们的面前摆着一份锡伯杜团队连夜赶出来的备选名单,上面罗列了十几个符合陆远要求的球员,但他们依旧不知道陆远的最终心意。

而陆远,则靠在椅子上,双手交叉放在身前,表情轻松地看着台上的大卫·斯特恩。他的目光平静而深邃,仿佛已经看透了未来几小时内将要发生的一切。

“欢迎来到2005年NBA选秀大会。”

随着斯特恩洪亮的声音响起,第一顺位的密尔沃基雄鹿队毫无悬念地选择了来自犹他大学的澳大利亚死人,安德鲁·博古特。

紧接着,亚特兰大老鹰选择了马文·威廉姆斯,犹他爵士选择了德隆·威廉姆斯,新奥尔良黄蜂则摘下了克里斯·保罗。

一个个未来联盟的中流砥柱被相继选走。陆远看着这一切,内心毫无波澜。他的目标,还在后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选秀顺位不断下降。

“第十七顺位,印第安纳步行者队选择……丹尼·格兰杰。”

“第二十一顺位,菲尼克斯太阳队选择……内特·罗宾逊。”

沃格尔和锡伯杜的心情开始有些紧张。他们名单上的一些热门人选,比如格兰杰,已经被选走了。而他们之前讨论过的瓦里克和马克希尔,也分别在第十九顺位和第二十五顺位被摘走。

“教练,我们备选名单上的人越来越少了。”沃格尔小声提醒道。

“不急。”陆远端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眼睛始终没有离开台上的屏幕,“最好的,总是在最后才出现。”

终于,轮到了第二十九顺位的菲尼克斯太阳队做出选择。他们选择了卢克·杰克逊。

“第三十顺位,纽约尼克斯队,你们有五分钟的时间。”

现场的镜头切到了尼克斯的包厢。沃格尔和锡伯杜立刻坐直了身体,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陆远。

谜底,即将揭晓。

陆远没有看他们,而是拿起电话,拨通了尼克斯在选秀现场的工作人员。他的声音清晰而沉稳,通过电话传到了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我们选择……来自佛罗里达大学的大前锋,大卫·李。”

“什么?”

沃格尔和锡伯杜同时愣住了。

大卫·李?

这个名字他们有印象。沃格尔甚至在前几天的会议上主动提起过,但随即就被自己和锡伯杜以“臂展太短”、“防守不行”、“行情太高”等理由给否定了。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个被他们一致排除的人选,竟然是教练真正的目标。

“教练,大卫·李的臂展……”沃格尔下意识地想提出疑问。

“我知道他的臂展是短板。”陆远放下了电话,转过头看着自己的两位助手,脸上带着一切尽在掌握的微笑,“但你们忽略了他最重要的优点。第一,他的篮球智商,是这届所有内线里最高的。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出现在什么位置,这是数据模型算不出来的。第二,他的篮板球嗅觉,尤其是进攻篮板,是顶级的。他能给我们带来宝贵的二次进攻机会。第三,他的策应能力,能让我们的第二阵容打得更流畅,他是完美的‘粘合剂’。”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防守,我们有凯文,有安德烈,有斯蒂芬,我们整个体系的协防能力足以弥补他单防上的不足。我们选他,不是让他去顶防奥尼尔的,而是让他上来梳理进攻、冲抢篮板、干脏活累活的。他是我们替补席上,最需要的那块拼图。”

一番话,说得沃格尔和锡伯杜茅塞顿开。

他们这才明白,教练从一开始提出的“粘合剂”理论,就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为大卫·李量身定做的。他们之前所有的讨论和考察,都成了教练为了掩盖真实意图而放出的烟雾弹。

“原来是这样……”锡伯杜喃喃自语,他迅速在脑海里构建出大卫·李在自己防守体系中的作用,越想越觉得合适。大卫·李的积极性和球商,确实能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体系防守者。

台上,大卫·斯特恩已经走到了podium中央。

“2005年NBA选秀大会,第一轮第三十顺位,纽约尼克斯队选择……大卫·李,来自佛罗里达大学。”

当这个名字被念出时,现场响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议论声。一些专家和记者都对这个选择感到意外。在他们看来,尼克斯作为卫冕冠军,应该选择一个天赋更劲爆的球员,而不是一个看起来上限不高、还有明显身体短板的“地板流”内线。

但陆远毫不在意这些议论。他知道,历史会证明他的选择是多么正确。

首轮选秀结束,短暂的休息后,次轮选秀开始。

次轮的节奏明显加快,现场的气氛也轻松了许多。很多球队经理甚至已经开始离场,把剩下的工作交给了助手。

但尼克斯的包厢里,气氛却比第一轮还要紧张。沃格尔和锡伯杜都知道,重头戏现在才刚刚开始。他们还有两个签位,四十一和五十二。

“教练,我们下一个目标是谁?”沃格尔问道。

陆远没有说话,只是指了指锡伯杜面前的那份备选名单。名单的后卫分类里,有一个名字被用红笔圈了出来,但又打了个问号,旁边写着备注:高中生,身材瘦弱,风险极高。

路易斯·威廉姆斯。

“是他?”锡伯杜有些不敢相信。

“对,就是他。”陆远的目光锁定在屏幕上,那里正显示着各支球队的次轮选择。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第三十五顺位……第三十六顺位……

路·威廉姆斯的名字迟迟没有出现。他的行情,比陆远预想的还要低。

“看起来,很多球队都被他那副瘦弱的身板吓退了。”沃格尔说道。

“这对我们是好事。”陆远语气平静。

终于,轮到了第四十顺位的金州勇士队。他们选择了未来的尼克斯球员,蒙塔·埃利斯,另一位顶级高中生后卫。

“勇士选了埃利斯。”锡伯杜的声音有些激动。这意味着,路·威廉姆斯有极大的概率会掉到他们的四十一顺位。

果然,当斯特恩宣布第四十一顺位属于尼克斯时,陆远再次拿起了电话。

“路易斯·威廉姆斯,来自南格威内特高中。”

这个决定,比选择大卫·李更加令人震惊。

“教练,一个高中生?”沃格尔忍不住说道,“他的身体能适应职业联赛吗?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即战力。”

“弗兰克,眼光要放长远一点。”陆远解释道,“路·威廉姆斯不是为这个赛季准备的,他是为我们的未来准备的。他的得分能力是天生的,那种自信和创造力,是教不出来的。我们选下他,不会立刻让他进NBA名单。”

“那……”

“我们会把他下放到我们的NBL发展联盟球队,让他安心打磨一年,甚至两年。”陆远说出了自己的全盘计划,“给他配最好的训练师和营养师,帮助他增加体重和力量。让他先在次级联赛里学会如何成为一个职业球员,如何阅读比赛。等他成长起来,他会是我们替补席上最致命的武器,一个真正的超级第六人。用一个四十顺位签,去投资一个未来的全明星级别得分手,这笔买卖,我们稳赚不赔。”

沃格尔和锡伯杜彻底说不出话了。

他们被陆远那深邃如海的战略眼光所折服。选大卫·李,是为了现在,是为了卫冕;选路·威廉姆斯,是为了未来,是为了王朝的延续。一个着眼当下,一个布局长远,两步棋走得滴水不漏,堪称完美。

当路·威廉姆斯的名字被念出时,全场几乎没有任何反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在次轮中段被选中的、名不见经传的高中生而已,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在NBA的赛场上。

只有陆远知道,尼克斯刚刚又“偷”到了一个未来的传奇。

选秀继续进行。到了第五十二顺位,陆远已经完全放松了下来。他最重要的两个目标都已到手,整个人靠在椅背上,显得十分惬意。

沃格尔和锡伯杜也长舒了一口气,感觉今晚的大戏已经落幕。

“教练,最后一个签位,我们是选个四年级的球员来打夏季联赛,还是……”沃格尔正准备提出建议。

陆远却摆了摆手,他没有像之前那样说让两人商量决定,反而饶有兴致地看向了汤姆·锡伯杜。

“汤姆。”

“教练?”锡伯杜有些意外陆远会单独点他的名。

“还记得我们最早开会时,你想要什么类型的球员吗?”陆远笑着问道。

锡伯杜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表情。“我想要一个像查尔斯那样的硬汉,一个能在内线肉搏的家伙。”

他坦诚地回答。

虽然他已经理解了选择大卫·李的精妙之处,但对于一个纯粹的防守型内线,他骨子里还是有着偏爱。

“没错,一个内线恶汉,一个新的‘橡树’。”陆远点了点头,然后慢悠悠地说道,“我选大卫·李,是因为我们需要他的全面性和活力来粘合第二阵容。但在那个顺位,选一个纯蓝领是不划算的。但这不代表,我没把你的话听进去。”

他转向沃格尔,说道:“弗兰克,把马尔钦·戈塔特的资料调出来。”

“马尔钦·戈塔特?”沃格尔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迅速在厚厚的资料里翻找起来。很快,他找到了那份简短的球探报告。

“波兰人,在德国联赛打球。身高臂长,身体强壮,球风硬朗,技术粗糙,目前来看,没有立刻进入NBA的实力。”沃格-尔简要地念出了报告内容。

陆远听完,再次看向锡伯杜,眼神里带着一丝笑意。“汤姆,你看,这不就是你想要的类型吗?一个强壮的、喜欢对抗的大个子。一个完美的项目球员。”

锡伯杜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明白了,他彻底明白了教练的布局。

“教练,你的意思是……”

“我们用五十二号签选下他。”陆远的声音里透着一种运筹帷幄的从容,“我们不急着让他来美国。让他继续在欧洲联赛打磨,让德国的球队帮我们培养他,给他付薪水,给他上场时间。等个两年,或者三年,等他的技术成型了,身体更强壮了,我们再用一份底薪合同把他签过来。”

陆远的目光扫过两位助手,最后落在锡伯杜身上。“汤姆,我给你找来了一个未来的‘波兰铁锤’。他现在还是一块铁胚,但只要给他时间和熔炉,再交到你这样的铁匠手里,他就能被锻造成一把真正的武器。他是我们为未来准备的内线保险,一个纯粹的、不惜力气的防守者和挡拆机器。”

这一刻,锡伯杜感觉自己的后背窜起一股电流。

他彻底被折服了。

如果说,选大卫·李体现了陆远的战术智慧;选路·威廉姆斯展现了他的长远眼光;那么,在第五十二顺位选择戈塔特,则将他那滴水不漏、面面俱到的战略布局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仅考虑到了球队的现在和未来,甚至连助教的个人偏好和建队理念都考虑了进去。他用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次轮末签,给了锡伯杜一个未来的理想弟子,一个完美的答案。

“我……我明白了。”锡伯杜的声音有些干涩,但眼神里满是敬佩和激动。

陆远拿起电话,像之前一样,平静地报出了那个名字。

“马尔钦·戈塔特,来自波兰。”

当这个陌生的欧洲名字在麦迪逊广场花园响起时,没有掀起任何波澜,比路·威廉姆斯时还要平静。这在众人眼中,就是一个典型的“选秀并储存”操作,是很多球队用来填满选秀名单的常规手段,百分之九十的这类球员,永远都不会穿上NBA的球衣。

选秀大会落下帷幕。

当晚,纽约的体育媒体对尼克斯的选秀给出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一些人称赞尼克斯用低顺位签淘到了即战力内线大卫·李,认为他很适合尼克斯的体系。

但更多的人则对选择高中生路·威廉姆斯表示不解,认为这完全是浪费了一个对尼克斯来说殊为宝贵的次轮签,不过顺位比较靠后,全当抽奖也没问题。

至于戈塔特,则完全被媒体忽略了。

没有人知道,这场看似平淡无奇的选秀,为尼克斯的未来埋下了多么重要的三块基石。

回到办公室,沃格尔和锡伯杜看着陆远的眼神里,已经只剩下敬畏。

“教练,我服了。”锡伯杜由衷地说道,“我从来没想过选秀可以这么操作。现在,未来,还有长期的项目,你全都考虑到了。”

“这只是开始。”陆远靠在椅子上,看着窗外纽约的夜景,淡淡地说道,“卫冕的路,比夺冠更难走。我们补充了新鲜血液,但真正的考验,还在训练营,在漫长的常规赛,在每一场硬仗里。”

他的目光深邃,仿佛已经看到了新赛季的硝烟。大卫·李的活力,路·威廉姆斯的潜力,以及远在欧洲的戈塔特的未来,将共同为这支冠军之师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一个王朝的延续,需要的不仅仅是场上的巨星,更需要幕后那双能够洞悉未来的眼睛,和那颗敢于在无人看好时果断下注的大心脏。

而这两样东西,陆远都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